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多所一本高校遭遇“爽约”考生

(2013-07-24 11:35:28)
标签:

教育

是我们

录取通知书

高招

压力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多所一本高校遭遇“爽约”考生

三本院校压线提档 线下考生有望补录

 

晨雾 / 转帖

 

  本报讯(记者 任敏)昨天,本市高招三本录取正式开始,多所三本院校压线提档。依据往年惯例,本批次仍将进行降分补录。记者昨天获悉,已经完成录取的一本高校尤其是预留二志愿的高校遭遇考生“爽约”,部分高校招办主任表示,这种“不诚信”的作法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今年,本市高招本科三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文科为454分、理科为475分。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等高校均将三本线作为提档线。

 

  伴随着一本扩招,本市部分二本院校以及三本院校均遭遇生源压力,二本进行了降分补录,预计三本也将出现降分补录,据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有关负责人透露,预计降分补录计划将在726日左右公布。三本线下20分以内的考生可以关注补录信息。

 

  未被录取的考生牵挂录取结果,一些已被录取的考生却轻易放弃了录取机会。昨天,记者从部分复读培训机构了解到,他们接收的学员中有人已被大学录取,但由于录取院校地方偏僻、学校不满意或者专业不合适,放弃录取,复读再考。

 

  这种“爽约”者以被二志愿录取的考生为多。北京化工大学每年大约预留十多个二志愿计划,但每年都有几个人不报到;北京交通大学每年“爽约”的考生大概有两三个;北京建筑大学“爽约”的考生在10人以内;北京邮电大学的类似考生去年甚至达到9人;北京工业大学每年新生的不报到率约为1%2%

 

  “录取了不来,就相当于浪费了招生计划,对这些考生可能损失不大,但对于其他考生等于剥夺了他们的录取机会。”某高校招办主任表示。“这一两个计划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如果把名额调整到西部去,就可能改变一个贫困生的命运。”北京化工大学招办主任赵静说。

 

  北京建筑大学招办主任李雪华则表示,现行的录取规则对“爽约”考生并没有约束力,更没有惩罚措施。部分招办主任和业内人士建议教育部和省级考试院出台政策,杜绝这种“爽约”行为。业内人士表示,部分省市前两年曾经试行,考生“爽约”的行为将被记入考生诚信档案,第二年录取时供高校参考,但效果并不明显。应该出台更为严厉的措施,例如被录取考生如果“爽约”,来年再参加高考,应该降分后再投档,这不仅能约束他们的行为,对其他考生来说也更加公平。

 

  相关新闻

  港城大在京录取新生都有奖学金

 

  本报讯(记者 任敏)今年,香港城市大学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共录取205名优秀高中生,录取平均分比一本线高出120分的省份有21个,超出一本线120分以上的考生人数比去年增加63%。英语录取平均分为136分,比去年的133分高出3分。

 

  港城大在京投放了18个招生计划,因为创意媒体学院增加两个计划,最终该校一共录取20人。文理平均分分别为657分和687分。录取的北京考生均获得不同等级的奖学金。

 

信息来源:2013-07-24《北京日报》

http://bjrb.bjd.com.cn/html/2013-07/24/node_55.htm

 

晨雾点评:

 

    已被高校录取的学生“爽约”,造成招生资源的浪费。这看起来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有些遭遇“爽约”的大学希望能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限制“爽约”学生第二年再次参加高考(例如降分投档等)。

 

    对这个建议晨雾不赞成。这是明显的倒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认为目前制约我国高校进步的一个原因就是竞争机制还不够,高校单向强势选择学生,而几乎没有学生选择高校的双向选择机制。这种情况在一些名校非常严重,他们几乎不担心生源,缺乏危机感。考生不可能同时持有两所以上高校的入学通知书。因此部分仅持有一所高校通知书的考生“爽约”实际上是属于双向选择的雏形。我们未必鼓励,但是不应当反对甚至打击。实际上每一位“爽约”考生在作出复读决定的时候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晨雾一般主张能走就走,不赞成复读。但是对复读考生也表示充分的理解。

 

    至于“浪费宝贵的招生资源”的问题看起来十分可惜,但是从高校长远发展看,这个牺牲是值得的。2006年以前由于港校面向大陆完全自主招生方式,曾经给大陆名校引入竞争机制。那时候考生被港校提前录取后,还可以继续参加大陆高校正常批次的统一录取。不少考生同时持有港校和大陆名校的两份甚至两份以上录取通知书,最迟到入学前还可以做出选择。不少考生最终选择了港校造成大陆名校招生资源浪费掉。同时也给大陆名校一些竞争产生的危机感。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当时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被港校提前自主录取的考生不能再参加大陆统录。仅有的一点点局部的高校竞争又被扼杀掉了,那是我们高招刚刚具有的一点点双向选择。

 

     看国外的高校,即便是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这样的顶级名校,都要面对考生对他们的筛选,迎接竞争和挑战,这样才能进步。危机感是进步的源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