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让“人才生产线”变成“流失线”

(2013-07-10 09:13:29)
标签:

观点

时评

文化

新闻点评

杂谈

教育

  据中国校友会网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7成高考状元已难觅职场踪迹,大多数人恐已“流失”海外。据浙江媒体对该省多名高考状元目前的生存状态的回访信息显示:高考头名在国内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大多数人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保守估计,状元们出国留学的比例高达60%,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学成归国的仅占少数。

想出去的状元,往往想强留也留不住;不想回来的人才,也自有他的道理。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煅造人才有时很像流水线,所有的人都要在这条线上走一趟,从小学到大学,报不完的班,做不完的题,考不尽的试,这就是所谓成才的漫漫长路。在这条道路上,大多数学生都曾努力拼搏过,侥幸的是,只有少数人出人头地成了状元,考上了清华北大等名校。

这些状元们,在国内的“生产线”上成长,却可以在国外的线上开花结果。对状元们自己来说,这也是实现自我的一个机会。而海外学校到中国“摘待成熟的果实”也往往得手,对于这些学校来说,虽然会付出诸如奖学金之类的高额支出,但无论如何也都是捡到了大便宜。

一个人才,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做出贡献,需要外在环境条件和生活方面必需条件的支持;而且,越是高端人才,专一性就会越强,对环境条件的依附性也越大。

很明显,我国虽然在引进人才时会花大力气,但是在留住本土人才方面却做得还不够。有的同志认为,等人才做出了巨大成就后,再花大力量留住也不迟,或至少要等到人才快要开花结果的时候,才肯施肥。然而,现实是,人才在将要开花结果的时候,海外就已经伸来橄榄枝,或通过各种渠道找上门来认领了,而这时人才自己已经决定了将来“花落谁家”了。

培养人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件百年树人的事,过于急功近利行不通,等看到了大鱼才舍得织网,为时已晚。能培养出人才,却不能留住人才,无论如何都是一种对人才资源的不珍惜。对于高考状元流失海外的问题,社会应当有所深思,不要将自己的“人才生产线”变成向海外输出人才的“流失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