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昆高铁偷工减料:没有“终身追责制”,就会有“豆腐渣”工程
标签:
沪昆高铁偷工减料时评 |
途经6省区,串起滇池、黄果树瀑布、花江大峡谷、平坝天台山、洞庭湖、鄱阳湖、西湖等人间胜景,同时也串起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中的五座,一年前沪昆高铁开通时媒体如是说。有网友评论称,“想想心里就美”。然而不到一年,沪昆高铁贵州段就发现建设质量隐患,不禁让人错愕: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央视新闻11月15日)
如果回顾一下过往新闻就会发现,交通建设领域早已是腐败的重灾区。据2014年4月24日人民网报道,近年来,交通系统官员密集落马,交通领域已成为腐败高发区。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河南交通厅原厅长曾锦城落马以来,至今全国已有14名省级交通运输厅厅长落马,涉及河南、贵州、云南、四川、广东、安徽、江苏、新疆、浙江、江西等10个省份,其中河南省就有4任厅长被查,贵州有两任,贵州省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被判死刑,已于2005年12月被执行死刑。
19年来,全国已有14名省级交通运输厅厅长落马,一时流传的“道路通车,厅长落马”的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反腐败领域的一大特点,甚至出现了河南省三任交通厅长前“腐”后继的罕见现象,这一次次全息复制的恶果,一直在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最关键的是,交通系统缘何成为“腐败重灾区”?
这让人想起2014年投资110亿元的山西岢临高速公路,原定18个月的工期,却近4年才通车,工程被指偷工减料,多处现“豆腐渣”。而一位标段负责人自曝家丑:资质是借来的,不偷工减料就挣不到钱。但在2012年7月,时任山西省交通厅厅长的段建国在检查指导工程质量进度时赞道:又快又好建设,通车指日可待。
这位标段负责人的自曝家丑,也是身临其境的实话实说。一项工程几经周折转包到真正的施工方,不知已倒了多少道手。其中,总包方吃的是资质的饭,分包方拿的是扒皮的钱,只有末尾的施工方挣的才是干活的钱。这是一条工程项目的现实生态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如此往下走,末尾的施工方不吃偷工减料又能吃什么呢?
这看上去天经地义,然而投资110亿这样的大工程,从招标到最后完工应当是一个规范的运作过程。前期有对各级资质的认定和标书的审核,一旦开工就会有控制施工质量的全程跟踪监理,直至按国家标准验收合格才算工程项目的竣工。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缺少了哪个环节都是违规运作。但是这个工程从一开始就脱离了规范的运作流程,荒唐地将没有资质的施工方当成了正规军。这个工程从一开始就是豆腐渣,到了最后还是豆腐渣,但却这样运作下来了。过程中不但没有人控制质量,而且还被时任领导赞到:又快又好建设,通车指日可待。
这让人不禁要问,领导脱口而出的好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回答很简单,那就是暗合了领导自己的心思。因为,这样的工程在他眼里并不是一条用于解决交通的路,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条用于通往更高官级的仕途高速路。只要这样的工程完工了,对他来说就意味着在地图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笔则会无限加大他在晋级过程中的胜算。因为在晋级过程中政绩为王,而在政绩中又以工程为王中之王。
而当领导怀揣这样心思的时候,工程质量又算得了什么呢,反正踏上了仕途的高速路就会奔向更高的官位。一路扬尘之下,至于那些质量问题则甩给后来的领导,而后来的领导并不甘心给别人擦屁股,从而就是无尽的扯皮,但大多数的最终结果,就会是在一系列人事变动的交叠中,使一切问题时过境迁烟消云散不了了之。这才是一些地方大型工程项目变成豆腐渣的根本症结。
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过“官员指导下”的豆腐渣工程,他们之所以敢于脱离规范化运作程序,一方面是因为工程项目现实生态链中隐藏了太多的玄机,另一方面则是政绩唯尊指导下的制度缺失,但不管是当时滋生的腐败还是事后质量问题的不了了之,归结起来都是程序不透明的问题和对领导经手之事没有实施“终身负责制”的问题。这样的豆腐渣工程,既不是单纯的质量问题,也不是单纯的腐败问题,而是一个制度性的多重复合问题。
而这次的沪昆高铁,建设才不到一年,贵州段就发现了建设质量隐患,这一次建设质量出了问题,但在偷工减料的背后,是否还存在渎职及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呢?在招投标等环节是否还存在睁一眼闭一眼的情况呢?这条高铁,途经6省区,串起滇池、黄果树瀑布、花江大峡谷、平坝天台山、洞庭湖、鄱阳湖、西湖等人间胜景。可以说,这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山还是昔日的山,很绿,水还是昔日的水,很清,但它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昔日交通建设腐败重灾区的延续。
关注《热点冷评》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