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弃考生3万? 市教委:预计两三千

(2013-06-07 23:13:06)
标签:

教育

教育部门

班级

在京

招生规模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弃考生3万? 市教委:预计两三千

有媒体称北京2013年高考弃考人数近3万,市教委否认;

专家称全国弃考人数每年增加近10

 

晨雾 / 转贴

 

弃考生3万? <wbr>市教委:预计两三千
65,景山中学,高三学生马健雄(右)和张鸿健(左)讲述“弃考”经历。他们都已被美国知名大学录取。

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新京报讯 (记者杜丁)今天,在7.2万学省走进高考考场的同时,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弃考。此前有媒体称“北京今年高考弃考人数将达近3万人”,昨日,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称该数据不准确,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北京弃考人数一直徘徊在两三千人。

 

  “弃考生近3万”不准确

 

  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地区参加中考的人数为10.2万人,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为72736人。有媒体根据该数据测算出,北京2013年高考弃考人数近3万人。

 

  对此,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数据不准确,不能简单的加减。据介绍,当年参加中考的人数中有一部分是非京籍考生,这类考生人数在几千人左右,这部分考生需要回原籍参加高考,有些学生从高一开始就陆续离开北京。他表示,由于一些学生一边报名参加高考一边申请国外大学,所以目前还不能统计出今年的具体弃考人数,但根据往年的情况,近几年,北京“弃考”的人数一直徘徊在两三千人。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也表示,根据他们掌握的数据显示,每年北京报名参加“美国高考”的学生人数在两三千人,弃考留学人数最多也在两三千人,不可能达到3万人。

 

  弃考出国多是“尖子生”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考生弃考跟保送生增加、高中毕业生留学人数逐年上涨等多个因素有关。据介绍,五六年前选择出国的高中生,往往是在校成绩不理想,出国多是家长的无奈之选。而现在选择弃考出国的高三学生,大多数是学校的“尖子生”。

 

  北京市人大附中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该校高三毕业生出国人数每年大约在四五十人左右,加上今年20多个保送上大学,将近七八十名学生不用参加高考;北师大二附中今年普通班应届高三毕业生约320人,有22人已明确选择了弃考留学,与去年的情况基本持平。十一学校本部和国际部高三应届毕业生有近600人,其中约有240人选择不参加国内高考。

 

  ■ 故事

  放弃高考不是“异类”

 

  学生档案

 

  马健雄 18岁,景山学校高三(1)班(文科),被美国芝加哥大学录取

  张鸿健 18岁,景山学校高三(4)班(理科),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

 

  马健雄和张鸿健,两名来自景山学校的高三实验班的毕业生,都将在今年夏末秋初踏上飞往美国的求学之路。作为学校的尖子生,他们选择了放弃高考。在他们看来,这不是选择逃离压力和竞争,而是把自己提前置身于一场跨国竞争中。

 

  高一就决定出国读书

 

  马健雄作为景山中学的直升学生,成绩非常优秀,选择普通高考这条路似乎更为稳妥。然而,一次到德国交流的经历,让他有了新想法。站在莱茵河畔,穿梭于古堡之间,耳畔听着关于德国黑魔法的讲述,这一切,给喜好历史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国外留学的渴望也在此时埋下了种子。

 

  经过慎重思考,父母决定支持儿子出国读大学的选择。高一下学期,马健雄选择进入文科实验班,一方面便于准备出国考试,另一方面是对历史强烈的兴趣驱使。

 

  和马健雄相比,张鸿健的出国决定做得更早。由于户籍在广州,张鸿健早早就意识到,回广州考试几乎不可行,出国是一种更理智的选择。高一上学期去美国的交流经历,则坚定了他的决心。

 

  张鸿健和马健雄都说,出国交流的经历让他们发现,外来文化、丰富的交流课程、新型的人际关系,都对他们充满吸引。而国外学生的真实状态也在这种接触中展现出来,他们并不感觉美国高中生学得轻松,尽管美国没有晚自习,但好学的学生能在图书馆看书看上一夜。

 

  提前置身于跨国竞争

 

  直到第一次到香港参加SAT考试(俗称美国高考),踏入几万人的考场之后,马健雄才真正认识到,这条路没想象中那般好走。

 

  香港的SAT考场设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每个场馆均有多个入口,事前没踩过点的马健雄进入考场有点晕,怎么验准考证、怎么查号、怎么走都不太清楚,需要不断地问。

 

  考试开始之后,更意外的一幕上演了,隔壁传来了演唱会试音的声音。原来,当天晚上隔壁场地将举行Lady Gaga的演唱会。“这么多人考试,他们在试音!”马健雄说,这种奇特氛围,反而让他对考试有了重新认识。国内的高考,政府举全社会之力,为考生营造氛围;而SAT考试,除了考生外,其他人并不需要为了这场考试改变什么。

 

  坐在考场里,考区从A排到Z,远远望去,展厅里坐满了考生,黑压压一片。马健雄说,这条道路并不能逃避竞争,而是把自己提前置身于一场跨国竞争当中,特别是对于希望申请美国知名大学的学生而言。

 

  弃考不等于远离班级

 

  放弃国内高考的学生,今年约占景山学校高中毕业生的10%。选择弃考并不意味着疏离于班级。从高一到高三,马健雄和张鸿健与所有学生一样,学同样的教材,考同样的会考。如今,经历一番拼搏和磨炼,马健雄已被芝加哥大学录取,而张鸿健也如愿以偿地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当其他同学在忙着准备高考时,他们俩计划着高考第二天去帮同学们拍些照片留念,还在帮着学校准备69的毕业典礼。

 

  放弃国内高考,只是一种个人选择。马健雄和张鸿健说,他们无法用好与不好这样的词汇,来概括他们的弃考与别人的不弃。

 

  “不要担心自己不考高考就是一个‘异类’,不要这样想。”张鸿健说,了解真实的自己,找到一所适合的大学,对于每个人而言至关重要。无论弃考或不弃考,在不断努力中完成一场自我认知的过程,也许比最后的结果更有价值。新京报记者 王佳琳

 

  ■ 背景

  今年全国弃考学生约为百万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介绍,2010年,他在对比各地高三学籍人数与高考报名人数之后测算出,全国大约有80万名学生弃考。近年,弃考人数以每年接近10万人的速度在增加,今年全国弃考学生大约在100万人。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这一说法表示支持。他说,如果算上中途弃考和考完之后不填志愿的学生,人数可能还得增加几十万。

 

  大多数弃考生选择就业

 

  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一些学生高中毕业之后选择出国留学,不再走高考的“独木桥”,客观上减少了高考报名人数。更多的弃考学生直接选择了就业。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出国留学的高中毕业生不超过20万人;其他80多万名弃考学生大多选择了就业,还有一部分选择来年再考。”熊丙奇说,“这80多万名学生中,农村孩子占了绝大多数。”

 

  就业形势严峻成主因

 

  教育界人士和专家认为,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让上大学的“里程碑”意义减弱、高考对改变命运不再具有决定性影响,是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高考的主要原因。

 

  此外,一些高校学费昂贵而就业效果不佳,也让一些有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打了退堂鼓。储朝晖说,一些“三本”和高职院校的学费动辄一两万元,农村学生考上了,家里也难以负担;就算咬牙上了大学,毕业了还是很难找到好工作,产出率太低。

 

  弃考量上升高校应反思

 

  “学生弃考量上升,高校应当反思。”储朝晖说,学生弃考,是因为高校难以为他们提供真正改变命运的机会。高校应当转型发展,加强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加强专业化程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能再满足于关上大门办学。

 

  对于弃考的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储朝晖和熊丙奇认为,教育部门应当通过网络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给学生成才多元选择,让他们不用上大学也能成才。据新华社电

 

信息来源:2013-06-07 《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3-06/07/content_438054.htm?div=0

 

晨雾点评:

 

    确实,北京弃考生三万的说法没有根据,不能简单地用2010年中考人数与2013年高考报名人数简单相减来计算。但是教委相关负责人的解释也还是不够清楚。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2010年北京市中考报名人数约10.2万,其中本市户籍考生约8.8万人,非本市户籍考生约1.38万人。北京市各类高级中等学校计划招生9.3万人,其中普通高中今年计划招生5万人,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为3.3万人。(2010-2012年中考报名及招生人数

 

    我们看到2010年北京中考录取约9.3万名考生,与2013年的高考报名人数7.27万的差额不是3万,而是只有约2万。2013年高考,首先有1.38万人是非本地户籍毕业生不能在京参加高考报名。差额就只剩下6千多人了。再看2010年北京的中招计划,普通高中只有5万人,有3.3万为中职计划。即便他们全部参加高考也只有8.8万人。何况读中职的毕业生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会选择直接就业不参加高考。这样分析,2013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7.27万人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今年的高中毕业生弃考的有两三千人的估计是正常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