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班”:教育天平为何发生倾斜?
标签:
教育时评时政新闻评论健康 |
近日网络曝出广西永福县一乡镇中心小学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划分班级,将成绩最差的学生“分配到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有家长将其称为“学渣班”。目前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介入下,学校已进行整改。当前我国多个地方仍有许多中小学校分设“重点班”和“普通班”、“快班”和“慢班”。(北京晨报3月22 日)
给学生贴上“差生”标签,让差生受到歧视,会让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样的情形谁都不愿意看到,但这不仅是结果,而且也是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反复轮回,这使得一些学生无力摆脱别人的歧视,而一旦进入这样的轮回,老师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将陷入无力回天的境地。因为客观地说,这样的学生一旦聚集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彼此“同命相怜”的气场,从而也使带班的老师只能在这个怪环里无限徘徊。
然而,这一切的发生,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校方追求的所谓整体教学效果。从评估方面来说,确实应当有这样的考评,因为这是对教师和学校的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如果没有这样的考评,教师和学校都会成为没有责任附加的自由体,但这绝对行不通,因为这样无目标的教学,会引发整个体系的连环崩坍,这对所有学生和家长来说,都将是一种根本的绝望。因此,对整体教学效果的考评,一定要存在。
然而,就目前来说,学校对整体教学效果的考评已经发生了畸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本来就不应与考试成绩过多挂钩,而现实的情况是,考试成绩已经成了唯一可以挂钩的方面,因为这不取决于某个老师,也不取决于某所学校,而是无一例外地决取于所处的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有着这样的无形链条,那就是学生要为老师而努力学习,而老师又在为学校努力教课,而学校则会努力迎合上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期望,就这样环环相扣地形成无头无尾的循环往复。
因此,这很难说到底是哪个环节上的错,因为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的道理,而且,从家长方来说,也正是相信这些环节的作用,才会承认学校与家庭的区别,从而在心里才会将它视为真正的学校。而就目前来说,学校也是其中一环,并且也无法自拔。然而,最难的问题就在于,学生家长总在嘴上说要素质教育,但在现实目标上却总要求学生与成绩挂钩,这表现在课处学习班上,明明国家相关部门已经禁止放假期间参加补习班,但绝大多数家长们却表现出了分裂的自己,那就是让孩子继续参加各类学习班。
然而,将话题回到“快班”和“慢班”上来就会发现,每一个快班学生的家长,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与成绩不好孩子在一个班里学习,因为客观地说,确实存在着“孟母三迁”的效果影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快班”和“慢班”早已存在于大多数家长的心中,而且也可以说是一些自认为成绩的学生家长的内心诉求,而对于学校来说,“快班”和“慢班”之分,只不过是迎合了一些家长的自利需要。
然而,这就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在这个需要之下,学校的考评方向当然会以“快班”为标准,并以“快班”为向上级部门交待的筹码,只要“快班”的成绩上去了,学校与老师就都会光彩照人,而对于那些“慢班”只能成为被放弃的部分,而且也不会有人提及,因为在分班的过中,这一部分学生就注定了是为了红花而存在的绿叶,即使最后变成了凋零的黄叶,也不会引起别人的同情。
因此,说学校对整体教学效果的考评已经发生了畸变,其畸变点正是生发于一些家长的身上,而学校的错误则在于,过分地迎合了好学生家的过度诉求,而真的将成绩一般的学生当成了日后凋零的黄叶,这显然是一种主观偏位带来的不公平。所以,“快班”与“慢班”的问题,虽然是社会大环境中无形链条的作用结果,而且这个大环境也不是学校方面能够改变的现实,但作为学校来说,在自己力主的范围内,起码应当作到在最不利的背景中极力保持自己公平公正的位置,而不能将每个孩子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天平向某一方倾斜。
茫茫人海,相识不易,未曾谋面,缘份已存。感谢您的关注!精彩观点为你而存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