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军《临渊阁》

(2017-02-22 07:20:00)
标签:

文学

分类: 柳下耕庐
     临渊阁,位于乌县南郊青云山下。相传为明嘉靖年间所建藏书楼。后于万历年间遭遇天火,至清康熙年间重建。之后又经战乱被三次损毁,至民国二十七年修葺。“文革”间,再次遭捣毁,阁内藏书均付之一炬。今有乌县人、当代著名作家叶萧先生所著小说《临渊阁》,便取材于此。近年,县政府拟斥资重建……
                                      ——《乌县县志•旅游篇》
  我记忆中的临渊阁不过是海市蜃楼,我无法走近它。我只记得故乡的路,记得那里古老的城墙,清澈的河流,秀丽的山川,还有到处开放着的向日葵……
                                             ——叶萧《临渊阁》

  1
  作家叶萧的那部《临渊阁》,刘子林是在云南丽江大研古镇一个小书店买到的。当时他开着三菱越野吉普车进行拉练式的旅游,跑遍了大西南。见到这本书,刘子林便对随同的秘书说:这个叶萧,是我父亲的学生呢。那个晚上,刘子林一口气把《临渊阁》看完了,才知道,这不是一部历史小说,而是现代的一个伤感的故事。合上书,刘子林眼前便浮现出一张少年英俊的脸来,那是十六岁时的叶萧。虽然当时刘子林才五岁,但记忆里这张脸十分清晰。严格地讲,叶萧不算是父亲的学生,他没有授过叶萧一堂课。但是,父亲却非常赏识邻班的这个叫叶萧的学生,总是把叶萧的作文借来,拿到自己的班上来念。一个甲班的老师,喜欢乙班的学生,这种情形是比较特殊的。多少年后,在已经是拥有资产过千万的礼品公司老板刘子林看来,还是一个谜。
  从西南回来之后,刘子林决定把公司的总部从上海迁至北京,进一步拓展业务。他把这个计划通知了父亲,想听听他的意见。父亲认为不错,又说:到了北京,你一定要去登门拜访一下叶萧先生。刘子林随口答应了,但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在电话里这么提醒。不错,叶萧如今已是著名作家,是名人,但他不是官员,与做生意有什么关系呢?
  北京很大,但刘子林还是很快从省驻京办事处一个熟人那里,打听到了叶萧的手机号码。他希望及时与叶萧取得联系,却又担心冒昧。于是他选择了短信的方式。他给叶萧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叶先生,您在北京吗?然而一天下来,叶萧没有回复。刘子林不免有点失望,也有点生气,心想暂时不见了。第二天上午,叶萧的电话来了。叶萧说:请问,哪一位给我发了短信?
  刘子林就突然显得拘谨,说:您是作家叶萧先生吗?
  叶萧说:我是叶萧。
  刘子林说:我是……我是刘永昌的儿子……
  叶萧说:你是小凯吗?
  刘子林说:我是,我是小凯!
  刘子林有些激动了。他没有想到,三十年过去,叶萧还记得他的乳名。这让他打消了某种顾虑,也破除了距离感,他甚至觉得,叶萧这个人很亲切。
  后来的事实正如他的预感。当天下午,叶萧在位于回龙观的家中接待了刘子林。一见面,两人不免都有些吃惊。在刘子林看来,眼前这个叶萧和记忆中的叶萧完全不同,与报纸电视上看见的那个叶萧也不尽相同,他觉得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无论是穿着还是举止,都与一个著名作家很不协调,过于随便了,以至于抽烟的时候把烟灰弹到边上的花盆里。叶萧首先问起刘永昌老师的身体状况,刘子林说很好,他在几年前就把父母从乌县接到了省城,为他们买了三室两厅的房子。父亲退休后,主要做两件事,练书法,看足球。叶萧说,这就好,下次他来北京,一定要通知我一声。接着叶萧又问刘子林到北京来有何打算?刘子林说,我也没有一个系统的设想,但不满足于只做礼品行当,想干点别的。叶萧说,上海对于一个生意人应该还是一个很好的舞台啊。不过,来北京发展也不错。上海是一个容易让人满足的城市,你有什么愿望,好好做了,基本上就能够满足。而北京的情况却不同,因为北京人———当然不是所有的,好高骛远,喜欢夸夸其谈,一个出租车司机张嘴就说可以把帕瓦罗蒂拉到北京来开演唱会。所以……正说着,邮递员送特快专递来了。那是一封来自家乡乌县政府的公函。内容是重建“临渊阁”的工程即将完工,希望叶萧能够题写这三个字的匾额,并且捐赠一些自己的著作珍藏。
  叶萧笑了笑说,这个“临渊阁”啊,还真的给重建了。可我又不是一个书法家,字原本写得就差劲,加上现在一直在用电脑,就更难得使笔了。
  刘子林说:他们是看重你的名气呢。
  叶萧说:什么名气?我就是一个靠写字吃饭的人,再说,中国已经有一个鲁迅在那里放着了,谁还配谈名气?这个时代,实际上错过谁都不遗憾。
  外面的天渐渐黑了,刘子林提出一道出去吃饭。叶萧满口答应,说夫人出差了,正好可以不动炊。出来的时候,叶萧看见自家门前停着一辆挂着上海牌照的宝马车,就问:小凯,这是你的车吧?
  刘子林点点头:我出门还真离不开车呢。
  叶萧说:北京地方大,有车办事方便。不过,以后来我这里,不如乘轻轨,既省钱又不堵车。
  刘子林说:叶大哥,你喜欢吃什么风味?随便点好了。
  叶萧说:自然是家乡风味了。这附近就有,还算地道。

  2
  刘子林和叶萧就这么见面了。但是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之间并不怎么来往,偶尔彼此通一个电话。叶萧说,北京这个城市太大了,有点大而无当,电话里能说清楚的事,你就别跑了。不久,“非典”来了,就更不想走动了。直到六月间,刘子林才从报纸上知道,叶萧去了一趟马德里,作家的那部《临渊阁》又在西班牙获奖了。于是就借这个机会去了叶萧家,见面就说祝贺你啊叶大哥,能在国际上获奖,中国作家好像没几个。叶萧说,什么国际奖,也就是马德里几个书商折腾出来的一个玩意,无非是免费让我去那里玩了一趟。刘子林说,报纸上都是说国际奖啊。叶萧说,报纸的话你能信吗?西班牙文学含金量高的是塞万提斯奖。刘子林决定回一趟家乡,去看看年迈多病的外公。他问叶萧是否也有探亲的打算,如果有,就一起预定机票。叶萧说,我没有时间回去了,要去成都开一个关于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会,我对此有兴趣,顺便再去西藏看看。不过,得请你帮我捎点东西回去。
  叶萧所托的东西,一是为“临渊阁”匾额的题字。但他说,这不是他的字,他是请一位书法家写的,一共写了两幅,任选。再就是向“临渊阁”捐赠自己刚出版的一套八卷本精装的《叶萧文集》,叶萧说,书很重,本来是打算邮寄的,又担心路上会损坏,就累你了。刘子林说,没事的,我一下飞机,会有人带车到机场接我。叶萧说,那就好。然后,叶萧又交给了刘子林一只大信封,说:这是给你父亲的,是一件皇家马德里队的球衣,是西班牙一个书商送给我的,上面有劳尔、菲戈、齐达内、卡洛斯、罗纳尔多等人的签名,我知道他特别喜欢这支球队,就带给他好了。但我不敢保证它不是赝品。刘子林说,那我父亲肯定乐坏了,我先替他谢谢你。叶萧说,物有所值就好啊。
  从叶萧那里回来,刘子林本想给父亲去一个电话,告诉他,自己近期要回去,而且叶萧还送了他一件珍贵的皇马球衣。但是,妻子的一句话让他犯了踌躇。妻子抖开那件球衣左右察看着说:这不是真的吧?北京秀水街这种东西多的是呢。刘子林一听,觉得很不是滋味。若真如妻子所言,那么父亲便无端地被这个叶萧愚弄了一回。他实在想不出,从未受惠于父亲的叶萧,有什么理由把这么稀罕的礼物送给父亲———倘若它确实是真的话。可是他暂时也无法判断它不是真的。刘子林想,这球衣不妨先放上一放。如果以后叶萧问起,就说走时匆忙,忘记带了。
  几天后,刘子林飞抵了省城。可是很不巧,父母不知道他这时候会回家,已经于前一天去徽州一带旅游了。于是刘子林便包了一辆出租车直接赶到了县里,想先去看看外公和舅舅一家,回头再返省城。舅舅的家就在青云山下,距离重建中的那座“临渊阁”不远,但那里已是标准的农村了。刚下出租车,刘子林远远就见到了在乡镇企业当会计的舅舅,便大喊了一声。舅舅停下来,嘴里还咬着一根牙签,很疑惑地看着面前这个穿T恤衫戴墨镜的青年,不相信他是自己的外甥。等出租车开远了,舅舅才说:你没开车回来啊?你不是说你公司里有七部车吗?刘子林觉得好奇怪,我为什么要开车回来呢?这个困惑还没有打消,舅舅又说:你看,你连一套像样的西装都没穿。刘子林一下明白过来,舅舅指望着外甥衣锦还乡呢。他笑了笑,说:我已经去北京了,那么远的路能带车回来吗?舅舅说,你在上海干得好好的,怎么又要去北京呢?那里不是正闹“非典”吗?刘子林不想再说什么,跟着舅舅回家了。老迈的外公躺在床上,实际上已经认不出外孙了,看着刘子林,目光直直地说:你是大队的司机吧?刘子林说,外公,我是小凯啊,回来看您来了。外公还是坚持说他是大队的司机,开拖拉机。这时候,舅舅把他喊到了楼上,拿出自己的西装,说:你赶快把我的换上吧,一会儿乡亲们会来的。刘子林说,舅,我这件T恤可是正宗的法国货,花了我两百多美金呢。舅舅说,什么?这么贵啊?一点也看不出来。
  刘子林没有换上舅舅的西装,天这么热啊。他觉得有点累了,便躺下来,看着楼房后面的那条小河。小时候,每回放暑假,他都要回到舅舅这里住上一阵。那时舅舅家还是普通的平房。他喜欢和村子里的小伙伴在这条河里光着屁股洗澡,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摸到一条鱼。他也喜欢去河对岸那片柳树林里用蜘蛛网粘知了。到了晚上,就四处逮萤火虫,把它们集中装到一只小瓶子里,放在床头……那时光真是不错,可惜太短暂了。忽然,楼下院子里有了动静,仔细一听,知道是左邻右舍的乡亲们来了。他正准备下去,可是门却打不开,原来舅舅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把门锁上了。接着他听见楼下的乡亲们在热情地问舅舅,小凯做了大老板了吧?舅舅说,倒是在北京、上海都开了公司。乡亲问,那一定挣了大钱了吧?舅舅说,是吧,光小车就有七八部,他自己的那辆宝马车就值一百好几十万呢!乡亲们就不敢多问了。这个瞬间,刘子林心里特别不舒服。过了一会儿,乡亲们走了,舅舅才上楼来了,阴着脸说:你这个样子,让我对乡亲们真不好交代,还以为我在吹牛呢。刘子林看了看舅舅,从包里拿出了一万块钱,说:舅,明天你去酒店包上几桌,代我请村里人吃顿饭好了。舅舅看了看钱,说:也好,面子上总得支应一下。另外,几个堂房兄弟家的孩子,也得发几个红包吧?刘子林就又拿出了一万,说:你看够吗?舅舅说:用不了这么多。刘子林说:余下的留作家用吧。

  3
  第二天,刘子林还在梦中,就被舅舅唤醒了,他激动地说:小凯,快起来,王县长他们来了!
  刘子林很意外,说:哪个王县长啊?
  舅舅压低嗓门说:就是从前在我们乡当过书记的那个王矮子,他现在是副县长呢。
  刘子林还是有点纳闷,说:我不认识他啊。
  舅舅说:他是专门过来看你的,你如今是个人物了,你怎么连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呢?你快点下来,就在楼上洗脸刷牙,我叫你舅娘给你端水上来。
  刘子林想,我昨天下午才回家,怎么这么快县里就来了?
  那位西装革履、把皮带扎在肚脐之上的王县长,刘子林还是觉得陌生。但是王县长却没有这个感觉,见面就热情地握手,说:是刘总吧?真不好意思,这么早就把你惊动了。这话说得让刘子林很害羞,王县长的年纪至少与叶萧一般大,这么说话实在让他尴尬。
  王县长说:刘总啊,你在外面的成功,家乡人民为你感到骄傲啊。
  刘子林腼腆地说:我不算成功,其实真的不成功……
  王县长说:俗话说啊,三岁看老。我早就说过,刘老师家的公子将来是要成大器的———我可不是事后诸葛亮,你舅舅可以作证的,当年我在乡里的时候,是不是这么说过?
  舅舅一边给王县长一行递上“大中华”,一边满脸堆笑地说:说过,是说过……
  王县长看看表,起身说:刘总,我们就不坐了吧,车在外面等呢。
  刘子林有点疑惑:还有事么?
  王县长说:走,今天我代表县政府为你接风。
  刘子林有点不知所措,说:这怎么可以……
  舅舅赶紧说:你别磨蹭了,王县长这么忙。
  刘子林就这样被推到了外面。他正要上车,忽然想起叶萧托办的事,就说:你们稍等一会儿,我拿点儿东西。
  饭局很隆重,吃的是海鲜,喝的是五粮液,气氛热烈。在谈过一阵北京的“非典”之后,王县长说,家乡的建设,今后还希望刘总多关心啊。刘子林说,自己的公司目前还只是做礼品的,和县里的业务似乎挂不上钩。王县长说,县里有些项目,譬如说青云山、临渊阁的旅游,还是可以考虑的嘛。刘子林说,如果做旅游纪念品,倒不失一条思路,不过利润很薄的。王县长说,我们这个县,历史文化很悠久,古城墙保存得还可以,还有临渊阁———虽说没有宁波的天一阁名气大,可最新的资料证明,我们建得比它早啊。天一阁是明嘉靖四十年建的,我们的临渊阁最晚建于嘉靖三十六年……
  刘子林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好附和着说:重建临渊阁是好事。
  王县长说:乌县历史上,也留下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啊,李白来过,杜牧也来过,八大山人画过,黄宾虹也画过,也出过一些文化名人的,远的有曹操……
  刘子林小心地问:曹操好像不是我们这里人吧?
  王县长说:曾经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据说还在这里娶过一房小啊。朱熹也在这里办过学堂的。这是远的。近的呢,有徐锡麟———他虽然是绍兴人,但行刺恩铭的准备,是在我们这里进行的。即使是当代,那也还有过像大画家方天佑、大科学家任宜、京剧名丑刘天秀……还有我那位老同学、著名作家叶萧,总之是不少的。
  刘子林说:说起叶萧,这回他还托我把“临渊阁”的题词带回来了呢。
  说着,就从挎包里拿出了那两幅字。大家便围了上来,说这字还真是写得不错。刘子林就说,这不是叶萧的字,是叶萧请别人代写的。这话一说,王县长就感叹了,难怪啊,我还真的吃了一惊,叶萧小说写得可以,没想到字也这么厉害。
  边上有人附和说:叶萧写不出来这种字的。
  又有人说:其实还不如王县长你亲自写。
  王县长摆摆手说:酒话,我哪能写得?
  边上人说:你是分管文化的县长,怎么写不得?
  王县长说:题字都是名人做的事,我不是名人嘛。
  边上人说:在我们乌县,你就是名人啊!
  王县长说:我告诉你们,让叶萧来题这个匾,是上面的意思呢。去年底,马市长下来检查这临渊阁的工程,谈起这块匾,就说,可以请你们县走出去的那个作家叶萧来写。他那部叫做《临渊阁》的小说,可是很有名的,得了国家奖啊。马市长还说他出访澳大利亚的时候,在悉尼图书馆里见到过叶萧的书。
  边上人便很惊讶,说:不会是同名同姓的吧?
  刘子林又插话说:不会。我去过他家,他的作品至少翻译了九种文字吧。最近,《临渊阁》一书又在西班牙得了奖。
  说着,就把那套精装的《叶萧文集》拿上了桌子,说这是叶萧捐赠给“临渊阁”的。大家眼前又是一亮。王县长拿过一册翻了翻,说:哦,文集啊,了不得,我可只看过《鲁迅文集》的啊。
  另一个人说:是自费出版的吧?
  刘子林说:叶萧就是靠写字吃饭的,自费出版那还不饿死?
  又一个人说:那他肯定和这家出版社的社长关系不一般,要不……
  刘子林说:怎么会呢?人家是名作家,书稿总是被出版社争着抢着呢!
  边上的人就一下不作声了。还是王县长先打破了沉默,说:叶萧确实混得不错啊。真没想到,当初一个靠剽窃起家的人,日后也能在西班牙得奖。
  这话一说,大家就哈哈笑了起来。说“把别人的衣服挖一块下来当作自己的手帕啊”。刘子林却笑不起来,因为这件事他曾经听父亲说过。那是叶萧在大学时的毕业论文,拿到刊物上发表的时候,编辑部漏排了一些引用资料的出处,于是就有人在报纸上指责叶萧剽窃,说他“把别人的衣服挖一块下来当作自己的手帕”。但是这件事很快就澄清了啊,那家杂志社为此专门刊登了“启事”,公开向叶萧道歉。那是将近三十年前的旧事了,怎么这些人还记忆犹新?于是刘子林说:叶萧在外面的影响真是很大的。我在云南丽江还能买到他的书。就是这部得奖作品《临渊阁》。
  边上人说:现在奖也太多了。报纸上都在揭发,很多评奖有暗箱操作的。
  刘子林听出了这话的意思,就反问了一句:那么,他在西班牙获奖也是暗箱吗?
  那人有些尴尬地说:我不是说叶萧啊……来来,刘总,喝酒!我再敬你一杯。
  刘子林说:我不能再喝了。
  那人说:做老板的哪能不喝酒呢?
  刘子林还是没有把杯子端起来,说:外面宴请历来是不劝酒的,大家自便。我今天实在是喝了不少了。
  然后他问王县长:王县长,我可能过两天就走了……
  王县长有些意外:难得回来一趟,还不多住几天?
  刘子林说:公司刚迁到北京,还有一堆事啊。
  王县长想了想,就说:其实呢,我们今天一起聚聚,主要是联络一下感情。家乡能出你这样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是家乡的光荣……
  刘子林说:王县长,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就说吧。
  王县长说:你刚才不是说了,重建临渊阁是好事吗?可是好事总是多磨,我们的工程预算超了一点,不多,就一百万的缺口,所以呢……
  刘子林说:我明白了。这事让我回去考虑一下,我会尽快给你们答复的。
  王县长立刻就握着刘子林的手,说:那就太感谢了!
  刘子林说:我需要和其他董事们商量一下,公司毕竟不是我一个人的。
  王县长说:可以理解,可以理解。如果一百万有问题,那么就八十万好了,五十万也可以。家乡办点事很不容易……
  刘子林说:这我知道。如果没有别的什么事,那么我就走了,谢谢你们的款待。
  王县长说:哪里话,亲不亲,故乡人嘛!
  突然,有人叫了一声“不好”,所有的人都看着他。那人举起一册《叶萧文集》说:叶萧没有在上面签名呢!
  王县长问:每一卷上都没有吗?
  主任说:都没有。
  王县长说:这个叶萧!我要的就是他的亲笔签名嘛!

  4
  刘子林在家乡就住了一晚,翌日黄昏便搭乘最后一趟班车返回省城了。他留给了舅舅五万元,以便为外公治病。他觉得自己和这块土地的距离一下子拉远了。他想起叶萧那部《临渊阁》里有这样的文字:“……我记忆中的临渊阁不过是海市蜃楼,我无法走近它。我只记得故乡的路,记得那里古老的城墙,清澈的河流,秀丽的山川,还有到处开放着的向日葵……”而这些,刘子林都没有看见。
  在大巴车上,刘子林的邻座是一个看上去像干部模样的男人。那人一上车就和刘子林闲聊,在知道他是在北京做事之后,便说:最近我们县出了个年轻的企业家,也在北京呢,你们认识吗?
  刘子林说:他叫什么名字?
  那干部模样的人说:好像叫刘……
  刘子林说:是叫刘子林吗?
  那人说:对,就是刘子林。你们认识?
  刘子林说:见过几面。
  那人说:是吗?都说这家伙很能干,三十几岁就赚了几千万。
  刘子林说:也谈不上吧。北京能人多。
  那人说:我听说,这家伙是靠老婆发起来的,是吗?他老婆是一个部长的女儿。
  刘子林说:他老婆是一个医生的女儿。
  那人说:不会吧?
  刘子林说:千真万确。
  那人说:那至少是院长的女儿吧?权力也是不小的,经常给大官检查身体……反正这小子能混。
  刘子林问:你打听刘子林做什么呢?
  那人说:我儿子在北京读书,专业不怎么好,明年毕业了,我想趁早找一下刘子林……这种事必须赶早,你说对吗?
  刘子林笑了笑,就埋头看一份报纸了。那是县里的报纸,头版上醒目地登载着两条消息——
  乌县籍著名作家叶萧作品《临渊阁》近获国际奖。
  王副县长昨日会见回乡省亲的青年企业家刘子林。

  5
  从故乡回来之后,刘子林一直没有和叶萧联系。他不知道和叶萧见面后该说些什么,担心叶萧问起这趟故乡之行。另一个原因,还是那件皇马球衣,他没有交到父亲手上,目的就是想找机会验证一下它的真伪。他越发觉得,这对他太重要了。他被这个莫名其妙的念头折磨得好辛苦。然而这机会果真就到了门口,八月二日,皇家马德里俱乐部来北京打友谊赛,六员虎将都来了。于是刘子林托人找到了接待这支豪华球队的一个官员,把那件球衣带了过去,同时塞了一个红包。第二天,结论出来了,是真的。并且还补充到了贝克汉姆的签名。那官员不无羡慕地说:小子,你知道在黑市上这件球衣值什么价吗?两瓶路易十三啊!
  第二天,刘子林派专人乘飞机飞抵省城,把这件球衣送到父亲手上。
  他很想马上就去叶萧家,真的想给作家捎去两瓶路易十三。但又觉得这个举动显得很荒唐。这算什么呢?他想,难道真的成了黑市上的交易?此时,他似乎有点意识到了,为什么自己到北京来之前,父亲要他一定登门拜见叶萧先生。他在客厅里坐了很久,看着外面的天渐渐黑下来。但这个晚上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他未能成行。临出门时,电话响了,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响个不停。电话来自一个方向,都是家乡乌县的,他们说的也都是一件事,或者说是通过他验证一个事实——你知道吗,叶萧出事了。他在机场携带摇头丸,被警方拘留了。据说他还涉嫌贩毒,这可是要掉脑袋的啊!
  刘子林吃惊地问:消息准确吗?
  对方说:怎么不准确,报纸上都捅出来了,明明写着“作家叶萧”,不是他,是谁?
  最后一个电话是那个王副县长来的,他不无感慨地说:我早就料到,这个叶萧迟早会有这一天的!太可惜了……
  这个人最后又说:刘总啊,关于临渊阁的事还务请你放在心上啊……这是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乌县历来就是重视的……
  刘子林说:我会很快答复的。
  这一连串的电话接过,刘子林就觉得很难受。他想,是否应该给叶萧家去一个电话了,安慰一下他的太太。他这么做了,电话很快接通,他有些胆怯地问:喂,请问是叶萧先生家吗?
  对方说:我是叶萧,你是小凯吧?
  刘子林吃了一惊,说:我是啊……叶大哥,你回来了?
  叶萧说:我刚从西藏回来。这么晚来电话,有什么急事吗?
  刘子林说:听见你的声音,就没事了。
  叶萧在电话那边笑了起来,说:我明白了,你也是为“摇头丸”吧?今天我家的电话都打爆了……
  刘子林说:也难怪啊,报纸上都在说。
  叶萧说:那是另一个叶潇,比我多了三点水,是写散文的。
  刘子林说,原来是这样啊,可把我急坏了。然后就简单说了这趟回家的情况,说你托我办的事情已经办妥了。
  不料叶萧在那端叹了口气,说:关于这个临渊阁,现在看来,真不过是我小说里的海市蜃楼了,历史上未必真存在过啊。“文革”期间被焚毁的实际上是一个叫“灵元观”的道观,根本就不是什么藏书楼。我曾经查过一些资料,对此早有怀疑。最近在成都会议上又遇见了一位古建筑专家,他出示的考据令我惊讶……
  刘子林则更为惊讶,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北京文学》2004年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