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抹平“最美野长城”:应给予宽容理解

(2016-09-22 11:07:30)
标签:

抹平“最美野长城”

时评

被誉为“最美野长城”的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虽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地处深山而鲜有人知。但近段时间,由于一组照片在网络上的出现,小河口长城被公众所知。照片中,城墙与地面被抹平,起伏的墙垛与野性风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照片的拍摄者提到,这是文保部门对其进行修缮的结果。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丁辉也承认“确实修得不好看。” (新京报921日)

 

抹平“最美野长城”:应给予宽容理解

被修过的小河口长城,没有了原来的韵味,这段长城,以前虽然破烂不堪,但人们可以在破烂中遥想它年轻的时候,那也是一种美,因而这样的修缮,在一定程度让说,确实是撒回了原有的历史底片,而人们则很难在脑海里完成想象上的复原,这当然是一种想象力延伸上的损失。

但是,中国这样的长城有很多,并且绝大多数都处于风雨侵蚀之中,对于这些野长城,人们看到它时,都会给予赞叹,但是,同时也都透出惋惜。因为这些长城,每年都在承受着风雨侵蚀,加剧着衰败的速度。对此,其实早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多种场合呼吁过,希望国家出资保护历史遗留。

然而,这种呼吁,基本上都是以一种新闻形式存在,但新闻过后又有几个地方政府真正拿出真金白银?中央电视台摄制过一档大型多集纪录片《长城内外》,这个片子的拍摄,可谓非常深入,到达了大山中所难以抵达的地方,很多人们不曾想到的野长城,都在片子中得以纪录。而其中很多鲜为人知的野长城,与小河口长城相比,却显得更奇、更险、更美,但也比小河口长城更破败。

从这部纪录片可以看出,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并不是不懂得要保护历史遗存,而是实在难以拿出大笔资金,这其中有很多地方都要是将长城的保护,委托于爱好长城的公益者们。这些公益者本身就是当地的村民,但他们凭着一腔热性,在默默地收集着失落的城砖,也尽最大努力保护着那里的一灰一石,显然,这种民间力量极其有限,但它却是一些贫困地区保护长城一种无奈的现实状况。

政府出资金修长城,是应该的,但在贫困地区,给儿童教育出资金也是应该的,而给那些地区的老人们保障养老金,也是应该的,当然,给予那些地区的扶贫资金更是必不可少的。可是,一些地方的财政并没有达到无所不能的成程度,因而,在现实中必然会有个客观排序。就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来说,修缮后的视觉效果“确实修得不好看”,但那毕竟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保护。

对于野长城的保护,人们感慨颇多,但也指责颇多,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即宁愿看着野长城在风雨侵蚀渐渐地失去模样甚至在原址上消失,也不愿看到修缮之后不怎么漂亮的长城,在一些人眼里,要修缮就要来个最好的,就要来个大手笔,其实这并不现实。

人们对辽宁绥中小河口长城美好的向往,可以理解,但从全国经济排名上看,辽宁并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是排在了最后几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抽出一些资金将野长城修缮到这个程度,虽然不好看,但毕竟是一种保护长城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在现实情况下,不能都是理想主义,适当地“退而求其次”是最客观的态度。因此,对于辽宁绥那段“确实修得不好看”的小河口长城,不应责备求全,而应当给予足够的宽容与理解。

关注《力量时评》公众微信号LLSP-A 或扫二维码,内容随时更新

抹平“最美野长城”:应给予宽容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