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作客岭南大讲坛,细谈教育常识。他认为当前中国存在问题最多的学科是语文,应该增加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以直率敢言著称的“前发言人”王旭明仍保持犀利直率的性格,他认为,教育最基本的问题是尊重教育常识,不违反教育常识,更不要粗暴践踏。他现场直言,“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甚至一半多是不应该学的内容。”
王旭明的观点有些道理,现在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的比例确实偏少,别说是小学生或中学生,就算是一些大学生在看国产动画片的时候都未必能说出其中传统文化的由来。如果没有方便的手机百度,怕是不少学生都会搬来中国诗词总集翻一翻,而即使是这样,也难以恶补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不足。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熟练地使用百度等软件搜索想知道的传统文化,但每个学生却不能像百度那样熟记唐诗三百首。当想知道哪首诗的时候,才发现脑子里只有搜索引擎,但那引擎却只能在手机以外的地方空转,因为脑子的硬盘上根本没有足够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翻找。这确实是一种现实,而且这个现实也确实能证明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偏少。
然而,这同时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太浩瀚了,以至于不借助任何工具而仅凭人脑谁都无法将自己摆渡到它的彼岸。浩瀚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令人骄傲的现实,但九年制义务教育却是一个令人不得不进行百米冲刺的短跑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其中不但有中国传统文化,而且随着国际化视野的拓宽,还要学习其它文明古国的遗存,当然还会有王旭明多次提到过的“真语文”概念。而如果说只是拿出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部分而给予精耕细作,无疑情况会比现在好得多。但是,任何偏重都是对整体发展的掣肘,那是一种对学生贴标签式的归类限制。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比例的设定,无论如何都应当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而这正是宪法中关于义务教育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
应当说王旭明真切地看到了,目前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偏少失衡,这应当是点到了穴位。然而他说“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甚至一半多是不应该学的内容”,这样的观点又使他的点穴功力大打了折扣,从而走向了另一个形而上学的极端。王旭明在岭南大讲坛上说过,“教育最基本的问题是尊重教育常识,不违反教育常识,更不要粗暴践踏”。这说得也非常真切,然而尊重教育常识的前提,首先就是要尊重所处的现实,所有的常识都应当包含于现实之中,从来都不会存在独立于现实之外的所谓常识。
所谓的常识,只不过就是符合于现实宏观背景的一道彩虹,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就是最大的宏观背景。而一旦脱离于这个宏观背景,彩虹便不再成为彩虹,而只能成为一道曲线,它折射出的反会是一种失真的色彩。王旭明说出了现在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比例偏少失衡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必须的,而且一定要通过加量的方式解决;但无论如何都不应将王旭明所说的“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甚至一半多是不应该学的内容”当成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因为这将是以一种失衡替代另一种失衡,以更大的失误替代较小的失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