汶川突发山体滑坡:“人定胜天”,能成为防灾科学准则吗?
					
											标签:
																				
                            时评汶川突发山体滑坡 | 
					
4月8日下午5点,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村民马志雄听到一声闷响,发现侧后方的山上“冒起烟子”,不时有石头从山上滚落,“不好,山要垮了!”马志雄的另一个身份是专职监测员,五天前,他和另一位专职监测员朱光跃在巡查中发现山体裂缝变宽了,迅速将信息反馈给村上,后来层层传递到县委县政府,随即组织受影响区域的群众安全撤离。滑坡对122户415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中32户的房屋全部损毁,由于隐患发现及时、监测措施到位、提前避让果断、防灾机制运转高效,滑坡灾害没有造成人员死伤,并成功避免了32户128人的因灾伤亡。(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4月10日)
这是不幸中之万幸,五天前马志雄和另一位专职监测员朱光跃在巡查中发现山体裂缝变宽了,迅速将信息反馈给村上,后来层层传递到县委县政府,随即组织受影响区域的群众安全撤离。应当说,这两位监测员完全尽到了责任,当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当地的百姓出会为这样的尽心尽职的监测员大力点赞。
在四川的很多地方,都发生过类似的灾害,汶川就是令人最不能望却的一个地方。在汶川,人们感知了什么叫天灾,也知道了什么叫不可预料的瞬间,尽管现在的汶川已今昔对比,但这一切较好的结果并不是原地恢复的结果,而是异地重建的结果,原址的地质形态,根本不适宜人居。
而这次,汶川突发大规模山体滑坡,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毕竟使32户的房屋全部损毁,虽然这是一种万幸,但毕竟这样的成功预测有着偶然的成分,客观上并不能保证每次都成预测成功。因此,有网友大胆地提出另类问题:当地为什么没有更加万无一失的思路呢?
其实,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说明这一带的地质情况,和历史上发生过的灾难,而如果脱离了这个客观实际,其实也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再好的预测也是基于人类目前所具有的能力而言的,如果说将人类目前的能力说得无限大,那么绝大部分的预测就会成为潜在的问题。
羊城晚报曾报道过:早在1933年8月25日,地处四川茂汶县以北大约60多公里岷江东岸的叠溪古城,在地球剧烈颤动的一瞬间,随着地下的隆隆巨响,消失在高山谷地的地下深处。这是近代地震史上著名的7.5级叠溪大地震。人们很难相信,这个建制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边塞重镇,这座有过繁荣昌盛的历史、也经历过战祸兵燹的古城,竟是如此轻易地就在那白色地光闪过的一瞬,随着山摇地动,飞沙滚石,被生它养它的地球母亲张开大嘴吞食了下去。
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因为地质结构的原因,它必然会发生难以抗拒的自然灾难,在这样的地方,不管有看上去有多么完美的预案,都很难抵抗在大自然的突发性,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对于大部分突发灾害总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对于这些地方而言,其实并不是有无预案的问题,而是该不该住人的问题,如果说,在这样的地方还要住人,那么,就等于选择了与危险相伴终生。
因此,通过这样不可抗拒的天灾可以看出,人必须要客观地看待自己有限的能力,而不能主观地认为一切天灾都是可以避免的,更不能将希望寄托于每一次的预测都能成功。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是客观事实,如果违背了这个简单的道理,就会走出“人定胜天”的歧途,而最终买单的只能是人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样的地方,曾经失去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这不该仅仅使人们的意识停留在“预案”的层面的探讨上,而应当敢于打破这个想法误区,重新客观地看待人目前所具有的能力。
这次,汶川突发大规模山体滑坡,整座山坡垮塌下来,绿色的山坡被刮掉一层“皮肤”,黄土裸露如同一道伤口。据测算,滑坡方量约10万立方米,沙石平均厚度4.1米,“铺”出一条160米长,宽150米的大路。这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危险依然存在,因而,必须还要深思另一个层面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通过政府的努力,考虑将那些地方的居民迁徙到其它地质条件更好,更适合人居的地方。虽然这次成功地避免了人员伤亡,但切不可将“人定胜天”的口号当成防灾的科学准则。(作者:CCTV《谈事说理》栏目评论员,CCTV发现之旅频道《文化大视野》栏目原执行制片人,CCTV《艺海》栏目原执行制片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