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不是一个悬空概念

(2014-11-04 15:11:56)
标签:

观点

时评

文化

新闻点评

教育

王旭明的观点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因为语文学习的目的确实在于让学生把一个个的道理通过词语、句子、方法、逻辑等等写出来。但是任何课程的设置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截然孤立的课程自古至今都不存在。尤其是语文课,它不仅是词语、句子、方法、逻辑的组合,而且还是历史文化及各种思想的传承载体,而如果将这些固有的内涵全部剥离,没人相信这就能成为造就杰出语文大家的捷径。

  词语、句子、方法、逻辑,这些对于语文来说很重要,但这些并不是先天存在于世界的固有概念。恰恰相反,这些概念的存在正是产生于更早的人类思想的表达,假如没有思想表达的需要,就不会有这些概念的出现。它的存在完全依附于文化思想表达的需要,它只是文化思想的衍生物,而不可能成为独立于思想内涵之外的唯心之物。而如果说学习语文,就必须将思想内涵放弃,那么也就等于是说研究鸡蛋就必须放弃对鸡的理解,然而这显然是一种不可能的割裂。

  因此,对于王旭明的这一观点,其正确的地方是说出了语文课的主要目的,但错误的地方却在于他用主要目的替代了所有相关土壤,而将语文课看成了一门悬在半空无需栖身的纯粹概念,并将之称为“真语文”。语文课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成为空中楼阁,就像不可能存在没有思想依托的哲学一样。不管在讲台上怎样讲语文这门课,都不可能剥离文章里的思想内涵。,“结绳记事”可以理解为最早的语文,但如果不讲“记事”的思想内涵,而只讲如何“结绳”,很难想象这里边的逻辑关系如何存在。而如果按着王旭明“真语文”的观点往下走,那么讲音乐课更不必讲音乐的思想内涵,而只需将哆来咪发梭拉西或是一串小蝌蚪写出来,也就可能成为音乐家了。

  对于王旭明所说,“我们国内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在语文课上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这其实更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思想品德本身是一种长期的修养,它不可能靠一门课就能完成。

  因此,王旭明的观点割裂了历史文化、思想内涵对语文课的滋养,而将语文课当成了一系列生硬符号的集合。所以,王旭明的“真语文”观点,可以是一种学理性质的观点存在,但对于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却无法真正落地生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