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烟草涨税之后的尴尬,也是社会文化的尴尬

(2015-05-19 12:46:50)
标签:

新闻评论

时政

时评

文化

教育

 

今年的510日,我国烟草税率由5%上涨至11%。而从61日起,被称为“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也将正式施行,烟民为此更是调侃道“好日子到头了”。不过,因此次调价而选择戒烟的烟民微乎其微,更令人尴尬的是,六成受访者还不知道“最严控烟令”下月实施。对此,北京市政协委员陈小兵直言,控烟不能仅靠罚款,严格执法和宣传教育更为重要。

一边是烟草涨税之后,烟民“该抽还是得抽”的无动于衷;一边是“最严控烟令”之后,执法有气无力的尴尬。从经济杠杆到控烟的棍棒都很直来直去,但为什么选择戒烟的人依然微乎其微?其中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旦吸烟上瘾就很难以外力戒除,因为这时已变为一种生理需求,而烟草涨税和“最严控烟令”,在面对这样的生理需求时只会变成烟民持久博弈的参照物,而不可能成为烟民戒除烟瘾的自身力量源泉。

北京市政协委员陈小兵直言,控烟不能仅靠罚款,严格执法和宣传教育更为重要。这话说的不错,因为他指出了两大重点因素:一个是立足于现实,严格执法;另一个是立足于长远,宣传教育。但严格执法只能是在公共场所,而对于纯粹的个人场所则鞭长莫及,因为吸烟也是一种个人权利。而相比之下,立足于长远的宣传教育,才是可能起到“断代”作用的最好办法,因为它是一种由健康理念产生的自身源泉力量,通过宣传教育,一旦有了这样的好理念,即使没有“最严控烟令”,人们也会不令而行。

但是好理念的形成,根本上还是要靠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而在社会文化传播中,如何将烟民生理需求这个现实,“断代”于青少年的效仿才是问题的关键。然而,从现在的文化产品中,尤其是在一些热播电视剧中可以发现,吸烟已经成了“无烟不成剧”的典型桥段,而手持香烟也成为了一种屏幕上的时尚和一种大牌的“范儿”。虽然看起来这些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小细节,才使得一些青少年在不经意间拿起了香烟,从此在所谓的“时尚范儿”作用下,一发而不可收。

因此,一边是烟草涨税之后,烟民“该抽还是得抽”的无动于衷;一边是“最严控烟令”之后,执法有气无力的尴尬,其实同时也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尴尬。对于社会控烟而言,涨税是必要的,罚款也是必要的,严格执法和宣传教育更是必要的。但这些所有的必要,都不能替代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只有洁净的社会文化才能使诸如吸烟、酗酒这样“社会公害”的当事人们,感到发自内心的不安和愧疚。而这也就是社会软文化可以发挥的比“最严控烟令”更硬的社会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