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头文件“禁酒令”:官员喝酒是为了口腹之欲吗?
标签:
红头文件“禁酒令”时评 |
——公务员酒桌上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9月1日起,《贵州省公务活动全面禁酒的规定》正式施行。贵阳市纪委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统计全市各级各部门酒类库存情况,无论是白酒、红酒还是黄酒等酒类,都要填写报送统计表,并将酒类就地封存。《规定》中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全省范围内的公务活动,一律禁止提供任何酒类,一律不得饮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的任何酒类;一律禁止公款赠送任何酒类;在工作时间内和工作日午间,一律不准饮酒等。根据贵阳市纪委下发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都在填报范围内。(贵阳晚报9月2日)
近几年来,全国省、市、县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都加大对违规饮酒的查处力度,出台了升级版的“禁酒令”,对公务接待的饮酒行为更加严格监管。“禁酒令”升级还体现在执行查处上,目前各地在强化制度刚性约束之外,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通过暗访、督察等方式,推进公务接待“禁酒令”落实。不过,一些基层干部仍然通过种种方式搞变通违规喝酒,因而,才又出现了一轮诸如《贵州省公务活动全面禁酒的规定》这样升级版的“禁酒令”。
多地对“禁酒令”升级,表明相关部门对违规饮酒的查处力度正在加大,但也从侧面说明,“禁酒令”本身还面临着方方面面的挑战。一些干部面对“禁酒令”总能以各种方式绕道而行,从纪检监察部门的暗访结果可以看出,“矿泉水茅台”之类的把戏,就是一种常用的化妆套路,但这仅仅是酒桌上的一个“花絮”。而在酒局地点的选择方面,一些干部更是花足了心思,高档酒数显然已经成了最危险的地方,但他们的应对套路是,选择偏远的清净之地,正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但是,一些干部喜欢设酒局摆酒宴,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官场上的人际交往。对于一些干部来说,总会有升迁的诉求,但在仕途之路上,这样的诉求就要通过竞争才能实现。按照组织制度来说,要想得到升迁,就必须要做出说得去的业绩。但现实的情况是,有了业绩并不一定得到升迁,而一些业绩并不突出的干部,却可能一帆风顺。其中的原因在于,会做的可能不会说,会说的可能不会做。
所以,不管是会说的,还是会做的,都希望在酒桌上与上级领导建立私人关系。在这样的场合上,会说的干部可以将自己说得天花乱坠无所不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当然会提升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而那些会做不会说的干部,虽然语言表达方面是个弱项,但却可以用酒量找补,一杯不行就再来几杯,一瓶不够就再来几瓶,他们借着酒劲可以对上级领导表达私人式的“忠心”,这会让上级领导感到是个放心的“自己人”,这当然也会给自己带来升迁的机会。
因此,“禁酒令”屡禁不止,表象之下,其实还是一些干部对组织制度的不确信,而这种不确信,恰恰是来自于客观现实的意识反馈,只要这样的现实还存在,他们对组织制度的不确信,就难以打消。而在这种情况下,给“禁酒令”升级,虽然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却难以根除一些干部喜欢设酒局摆酒宴的现象。
所以,在给“禁酒令”升级的同时,不但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而且组织部门更要找出官员升迁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去除主要领导的“一言堂”现象,把组织制度摆在明面上,不能让组织制度变成酒桌上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关注《力量时评》公众微信号gh_dff19a163f0b或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