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央视春晚,导演先别自满
(2016-02-08 10:54:43)
标签:
春晚时评文化新闻评论时政 |
猴年央视春晚刚刚落幕,本届春晚总导演吕逸涛有自己的评断:一百分:“我觉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对于观众对春晚的反馈,他也有着好心态:“观众对我们支持,他才会来点赞或批评。好的建议我们可以吸纳,不好的建议我们可以置之不理。”(新浪新闻2月8日)
吃着饺子,看着央视春晚,心里也咀嚼着一份遗憾,那就是早知六小龄童没戏了。虽然六小龄童没在央视出现,但在辽视的春晚中,他的猴戏还是让众生“燃哭”了个大满贯,这让人感到六小龄童的猴戏,魅力依然;而从制作上说,那个3D效果也是绝无仅有的精彩,可以看出辽视也是将这个3D的心思,用到了家。如果说猴戏都是台老戏,但这个3D则完全是一种导演的创新。尽管央视春晚收视率依然最高,但在猴年中,没有了六小龄童的春晚,就像是满桌的美味,唯独缺少了一坛可以焕发新春的坛陈年老酒。
不过,央视的这台春晚也还是有所进步,其中的一些节目并不是以娱乐为主,很多节目都是主旋律的再现,而这个亮点确实让人心灵震撼。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六尺巷》等作品,其内容都是久远的事,虽然其中的精神却无所不在,但这种精神却需要一种仪式的唤醒,就像埋在土地里的种子,它需要郑重其事的灌溉。而对于央视这台春晚来说,这个郑重其事的灌溉深得人心,让人们感到,无论春晚有再多的娱乐成份,它都必然是一个社会精神的展示地。
但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语言类小品节目,虽然说主旨都很不错,但创作上却让人感到都是以前成功节目的续集,在创作思路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很多“包袱”的设置,都有曾似相识之感,如《网购奇遇》,虽然笑点不少,但都是保守的复制。显然,在创作思路上还有些拘泥过去的成功,不敢在其中加入大胆的创新思维。当然,这并不完是导演的事,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创作班子在心里没有放下“包袱”,这使得一些语言小品节目的亮点正在走向底气不足的往复循环。
猴年春晚总导演吕逸涛,给自己打了个一百分,这也让人有点惊讶。因为春晚不是导演在给自己做年夜饭,而是给全因人们在做年夜饭,这顿饭是否好吃,应当由全国人们给出评价,而不能由自己说了算,借用这次春晚中《网购奇遇》的一句台词:“你太乐观了吧,还惦记差评呢,我这都,一只独秀了”。如果真是这样话,那么春晚节目在导演心目中,就只能成为一次性快餐了。
人们需要春晚,因为它是人们同共的年夜饭,人们不指望每年的春晚都完整无缺,实际上这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实其,人们希望的只是每年都可以看到不断进步的春晚,也许,观众永远都不会给春晚打出一百分,但这平不表明观众没有看到春晚的每一次进步,虽然每年春晚之后,都会有很多观众吐槽,但吐槽本身也是一种对春晚的关心。而导演自己先给打出了满分,这倒像是春晚成了导演自己的年夜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