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自从拿到松夏赠予的这本长诗之后,仔细品读了多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这部长诗《山河》,撷取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以及“中国远征军”等一些较有代表性的重大史实。而这些史实的选取,本身就是诗人对中国抗战历史的精炼浓缩,它让读者在激情澎湃中,闪回式地感受了中国抗战十四年的血色壮烈。
在这部长诗中,各种意象符号跌宕起伏,体现了作品内在的精神支撑,拓展了诗意的宽度,在时空上,同时也铸就了整部诗篇的厚度,使意象符号超越于客观物象的属性,成为了承载历史语意的索引,很快便将人融入于中国抗战史的立体画卷之中。应当说,这样的入笔选取和意象符号的运用,也是从艺术高度对那段历史的一种大尺度梳理,从而使读者在意象的脉络中,顺畅地读懂了那段铿锵的历史。
因此,对于这部长诗,一直以来都很想写点什么,但当每次拉出键盘的时候,竟然都感到无法敲下第一个字符,因为这部长诗太过厚重,由外而内,一个画面接续着一个意象,诗人营造出的那种氛围和引力,让人无法有片刻的精神游移。虽然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感到内心的冲动和精神的震撼,但却无法找到落笔的根基,思维上的出口,竟然产生了难以突破的逻辑卡顿,以至于令人感到,敲击键盘的手指,难以承载历史之重。
直到今年十月份,准备一次远足长行时,背包里装得满满当当,又最后挤进了一台笔记本,为的是记录下穿越陕甘宁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当行程到了陕西一侧的黄河时,必然要到黄河边故地重游,所不同的是,赶上刚下过大雨,黄河壶口的游人并不多,到了夕阳渐归的傍晚,便没有了白天的喧嚣。而此时,黄河壶口的轰隆瀑布,是难以名状的纯朴,同时,更是一种波澜壮阔的宁静。
于是,席地而坐,就着潮湿的黄土,面对咆哮的黄河,打开笔记本,想写下眼前难得的感受。键盘敲击得自然而顺畅,然而,敲出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游记,情不自禁中,敲出的竟是那篇久久想写,但一直未写成的关于《山河》长诗的文字。傍晚中,轰隆的瀑布,唤起的就是心里潜藏的那首雄浑有力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山那边吼,马在山那边叫,而眼前的黄河壶口,不就是中国抗战的逻辑出口吗,不就是中国抗战历史最好的合声吗。
《山河》这部长诗,集结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而这其中的历史链条,最终都汇集于“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历史合声中。《山河》这个标题,大气磅礴而深邃凝重,涵盖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中华民族的胸怀,没有任何人能够身在斗室书屋之中,解读它的博大情怀和岁月内含,而身在黄河边,聆听天然回荡的大合唱,才能感到其中的历史波澜,是黄河母亲河的血脉基因,传承了中华儿女抗击一切侵略者的力量。
诗人简介:胡松夏,山东成武人,80后战士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现就职于中国作家协会。诸多作品发表于《解放军报》《诗刊》《神剑》《星星》等诗刊,已出版《绿色笔记》《金戈铁马》《共和国乐章》《铿锵之韵》《烈火青山》《诗记雷锋》《甲午》。这部千行巨著《山河》,也是长诗《甲午》的姊妹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