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1周内蒙古用10年:双一流建设能否搞“投入决定一切”?
标签:
时评北大1周内蒙古用10年 |
白岩松选提案的头一条标准是“不那么热门”。他觉得,热门话题在电视节目里就可以做。他说:“别人关注的特别多了,那我就稍躲远一点。”不过今年白岩松的提案关于“双一流”建设,却不那么符合自己定的标准。但他在意的,却是这个“热话题”的冷侧面——没有列入“双一流”的非名校。他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光提“双一流”建设,也要提非名校建设,“北大1周的活动够内蒙古当地高校用10年。”(解放日报3月16日)
不仅仅是大北清华大学,而是所有高校都存在着超越与再超越的递进式发展诉求,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些高校的支加大,那也是难以避免的必然趋势之一。自国家发布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双一流”发展战略以来,所有高校都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竞争状态和发展环境,这会使一些高校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很快凸显出来。但同时,他会使所有高校都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双一流”的建设,本身就是一种体现自身比较优势必的“选拔赛”,它不会是行政干预结果,也不可能是平均主义的结果,这也不必忌而不谈。
而“双一流”的建设,不是纸上谈兵,也不能将它沦为某种形式的“清谈馆”,它必须要有实质性的突破创新,和切实性的落地生根,变成一种实际意义上的“行动队”,但它需要相应资金的技持,这也是不能否认的客观现实。曾经教育部科技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释放高校科研力量,提高研究成果从“纸”变“钱”的能力和水平。就一些基础情况较好的高校来说,它们已经可以通过市场转化将科技成果的“纸”变成市场上的“钱”,而这就是根本的动力供给所在。
而对于一些走在前列的高校来说,它们超支加大,其实这并是什么根本问题,因为敢花钱也是一种底气十足的表现,而且,高校的发展也犹如市场中其它方面的发展一样,往往是机会稍纵即逝。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只是按着既定的套路去出牌,那么就永远与机会的来临差着节拍,这虽然使高校看上去很是“规矩”,但这种“规矩”其实是对高校社会化竞争规则的减损,从根本上不利于高校紧贴社会化自主化的发展脉搏。因而,对于高校的自主支出,应当以更开放的视角加以现实化解读。
当然,这并不等于一马放任与毫无制约,而是说对高校的社会化的过程,要有一个开放包容的态度,如果说将高校所有自身动力都绑在支出上,那其实就走进了“投入决定一切”的僵化模式,这与“双一流”精神不符,也与跳动的发展脉搏不贴切。因而,“北大1周的活动够内蒙古当地高校用10年”,也是一种自身活力的表现。从长远角度说,对高校的支出限制一定要有,但应当留有余地,使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发展中的辗转腾挪。而社会要做的,就是要使高校依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在公开财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学校经费来源等方面给出透明的公示账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