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终极目标在于终结“一考定终身”

标签:
经济中国国情消息必不可少话题教育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高考改革的终极目标在于终结“一考定终身”
晨雾 / 转帖
导读
高考改革一直是热点话题,尽管已经千呼万唤,不过直到昨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回应时仍表示,高考改革方案仍在讨论研究,尚无具体方案出炉。尽管高考制度已经弊端重重,但笔者却以为,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口诛笔伐,而是要使高考能真正发挥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积极作用。
另外,近日传闻江苏2016年高考方案正在酝酿改革,目前最有可能的模式是高考考语文、数学以及文理“小综合”,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不再计入总分,而是以等级计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在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如果英语不计入高考总分,这无疑将是一次最具颠覆性的改革,不过此消息并未得到官方的确认。
尽管高考制度已经弊端重重,但笔者却以为,面对高考的弊端,我们要做的不是口诛笔伐,而是静心思考,找出问题的关键并解决它,使高考能真正发挥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积极作用。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已经走过的三十多个年头。应该说在这三十年中,高考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也直接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做了巨大贡献。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深有体会:是高考赋予了我们公平竞争的理念,冷静沉着的心态和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也因为高考,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科学公平的选拔,促进了教育公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愈加激烈,学生“一考定终身”,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使得高考原本朴实的价值观遭到扭曲。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争议和呼唤中高考改革终于缓缓起步。然而高考到底怎么改?如何在改变目前这种“一考定终身”弊端的同时又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估?如何最大程度的保证考生的利益?如何在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办学水平?如何通过高考改革促进高校教育的改革?这将是改革的核心所在。
首先,高考的主体是考生,如何在改革的时候尊重和保证考生权益是首当其冲需要思考的问题。多年来,高校都秉承着“唯分录取”的原则,这使得学生们不得不接受应试教育,在反反复复的死记硬背中学生个人的能力、特长、择业倾向很少在学校中受到教育和发现。如果改革,势必要从中学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开始,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能科学合理的安排考试测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和展现,并在日后有被多个高校录取的机会。
其次,如何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的客观公正和高校录取的公开透明也是改革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对一个人“素质”的评价不可避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何保证评价体系的公开、公正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另外,高校在录取的时候如何做到公开、透明、公正也是核心所在。尤其是在当下“拼爹”现象严重,如何杜绝依靠权钱交易和不正当途径获取高校资源,相关部门如何有效监督等等更是关乎改革成败的关键。
再次,因为生源不愁、衣食无忧,当前的高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现实。且当下的大学教育不止是专业设置的缺陷,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和管理的缺陷更令人堪忧。经历了残酷高考的大学生们只要踏进大学校门便身心“解放”了,旷课、谈恋爱,混日子,就连考试前的临阵磨枪也不过是为了“混张文凭”,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的又有多少呢?这样出来的大学生又有多少可以为社会所用?高考改革就是要促进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剔除一窝蜂地搞大而全的专业造成的种种不利影响。要激励高校努力通过自主方式录取到适合高校发展的优秀学生,使高校更加认识到学生是促进高校发展、提高学校影响力的重要因素,而不只是挣来办学经费使高校维持运转的砝码。
另外,高考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等也是高考改革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可以说高考改革不是对制度本身的改革,而是需要处理一个重大且复杂的社会问题。
客观的说,高考制度是现在唯一的、公正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拔制度,它纵有千般不是,也确有万般无奈。面对高考的弊端,我们要做的不是口诛笔伐,而是静心思考,找出问题的关键并解决它,使高考能真正发挥对人才选拔和培养的积极作用。对于相关部门来说,高考也不是无休止“改革秀”,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和隔靴挠痒层面上的改革不要也罢。
王茜 (作者)
“穷酸文人”一个,善于以冷静、犀利,并富有人文关怀的杂文笔法关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发现社会思潮。
信息来源:2013-10-13 财讯网 / 经济 / 王茜
http://economy.caixun.com/wangxi/20131013-CX03c6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