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李光宇做客河南商报和大河网联合开设的“两会会客厅”
加重负担、扼杀创造性……李光宇历数高考多宗罪,呼吁尽快推进高考改革
孩子等不起,国家也等不起
针对高考不公平问题,人大代表游吟歌建议按人口比例分配招生计划
晨雾
/ 转贴

河南商报记者(左)对话李光宇(右)
统筹:河南商报记者 吴静
采写:河南商报特派北京记者
赵强孟令强
记者 吴静
大河网记者 时文静 文/图
高考,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将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董事长李光宇在做客河南商报和大河网联合开设的“两会会客厅”时,呼吁尽快推进高考改革,“孩子等不起,国家也等不起”。
一宗罪
加重考生和家长负担
河南是人口大省,考生多,竞争激烈,为考上好大学,考生起早贪黑,拼命学习,“压力山大”。
在很多考生和家长心中,要想考个好大学,得进个好高中,想上个好高中,就得上个好初中……如此一来,导致小学、初中、幼儿园都有“重点学校”。
孩子从小学就开始报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参加各种优质初中的选拔考试,孩子辛苦不说,弄得家长也疲惫不堪。
李光宇说,要考个好大学,必须得上个好高中、好初中,如此,学生的负担太重。
二宗罪
导致教育不公平
“河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13,北大、清华理应有1/13的位子属于河南考生,但河南考生考北大、清华的难度是北京考生的20倍。”李光宇说。
尽管这些年高考招生人数、录取比例一再增加,但河南的一本上线率仍然比较低,也就是7%左右。河南考生要想上北大、清华,就要比北京考生多考100多分,在河南上三本的,在有些地方可以上一本。
李光宇说,全国在校研究生是172万,河南只有3.2万,河南在校研究生人数只是全国的1.86%。河南在校博士生为1500人左右,在全国占比更低。在他看来,“要从根本上改变,就要寄希望于高考改革,尽快改革。”
三宗罪
扼杀孩子的创造性
“高考扼杀孩子的创造性,这是最要命的。”李光宇说。
说到此,他一连用了三个“怎么可能”:没有创造性,怎么可能让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怎么可能打造出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怎么可能有创新型人才?
他说,高考把孩子框起来,变成做题机器。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出现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中学教育大学化,大学教育不学化”的怪圈。
建议
尽快推进高考改革
“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考改革,教育部和各省都有些说法,我担心改革进程太慢,也担心改的过程中变味。”李光宇认为,一定要加快高考改革。他建议,在高考改革上要拿出1978年一刻都不能等、立即就做的劲头。“当时,教育部已经把方案报到国务院了,邓小平说去国务院把方案追回来,当年就改,当年就考。”李光宇说,应该拿出当年只争朝夕的魄力和政治决断,孩子等不得,国家也等不得。
访谈1+1
人大代表游吟歌:建议按人口比例分配招生计划
重点高校的分省招生计划,是如何分配的?
“高校在制定分省招生计划时,可能会综合考虑该省的生源质量、就业情况等,不过也会受以往计划分配传统的影响,所谓传统是指计划经济时代招生计划的分配情况。”省内一高校招生工作人员说。
此外,河南重点高校少也是一大原因。李光宇说,按人口比例来算,河南应该有3所985院校、8所211院校。实际上,河南没一所985院校,211院校也只有郑大。
最近几年,河南教育界全国人大代表对教育公平都很关注,一直呼吁教育公平。来自河南的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游吟歌认为,按考生人数比例分配招生计划是比较合理的。按人口比例分配招生计划,中国政法大学从2006年就开始实行了。
部属高校由国家财政投入,是全国人民的高校,可是,现在很多部属高校将大部分招生计划给了所在地,沦为“地方”高校。李光宇建议,国家应加大对河南高校的支持,支持本省高校提高教育质量。
信息来源:
2014-03-04《河南商报》
http://newpaper.dahe.cn/hnsb/html/2014-03/04/content_1035659.htm?div=-1
变“一考定终生”为“国考+校考”
——访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
全国人大代表、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董事长李光宇是郑州全媒体新闻中心的老朋友。“今年我关注的重点还是教育。我准备了3个议案、7个建议,大部分是关于教育的。”
“教育改革,最核心的是高考制度改革。因为高考是导向,是指挥棒。这也完全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李光宇瞄准了现行的高考制度。
他说,现行的高考制度,第一个缺点就是不公平。“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人口众多的中部地区,孩子们上优秀大学的机会非常小。就以咱们河南为例,河南的孩子上北大,和北京的孩子上北大,机会差别太大。”高考这根指挥棒,也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的择校热,导致老百姓占有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其次,现行高考制度还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的模式也扼杀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这种环境培养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有大师?”
李光宇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高考制度,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这是高考制度的成果,也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对高考进行改革,并不意味着高考制度过时了,而是现行的高考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需要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高考模式。”在李光宇看来,这个新模式就是“基础性的国考+个性化的校考”。
李光宇仔细介绍他建议的高考新模式:将现行一考定终生的高考模式分解为国考和校考两个部分,通过基础性的国考,尽可能让更多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能够有进入大学的机会,再通过个性化、差异化的校考,来让孩子们走进不同类型的高校。“国考就只考语数外,并且外语一年多考;校考则可以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命题。”
李光宇呼吁:“我们现在就需要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那样的魄力来进行高考制度改革。孩子们等不得、人民等不得、国家等不得。”
信息来源:2014-03-04
《郑州日报》
http://zzrb.zynews.com/html/2014-03/04/content_548396.htm
晨雾点评:
“孩子等不起,国家也等不起!”,这位代表的观点看似铿锵有力。他提出的高考制度的三宗罪也看似头头是道。怎样去改革呢?这位看似很有魄力的代表提出的所谓高考改革新模式“基础性的国考+个性化的校考”却是最无新意的
----
充其量也还是在考试的形式上兜圈子。这已经在自主招生试点和江苏省的高考改革实践中证明并不成功,无助于解决这位代表指出的现行高考制度三宗罪。
这位代表反映最强烈的所谓在现行高考制度下高招计划分配不公问题,实现了“基础性的国考 +
个性化的校考”难道就能解决?
指出问题谁都会,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来才是最重要的。就拿高招计划分配不公问题来说,按照某位代表说的按照人口分配就真的公平了?一定还会带来新的问题。况且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的难点是招考分离,核心是招生制度的改革,考试的形式只是配角。试想,如果真的实现了招考分离
----
高校依法完全自主招生,还存在分省招生计划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还讨论如何公平分配招生计划有何意义?矛盾的焦点将集中在另一个重要问题:给了高校那么大的招生自主权,如何有效监督?如果不能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高校的公信力能让百姓放心吗?由此带来的招生腐败是不是又会成为更大的不公平?这才是关键的结点所在呢!希望代表们按照这个思路去提建议才更有效率。。。。。。
-------------------------------------
晨雾2014高考公益讲座通知(简版)
场次一:
讲座时间:
2014年3月8日(周六)上午8:30
讲座地点:财政部礼堂
报名电话:010-62053099,62389133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eaxm.html
场次二:
讲座时间:
2014年3月16日(周日)上午
9:00
讲座地点:中央民族大学中慧楼音乐厅
报名电话:010-62798181 62798282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eb2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