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跃亭美国败诉:美国法官不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吗?
标签:
贾跃亭美国败诉时评 |
“你现在可以走了,我不想再听到关于这个案件的任何内容”在贾跃亭诉讼微信公号运营者顾颖琼的诽谤造谣案的庭审最后,法官对顾颖琼说出了这样的话。美国西部时间10月19日早晨,洛杉矶当地法院开庭审理了贾跃亭顾颖琼案,贾跃亭败诉,庭审仅仅进行了9分钟。由于今年7月被顾颖琼在微信公众号中曝光过位于美国洛杉矶的豪宅等信息,贾跃亭向洛杉矶当地高院对顾颖琼发起诉讼,并向法院申请了针对顾的临时禁令。(界面10月20日)
仅仅9分钟时间,庭审就结束了,贾跃亭败诉。贾跃亭诉讼顾颖琼,是因为顾颖琼在微信公众号中曝光过贾跃亭位于美国洛杉矶的豪宅等信息。如果将这个案子放在中国,那就是一件人个信息被非法泄露的案件,对泄露的后果,即使没有对贾跃亭造成实质性伤害,那么也至少要判顾颖琼道歉和立即撤下涉及的信息,这样才符合中国的法律和国人对法庭结果的预期。而从这次庭审来看,似乎美国的法官并不注重对个人信息的依法保护,而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对于美国法官来说,这是个非常微妙的问题。从美国的法条上来说,当然也非常重视个人信息的保护,但另一方面,法官更重视证据的链条。换言之,在一个具体案件上,即使大家都能判断出谁是谁非,但法官给出的判决却可能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客观地说,因为美国法官职业化程度很高,他们遵照执行的只是法律本身,而哪一方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这完全取决于证据链条的完整性,而不会考量社会的反应,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操守的法官。
早在1994年前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杀妻一案成为当时美国最为轰动的事件。此案当时的审理一波三折,辛普森在用刀杀前妻及餐馆的侍应生郎·高曼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失效,以无罪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责任,从而辛普森妻案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疑罪从无的最大案件。由此可以看出,美社会的所谓“公众性情绪”并未影响到法官的判决,这便是典型的一例。
然而,美国法官真的就是样审理案件吗?这要从两方面来说,第一方面,对于重要案件由其是刑事案件,他们当然还是这样审理,不管外界有什么声,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唯证据为上的意识,对于重大案件由其是刑事案件的审理,法官们都会考量自己今后的职业声誉。客观地说,依法判案并不是他们的道德意识,而是一种职业化的饭碗意识,如果一个案子判得经不起法律本身的检验,那么即使社会“公众性情绪”再怎么点赞,职业生涯都受到影响。
第二方面,美国的法官在法律上享有不小程度的自由裁量权,但对这种自由裁量权,他们不会用于重大案件上,也很难用于大案件上,原因还是那个“饭碗意识”。然而却可以用在一些社会影响较小的案子上,由其是对于一些不大的民事案件,他们也可能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这种主观意识的产生,其实就是基于涉案双方的信誉成度而来,美国基本上是一个讲个人信誉的社会,而此时,法官的道德意识就会发挥作用。
从贾跃亭在美国起诉顾颖琼败诉这件事来说,从细节上可以看出,法庭已对贾跃亭表现出了不屑之态,而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分析案子过程上,法官的助手会从公共信息上查阅双方的信誉行为。而对于贾跃亭来说,他的社会争议很大,国内尽管对他还没有给出法律的定性,便从争议中却可看出一些信誉方面的影子。而这,对于美国法官来说,已构成了自我启动道德意识的要素。因而,这个案子,庭审仅仅进行了9分钟就完结了。
至此,人们就会明白,美国的法律和法官并不是轻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而是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之内,轻视那些有可能是道理失范的人,这就是美国法官在审理案时可能出现的“微妙问题”。
关注《热点冷评》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