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打破“老规矩”

(2014-06-12 13:41:36)
标签:

考生

老规矩

传统文化

作文

高考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高考语文试题打破“老规矩”

回归传统、贴近生活成为新趋势

 

晨雾 / 转贴

 

北京:高考语文试题打破“老规矩”

 

  刚刚过去的上个周末,北京7万多考生奔赴高考考场。2014年因“高考改革首年”而备受关注,此前半年间,针对高考改革详细方案、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样题、一模二模命题动向等阶段热点,坊间曾有许多观望和猜测,直到今年高考试卷亮相才尘埃落定。

 

  专家们指出,今年语文试卷紧贴教改方向,回归传统文化,在阅读写作等题目上突出传统文化。整张试卷平易近人,远离高大上,接地气儿,让考生有亲切感。业内人士认为,在持续改革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开始。未来两三年内北京语文高考题还会继续走下去,未来更靠灵活应用而不靠答题模板的新题型将会成为主流,此外,传统文化及文化内涵仍会被关注。

 

  作文:远离高大上 贴近生活

 

  北京新东方学校优能中学的 杨洋老师表示,今年是北京卷语文科目中“微写作”亮相的第一年,北京学生首次在语文高考的试卷中同时“遭遇”两篇作文的考查。从题目本身来说,考生将面临题量更加丰富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无论大作文还是小作文出题方向均立足实际、关注生活,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都有话可说。在高考北京卷中首次出现的微写作题目分别从语文学习经验、家长送考现象以及十八岁的感觉等方面考查了考生小作文的表达能力,并需要考生从三个截然不同的背景材料中任选其一。这些材料的选取或来自现实生活的场景或着眼自身真情实感,既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又给予了每个人充分的选择空间。

 

  针对今年的大作文,巨人学校中高考研究中心主任易骅老师认为,当代中学生崇尚个性,张扬自我,不愿意受各种老规矩的约束。对老规矩持怎样的态度,直接体现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认识与思考。因此,这道题目考查了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又可看出学生思考分析能力的高下,有着较好的区分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也有相当积极意义,是高考应用性的体现。

 

  精华学校高中语文教师赵宏凯同样认为,今年语文作文题重新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赵宏凯表示,当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更体现对于文化“软实力”的不断重视。对于“95后”考生及部分民众而言,西方文化颇受追捧,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些淡漠。“北京老规矩”的重提,不仅让考生重新重视传统文化,更引起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也是与时政的一种结合。此外,在该作文题目的材料文字中,提到一些“老规矩”值得继承,但也存在一些“老规矩”需要摒弃。因此,需要考生辨证地对待老规矩,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也体现该作文题目的价值导向。

 

  北京龙文学校的冯敬华老师认为,大作文一改以往的高大上,特别接地气儿。冯敬华说:“‘高大上’与‘接地气’不是反义词,作文题更不是让学生猜谜语做游戏。”这种命题方式,让考生能够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文章本身的写作上,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而并非要费尽心思去猜测题意。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作文题目,使学生写作有了源头活水,这才可能产出“文章的清如许”。“过于‘高大上’的命题并非高中生可以写得出来的,非要赶鸭子上架,要么是无病呻吟,要么就是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语文本来就是从生活中来,学生只是学习课本上的语文,很少去感悟生活中的语文。“好像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已经生活的不自然了一样。”冯敬华认为,作文题目要落到地上,落到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上,落到社会关怀和公民意识培养上,落到理性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的王乃中老师认为,今年北京高考的大作文“在新时代看‘老规矩’”原汁原味地遵循了“关注时事、思考生活”的命题方向。他表示,纵观近五年的作文题,最为“另类”的当数2012年的“铁路护路工老计的故事”。这个题目当年被很多人视为“感动中国类试题”,多数考生也走上了大唱高腔、学习榜样的路线,导致当年无一篇满分作文,一类文寥寥。其实这个题目同样隐蔽地提供了“关注时代”这样的角度,只是被考生们忽略了。所以,高考大作文真正的核心,还是在于考生关注时代、思考生活的意识是否强烈和主动。今年的题目中就预留了这样的空间。只要考生关注生活中存在的具体事件、思潮与现象,并且思考它与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那么这篇作文一定能得到高分。但是,如果逆潮流而动,不去谈生活、分析问题,只是使用着司马迁、屈原、爱迪生、居里夫人之类“陈腐”材料,套用着一些“总分总三段论”之类格式模板,讨论着类如“谦虚使人进步”、“创新胜于模仿”之类虚浮不落实的老道理,那么势必会在新的作文方向面前被淘汰出局。对于今年这个题目,这些陈腐的视角,着实帮助不大。

 

  基础知识:增加语境 回归传统文化

 

  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整体难度不大,最大的变化是考查方式和出题形式的变化。青华园教育高考试题研究中心庞晓华分析,语文基础部分体量和分值均有增加,题型完全突破了原有的命题框架。语文基础部分共有10题,总分22分,大大超过往年的515分。命题形式的变化是今年高考语文试卷最大的亮点,前四题采取组合形式出现,考查的内容涉及读音和字形、俗语在语境内应用、对联文学常识、语言日常表达应用等。这与以往各个考点相互独立有很大区别,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关于“在文段语境中考察基础知识,体现‘应用’思路和对‘俗语、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要求。”整体来看,今年语文基础部分的考查难度下降,但是题型的改变对考生有一定的挑战。

 

  学大教育特级教师陈辉认为,今年高考语文虽然变化大,但考生并不会感到陌生。高考真题与一模、二模吻合度高。今年高考微作文中关于18岁感受,这在西城二模中曾有一题与之类似。西城二模微作文是关于成人礼,让考生给父母写一封信。此外,今年整个试题体现了文化内涵,以前错别字、字音等语基题是单独考察的,而今年将这样的考察融入到情境中。另外,出现了春联、对联等,常识性考察增加了民族文化的内涵,选材较好。

 

  京翰教育研究院院长赵晓林也认为,今年高考试题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中华文化理解和应用将成为未来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 北京卷中明确涉及传统文化和民俗的题目颇多。第一大题题干文本即为贴春联的传统民俗活动,并在小题环节里设计了续填下联和对联知识的考察,第5小题考察俗语,第六小题考察和交流语言礼节,第7小题更是涉及中国文化的“月”文化情结,第五大题的《废墟之美》在关注文保的同时,也是从美学的角度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大作文以“老规矩”为话题则是侧重于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和交融这一角度,形成了思辨写作导向,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更深层次的一种思考。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北京语文卷内容的传统文化指向是对中国文化信仰的一种执著和坚持,也必将是未来语文学习内容的核心。

 

  阅读题: 注重考查学生开放思维

 

  学大教育特级教师陈辉认为,今年现代文阅读是一大亮点,在选材上不同于往年,今年选用了一篇文艺随笔《废墟之美》。此前,高考真题只局限在散文和实用性文章两大类。此外,今年阅读题有三问,其中前两问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及语言概括的能力。但最后一问,让考生谈是否需要复建圆明园,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

 

  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的王乃中老师认为,虽然散文阅读板块是本张试卷中最为“淡定”的部分,少有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散文最后一道主观题有点像北京新课改之前的“观点阐述题”。作为阅读延伸题的早期形式,这个题目更倾向于考生本人态度和观点的表达而非对文章的理解,可以视作一个“小阅读延伸”。可以看出,本次高考试卷中要求考生本人谈感想、谈观点的题目比重有明显增加,这或许也是高考改革方案中“强化个性表达和思考”这一理念在作文题之外的体现形式。

 

  今年的考题中特别关注了民生官道,暗合时下政事。京翰教育研究院院长赵晓林指出,北京语文卷的文言文阅读选择了《偃虹堤记》,主人公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良吏滕子京。在当前反腐倡廉和倡提执政能力的大环境下,滕子京的关切民生的为官情怀契合了社会的一种期望。第四大题科技文阅读引用的是“光伏发电”的材料,环保和创新符号明显,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关注,与时代高度契合。由此可言,未来的语文内容改革也会倾近时政,不会割裂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对当代社会的关注不会被简单地弱化。

 

  晨报记者 徐虹 李佳

 

  刘佳 王刚 初小青

 

信息来源:2014-06-12 《北京晨报》

http://bjcb.morningpost.com.cn/html/2014-06/12/content_293337.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