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购同权”上名校:家长有几张底牌可打?
标签:
“租购同权”上名校时评 |
就近入学,是国家的原则性政策之一,这不应当以各种借口为转移。而“租购同权”这个探索性的举措,本身与上名校扯不上任何关系,因为即使居住在名校辖区内,也要给予学习成绩的考量,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而现在一些人认为,“租购同权”可以解决这个门槛的问题,只要卖了名校辖区内的房子,就可以进名校上学,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所谓“租购同权”,就是不能让人们因为住房方式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教育无疑是人们最关注的热点之一。就广州、无锡、郑州、北京等城市一些中介机构提炼出政策卖点——“租房也能上名校”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忽悠人的商业操作,其司马昭之心已很明显,就是要让人们花大价钱租购附近的房子,中介好坐收渔利。
而对于这些中介机构来说,并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因为,在学区房这个问题上,各地主管部门总会出台一轮又一轮的补钉式门槛政策。而这些中介机构,就是想在下一个补钉政策出台之前忽悠一些人有钱人,既让他们上了当,还让自己背不上骂名,而所有的骂名,最终都会由主管部门来背。
但问题来了,那些主管部门为何总是一轮一轮地出台补钉政策?其原因在于,在学区房由其是在学区名校这个问题上,家长心理确实存在着很多游移不定的企盼,总希望能有一天房子的所在地可以解决全部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并没有明确回绝这样的诉求,而总是模模糊糊地所答非所问,这就使得一些家长不切实际的想法一直潜藏于心中,甚至宁愿上当受骗也要不顾风险地去试一试。而作为主管部门来说,为了阶段性地摆平棘手问题,也就被动地采出台了一轮一轮补钉政策。
然而,这些主管部门为何吞吞吐吐不能将这个问题一次性说清楚呢?其实就是因为上位政策的似是而非原因。关于学区房和学区名校的问题,在各大城市都是最敏感的话题,因为它关系到孩子小学的“起跑线”,关系到孩子中学的“起跳线”,更关系到孩子考大学时的“等高线”,而当这几条线加在一起时,也就成了房价上涨的“单行线”。对于这样的线性变化,家长们摸不清,主管部门也摸不清,其原因就是更高层面的上位政策还有着太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容易说清楚的。因为就近入学,是国家的原则性政策,也就是说,只要在属地就应当有学可上,但是,这与上名校则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有学上是一般性的保障,它是必须到位的政府兜底。而上名校则不是一般性的广谱保障,它必须是个选拔性的结果,而且,这个过程也是目前国情下最公平的过程。道理显而易见,因为卖不起这样房子的孩子家庭,不应被这条房价的“单行线”隔离在外,否则,“名校”就会变成“富家学校”。
因此,对于“租购同权”这个探索性政策来说,当然有它积极的一面,但同时,更高层的上位政策也一定要说清必须的原则,那就是一般性保障必到位,而对于上名校的诉求则必须通过考试选拔,说清并强调了这些原则,“租购同权”才不会被人误解甚至是曲解。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上名校的愿望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公平的过程本身就是选拔,因此,那些家长们还要掂一掂手里究竟有几张底牌可打。
关注《力量时评》公众微信号gh_dff19a163f0b或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