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子拦高铁:执法过程为何“柔性有余,刚性不足”?

(2018-01-11 12:40:26)
标签:

时评

女子拦高铁

执法刚性不足

——“吵架”式劝阻,折射执法流程不够清晰

近日,一名乘客罗某强行拦阻火车开动的视频受到广泛关注。扒着门撒泼、说什么都不撒手。只要我丈夫坐不上车,你们车就别想走,结果致使列车延迟。公安机关责令她认错改正,并处以2000块钱的罚款。铁路运输是有相关法规的,拦火车、阻交通,这是违法的。高铁速度快,调度很精密,耽误几分钟,后头的运行都得做调整,成本很高。要是没赶上车都来这一出,那还得了?(人民日报111日)

女子拦高铁:执法过程为何“柔性有余,刚性不足”?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乘客拦火车阻交通的行为已经属于违法,这种行为很容易造成高铁晚点,这会耽搁全体乘客的时间,并且,还会使高铁全线的运行陷入被动状态,调度程序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更会给后面站点更多的乘客带来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可以说,这样的损失是巨大的,不仅损害了所有乘客的利益,也扰乱了公共交通的正常安全运行,因此,给予这位女乘客相应的处罚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从视频中也可以看出,高铁工作人员在处理此事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某种无奈,那就是工作人员一直在规劝这位女乘客,但却起不到任何效果,双方几乎变成了争吵的状态。在唇枪舌战的过程中,女乘客不断强调自己的无理要求,而似乎工作人员所能做的事,也只有反复告知她已经违法了,但这个过程中,已经带来了时间上的损失,直到最后一刻,工作人员才将这位女乘客赶下了车,而此时,列车的运行已处于了被动状态。

因而由此便引申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工作人员到底应当怎样在第一时间理处这样的事?显然,这位女乘客已经明显违法,作为高铁的工作人员来说,毫无疑问,应当首先给予必要的规劝,同时明确告知这位女乘客违反了哪条相关规定,并将涉及的条款宣读给这位女乘客听,这应当是一个清晰的规范的不可省略的必要流程,而这个规范化的流程,虽然只是整个程序的前半部,但它却是后半部程序的合理转折点。

女子拦高铁:执法过程为何“柔性有余,刚性不足”?

因为,规劝是有限度的,而不能是整个过程中的唯一手段,更不应当无休无止地进行下去,在规劝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就应当毫不犹豫地转入刚性的执法状态。即在充分提醒告知以后,就没有必要再多次重复。因为此时的性质已发生了转变,乘客的行为已经突破了规劝与执法的临界点,即违法后不听劝还在任性而为,在这种情况下,刚性的执法就应当是必要的衔接,强制的力量就应当不折不扣地表现出来。

然而,从视频中可以看出,高铁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清晰的程序划分,和处理流程前后阶段的合理转折,这使得后半部应有的刚性执法,变成了没完没了的重复“规劝”,这让人感到,整个的处理过程变成了情绪化的“争吵”,而从更多乘客的旁观者角度来说,这样的“吵架”很让人无奈,因为这只能说明,高铁相关工作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

但是,执法的过程并不应当是这个样子,因为执法本身就是一种刚性的强制行为,这是它不可替代的功能属性,也是维护社会公共规则的根本力量,更是它存在于社会诸多规则中的根本价值意义。如果将执法混淆或等同于无休无止的“规劝”,就等于是伤害了法规的严肃性,从而也就不再是根本意义上的执法行为。并且,这样的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还会使人误认为法规就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橡皮筋,而这当然就是对不守规则者的一种放纵。

女子拦高铁:执法过程为何“柔性有余,刚性不足”?

因此,从对“女子拦高铁”这件事的处理过程来看,高铁的相关工作人员,确定存在着某种的无奈或软弱,这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心里没底,无计可施,只能以“吵架”的方式完成执法过程。但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并不能归咎于这些工作人员的心里没底和无计可施,而应当归结于执法程序的规范化流程还处于缺失状态。

试想,如果这些工作人员有着清晰的执法流程,那么他们就会知道“规劝”与“执法”的分界点在哪,在充分的“规劝”告知之后,就会毫不犹豫给予刚性执法。所以,高铁部门还应当从制定清晰明确的执法流程上下功夫,该规劝的当然必须规劝,但如像这位女乘客这种突破分界点的行为,就必须要转入刚性的强制执法程序,唯此,才能还原执法本身应有的刚性和强制性,以及还原法规具有的不可伸缩的社会功能属性。

关注《热点冷评》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女子拦高铁:执法过程为何“柔性有余,刚性不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