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北京中高考改革
“一次‘四两拨千斤’的改革”
晨雾 /
转帖

CFP
“减少英语考试分值,提高听力比重”“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万众瞩目的中高考改革,出人意料地在北京打响了“头炮”,并随之引发了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热议。
对于颇受关注的“英语分值降低、语文分值提高”的调整,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这既体现了对英语学习本质规律的回归,同时彰显了对母语教育的重视,“分值降低不代表对英语的轻视,随之可能带来的学习方式、考试方式、课程设置的变革才是重点。摒弃‘哑巴英语’,让英语学习更专业化、实用化才是目的。”他同时指出,此次改革方案提出的“英语社会化考试”也极具推动意义,“打破了‘一考定终身’。”
“四两拨千斤”。尽管此前有声音认为“这次只是考试科目的微调”,但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此次改革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是分值、考试的变化,而在于它可能会勾连起对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变革,“有些改革不必伤筋动骨,却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次调整‘砍’的都是‘硬骨头’,切中了要害,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也体现出了变化。对于基础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上进行调整,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会越来越重要。”
北京市丰台二中副校长陈维贤佐证了程方平的观点:“目前不少学校都在研究课程改革方案。改革对老师和学校都具有挑战。老师要改变旧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学校要对整个课程时间和内容的设置统筹规划。”
而随着各地频频传出的中高考改革风声,作为触动中高考制度的先行者,此次北京改革又能提供什么镜鉴?
“‘减负、均衡、公平’的大方向可以借鉴。北京的改革关照了中华民族的教育需求,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特点,也牵动了教育变革。”程方平说,“但具体做法不能照搬,北京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很多地方却是‘一中现象’(即把最好的资源集中用于建设当地“第一中学”等)突出。任何改革都要因地制宜。”
“要等待,要耐心,必须从大处着眼推进,而不能只顾及单个人的利益。”程方平同时发出这样的告诫,“对于教育改革,任何理想化的解读都可能是一场空,它需要试错的过程、一连串的制度支撑和所有参与其中的人的理解配合。此外,还需要完备的监督体制,在相对纯净的环境下进行。如果失去了这些,任何完美的中高考改革设计,最终只是一场空。”(本报记者
邓
晖)
《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23日
05
版)
信息来源:2013-10-23《光明日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10/23/nw.D110000gmrb_20131023_1-05.htm
光明时评
“英语降分”是观察社会诉求的窗口
围绕“英语降50分”产生的激烈交锋和复杂诉求,重复了那个老问题:高考改革的要旨仍是拆分其“大一统”的权力,否则任何单项调整都难以承载社会诉求之重。
10月21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2014-2016年中考中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意见稿明确,到2016年,北京市高考英语总分将由150分降低到100分,语文分值将相应增加到180分。除此之外,其他省份拿英语“动刀”的改革信号也相继传出:在山东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语听力测试将被取消;在江苏高考改革方案中,有一种声音是英语“退出”高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
无论各地具体方案如何,降低英语在高考成绩中的权重已经是非常明显的趋向,甚至会对其他与英语相关的职业考试或等级测试产生辐射。“英语滚出高考”的微话题日前在微博中开启,一场舆论票决正在各家网站中展开。赞成者力挺降低英语分数而增加语文分值,认为这种消长将直接带来英语降温而使国学升温,这无疑是二者正常角色的回归;反对者认为,英语比重下降会加大城乡孩子英语教育的鸿沟(因为大城市孩子有很多学校外的资源学习外语),并对一刀切下50分英语成绩可能带来的后遗症表示忧虑。
作为一个带有“大一统”色彩的考试,高考的角色沉重且复杂,这使得它的每一步调整都会成为社会诉求集中爆发的出口。一个英语科目的50分分值,就可能形成一条地区教育鸿沟,就可能断裂多个相关产业链,就可能迅速改变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就可能将一门工具语言拉下神坛,就可能“增强文化自信”,就可能直接改变数十万高考生的命运,间接变革数百万曾经高考者的职场生活和社会生活,这种“沉重”本身,才令人深感忧虑。围绕“英语降50分”产生的激烈交锋和复杂诉求,重复了那个老问题:高考改革的要旨仍是拆分其“大一统”的权力,否则任何单项调整都难以承载社会诉求之重。
在英语分数该降不该降、英语和国学是否是此消彼长关系的争辩中,北京此次改革更值得注意的部分可能被忽视了,那就是“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考试本身的多元化、多层次化,考题设计的科学化、人性化,考评标准的合理化和包容性,虽是老调,但仍须重弹。因为它们始终是高考改革的关键所在,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关键所在,也是创造多样化的社会上升渠道、分散消化社会诉求的出路所在。
什么时候一项单科成绩调整,不再如飓风过境,不再让整个社会的神经都像在坐过山车,高考改革才真正谈得上有了曙光。
刘
白
《
光明日报
》( 2013年10月23日
02
版)
信息来源:2013-10-23《光明日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10/23/nw.D110000gmrb_20131023_3-02.htm
----------------------------------------------
晨雾10月26日高考志愿公益讲座通知(简版)
讲座内容:高考志愿大平行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讲座时间:2013年10月26日(周六)下午13:40
讲座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教学楼一楼1102
报名电话:010—82629862(座位限定400人)
讲座详细通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fe981c0102e8ho.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