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茶探源:清心神而出尘表

(2016-05-17 10:20:35)
标签:

杂谈

分类: 食庐广记

http://paper.dzwww.com/dzrb/IMAGE/20160427/11/11_11_0066.jpg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中以文会友兼品茶的场面


      明代许次纾著《茶疏》,谈到采茶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喝茶人皆知,茶以“明前”为贵,又有明前茶和雨前茶之分。两种时令采摘的茶叶,区别何来,哪个更胜一筹?
  山东是中国最北的古茶区,人们自何时饮茶,自何时开始种茶,产出茶叶有什么特色?
  伴着一盏茶的时间,这次倒要好好品个明白。

北方饮茶自山东起
  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左思之徒皆饮焉。”山东有茶饮的记录,可溯千载。当时茶为野生,还是种植,今不得而知。从史册中的零星笔墨窥见,茶在当时地位高贵,并非百姓日常饮品。
  至唐代,饮茶开始在民间盛行。唐人饮茶之风,最早始于僧家,留下“禅茶一味”的机锋典故。
  山东地域确切的饮茶记录,出现在盛唐寺院。《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煎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降魔禅师卓锡于灵岩寺中,四方来投,施行循序渐进的坐禅之法。信众不吃晚餐,并尽力延迟睡眠时间,希冀达到禅悟的境界。茶叶煎成羹汤,其味虽苦,却能清心明目,尤其能让人“破睡”,以茶参禅,如有神助。
  北方饮茶之风自此而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分道俗,投钱取饮。茶铺出现在市井之中,茶经山东北上风行之路清晰可辨。
  更加广为流传的是,宋代苏东坡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留下了寒食后试新茶的词句。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
  下阙云:“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东坡嗜茶,休论故人、故国之思,“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包含着宋人的茶俗文化。寒食禁火,节后重新点火,谓之新火。以新火试新茶,新茶就是当年新造明前茶。

明前雨前各有其妙
  “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大抵味清甘而香,久而回味,能爽神者为上。”
  明代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一生传奇,他是茶道的求真派。
  在朱权所著《茶谱》中《品茶》一节,开篇即提出采茶时令。谷雨之前,有的茶芽一侧开敷一枚叶子,茶芽如枪,茶叶如旗,一起采下,制成茶末。不用做成茶膏,制为茶饼。什么样的茶是好茶呢?最好的茶叶要具有清香甘甜的味道,能让人久久回味,令人神清气爽。
  今天的一位茶商朋友点评了明前茶和雨前茶的来由。今天国内的茶叶生产区域,大体上被分为四个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和江北茶区。事实上,明前茶、雨前茶只是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传统称呼,像浙江、江西、安徽南部、江苏南部等地方才有这种说法。
  比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等这一些茶,都是属于江南茶区产的茶,采摘的时间大抵差不多。所以,自古以来,当地的茶农采摘时,就会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区分不同时节采摘的茶。
  那么,明前茶和雨前茶哪个更好?
  一般来说,在江南一带,把清明前采摘的茶叶叫做“明前”,把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的茶叶叫做“雨前”。通常采摘较早的茶叶,茶树发芽数量不仅有限且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物以稀为贵,因此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
  按照今天科学的监测,明前茶中氨基酸成分较多,而茶多酚的成分比较少,因此口味甘醇。而越是往后,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茶多酚的含量越高,口味偏苦,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
  茶,是对春天记忆的收藏。总的来说,明前茶的滋味更鲜活,而雨前茶的滋味则比较层次丰富。谁更胜一筹,全看品茶人口味。

“非茶之茶”朴素滋味
  比如明代的朱权,在《茶谱》中即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口味:“独山东蒙山石藓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
  朱权眼中,山东蒙山的石藓茶,味道已然达到“仙品”,不是凡间别的茶叶所能达到的。蒙山石藓茶这般“仙品”,今天已经鲜闻于世。蒙山石藓茶即石竹茶,也就是石竹的嫩芽,属于“非茶之茶”。
  这种“非茶之茶”,自古就有。朱权认为,古代茶树并不是生物学上的种属名称,而是泛指一切可以采叶制茶的植被。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有一段情节:贾宝玉“怡红开夜宴”之后,恰逢林之孝家的带了几个女人来巡夜,问起宝玉睡了没有,并吩咐袭人,该给他沏些普洱茶吃。袭人和晴雯应答:“沏了一盄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
  小说中写到的这一女儿茶,有人认为产自泰山之中。据明代嘉靖年间所修《泰山志》记载:“茶,薄产岩谷间,山僧间有之,而城市则无也。山人采青桐芽,曰女儿茶……清香异南茗。”明万历年间文士,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记载:“泰山无茶茗,山中人摘青桐芽点饮,号女儿茶。”
  泰安学者周郢介绍,除了采自青桐树的女儿茶,泰山还有松苔茶、仙人茶、黄芩茶等众多名品。松苔茶是用松树下所生的青苔焙制,茶中含有松子的清香。
  正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明代陈师《茶考》中,对朱权视为仙品的石藓茶,颇不以为然:“世以山东蒙阴县所生石藓谓之蒙茶,土夫亦珍重之,味亦颇佳,殊不知形已非茶,不可煮,又乏香气,《茶经》所不载。”

品饮之道传真味
  今人说茶史,常说唐代为茶饼,宋代为团茶,明代以后盛行散茶。其实,只是不同时代,士大夫阶层流行的风俗不同,向来就有饼茶、散茶、末茶、粗茶多种。
  前文提到煎茶,也提到煮茶,更有泡茶或称沏茶。古人究竟如何喝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品饮风尚。唐代以后,制茶工艺发展,茶作为日常生活之用,遂开启了品饮之风。当时已有三种品饮办法:
  其一,煎茶法。在水初沸时把茶末放入,二沸后取茶汤饮用,可适当加盐调味。这是陆羽特别提倡的方法。卢仝那首“两腋生风”的名诗,就是吃了煎茶而作。所谓“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说的是自己在家煎茶吃,后一句“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则既是夸茶的品质好,又夸自己煎茶的技艺高。
  其二,庵茶法。在茶瓶中放入一些茶末,冲泡以沸水。唐人认为这样的茶没有全熟,只能喝而不宜吃,因此又叫它夹生茶。庵茶法在唐代已入大雅之堂,唐佚名的《宫乐图》就有描画。明代渐渐流行的泡茶,与庵茶法私有传承。
  其三,煮茶法。把茶叶和姜、葱、枣、橘皮、薄荷等一起彻底煮透,然后连吃带喝,全部吞下,叫做煮茶。陆羽对这种煮茶的方法不屑一顾,认为“斯沟渠间废水”,简直像是下水道的废水了。煮茶法固然破坏了茶的香气,对茶的营养物质利用却是最彻底的。
  陆羽和朱权都是茶道的求真派。朱权对茶道的理解,不拘泥于茶具、环境、仪式。他设想的茶礼也是极为简洁的,主客互相寒暄,饮茶破除孤闷,其后不过是抚琴弈棋。有时索性坐在林中石上,随意品饮,清逸飘然。
  朱权把品饮的过程细细记录,给后世留下体察真味的线索。
  第一步,汲清泉,碾茶末。明初朱元璋为了减低茶产地农民的负担,取消了团茶的进贡,要求各地只要进贡嫩芽散茶即可。饼茶、团茶在碾茶之前,都需要把茶饼在火上慢慢烤,恢复茶叶的伸展。碾磨好的茶叶,要经过茶罗来筛,选那些颗粒大小恰当、适合冲泡的茶末。
  第二步,候汤泡茶。在泉水烧到泛起小气泡(尚未完全沸腾)的时候,取适量的茶叶,放到大茶碗里冲泡;
  第三步,分茶奉客,清谈风流。“量客众寡”,在巨瓯(大茶碗)中放置适量的茶叶,点泡完成,再从巨瓯分置到茶碗,奉客清饮。主人端起茶说:“为君以泻清臆。”客人回答说:“非此不足以破孤闷。”
  第四步,清谈话久,琴棋作乐。喝完茶再来清谈,聊的内容,大致是“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一些事情。朱权的风格是道家的取向,希望参悟大道的虚玄,天地的造化,从而使得自己心神清明,出尘绝世。彼此致谢之后,再拿出古琴、围棋来娱乐一番。这样的茶道,朱权认为随兴而不随意,是很值得品味,很有意义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