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遭破坏:执法部门为何又成“马后炮”?
标签:
三江源遭破坏时评 |
——不得罪非法排污,就是得罪《环保法》
位于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它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生态最敏感的地区。而现在,由于采煤留下了大量的洗选废水,记者在现场看到,洗煤池直接由沟渠连接通向谷外。治多县,非法盗采点扎苏煤矿其中的一个山谷,从高处俯瞰,整个山谷就像人类正行走在三江源的一条腿,可是皮肤、肌肉和韧带被剥离,只剩下凝固的蓝紫发黑的血管。(新浪新闻8月30日)
从记者拍摄的现场图片可以看出,三江源的一些地方已经满目疮痍,从图片给人的直观感受来说,那简直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某煤炭大省以前废弃的矿场,如果不加文字说明的话,没有人能够想到,更没有人能够相信,这就是三江源的现实状态。但现实就是现实,原始的美丽三江源已经成了昔日的影像资料,而现实的三江源,已然百病缠身,全然失去它本来的面容,苟残延喘,不忍目睹。
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就是因为环保法在这些地方根本无法产生应有的震慑力。而所谓“史上最严环保法”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省分的非法排污企业已经受到了应有惩治,从总体上说,全国大部分地方较以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向好,因此,应当说这部“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很多省分都实现了“史上最大惩治力”,但为什么在三江源这些地方“史上最严环保法”就显得“水土不服”无能为力呢?
深层原因在于,这些地方山高水远,一般来说,环保执法部门疏于到达这样的偏远之地,因为现在的环保执法部门,还不善于制定自己的执法行程,但却非常善于跟在记者后面当马后炮,因为这样做,既省时又省力,而且还能轻而易举地得到媒体报道后的执法业绩。应当说,这是目前一些执法部门的习惯性工作套路,因而这也就是见怪不怪了,但这样的习惯性工作套路,却也是一现实工作中的习惯性懒政和习惯性不作为。
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而是还存在更加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工作中怕得罪人,存在着职业化的恐惧心理。而如果跟在记者后面,似乎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因为记者在客观上已经成了环保执法部门的马前卒,不管有什么难题,记者都会不辞辛苦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如果真是出现了什么意外之事,也都可以将记者推在前面当挡箭牌,因为在一些环保执法部门的心里底气不足,而在意识中,又是既想管事,又不想担事,这就使得在环保部门心中“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力度,似乎还比不上记者手里的一只笔。
因此,环保部门这种职业化的恐惧心理,也是使环保法震慑力衰减并疲软的致命因素。客观地说,任何执法部门,干的都是得罪人的工作,如果一点都不得罪人,那便等于没有推进本职工作。而同时,不得罪非法排污的人,也就等于罪了青山绿水的美好环境,这当然也就是根本上“得罪”了史上最严环保法,但这是社会所不允许的情况,因为那是环保部门的根本职责,而并非可有可无的自由选项。
所以,面对任何工作中的难题,环保执法部门都应当依法治理。因为执法疲软了,非法排污就会蛮横无礼,执法力度衰减了,非法排污就会根本反弹,而当这些综合在一起,环保法的震慑力就会荡然无存。由其是对于像三江源这样地方的环保执法,必须要日常化加大力度,不能总是等记者曝光后再去出击,因为环保部门本身就应当是严格执行环保法的马前卒,这才是依法治污的正位。
关注《力量时评》公众微信号LLSP-A 或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