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须公开预留招生计划

(2013-05-29 17:12:47)
标签:

是什么

有限

艺考

学历教育

视角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高校须公开预留招生计划

特殊类型考生入学后将复核专业技能

 

晨雾 / 转贴

 

 (本报记者 任敏)高考在即,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公布预留计划及使用标准,严禁利用机动计划“点招”考生。各地将对保送生、艺术特长生、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员等特殊类型考生进行入学后复核,确保高招公正公平。

 

  违规录取无法注册学籍

 

  今年,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将重点检查招生计划、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加分政策、录取信息公示情况。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部分高校每年可预留1%以内的计划,用于调节各地上线生源不平衡问题,但这些计划并未对外公布。今年高招,教育部要求:高校须将预留计划数及其使用原则等向社会公开。业内专家表示,此举将有助于防止招生腐败。依据教育部的要求,调整计划要在批次投档之前投放,必须按照考生志愿和成绩顺序录取。高校在各省未完成的招生计划,必须经过公开征集志愿完成。每批次录取后、下一批次开始前,各地、各高校要公开录取人数及录取分数线。

 

  录取期间,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要开展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查处利用预留计划、调整计划降分录取的“点招”行为。案件一经查实,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对相关领导进行严肃问责,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于违规录取的学生,主管部门不得予以学籍注册。

 

  入学突击考试复核艺考生

 

  今年,教育部强调,特殊类型考生入学后,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学生开展复核,对存在舞弊行为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首都师范大学招办主任孙彤介绍,最近六七年,为了杜绝替考行为,该校坚持对美术特长生、音乐特长生开展复查。入学之初,学校组织专门的专业课考试,美术生要考素描、速写等,音乐生要考声乐等。如果考生成绩与之前参加校考时差别较大,就要仔细核查,一旦发现替考者,将取消其入学资格。

 

  北京部分高校还在确定艺术设计等专业录取名单后,突然通知考生入京参加三试,考试不合格将取消录取资格。

 

  莫信网上“包过”班

 

  昨天,教育部发布今年预警,提醒网络教育考生不要轻信“包过”、“包毕业”、“不用考试”、“一年取证”等虚假宣传。

 

  2013年,全国共有北京大学等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可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考生报考前可通过“高校网络教育阳光招生服务平台”、“中国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网”等正规网站查询相关信息,也可直接与这些试点高校联系报考。  

 

  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应及时通过省级招办或高校指定的信息发布渠道进行核实和确认。

 

信息来源: 2013-05-29 《北京日报》

http://bjrb.bjd.com.cn/html/2013-05/29/content_77378.htm

 

晨雾点评:

  

    教育部《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今年在透明度方面确实迈出了较大的步子。晨雾在《《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的十大亮点》中就分析过,站在本届考生和家长的视角,及时公布高校在相关省(区、市)的录取人数及录取分数线是今年招生工作规定中最大的亮点。

 

    其次,如果说第二个亮点,那就是高校须将不超过1%的预留计划数及其使用原则等向社会公开。这也是破天荒的第一回。预留计划这个环节是最容易“暗藏污垢”的。去除污垢最好的办法就是见阳光。虽然这里的“使用原则”太含糊,高校很容易打马虎眼,蒙混过关。应当改成“详细用途”。也就是说应当具体公示每一个预留计划都用在谁身上了。但是毕竟是已经进了一大步了。

 

    教育部制定《规定》是一回事。各地高招办、各个高校能否遵照执行是另外一回事。谁能起到监督作用?我们现在还看不到这样一个能让公众信得过的机构存在。只有靠我们广大的家长自己。你们才是最有效的监督力量。为了维护我们孩子们的合法权益,希望家长们都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利。不要忽视我们草民的力量。仅从文章教育部知错就改雷厉风行中描述的“故事”就能说明一名普通网友家长也能推动教育部工作作风的变化,虽然作用有限。

 

   今年请家长们睁开眼睛重点盯着这两条:

 

   1.高校和高招办是否及时公布了录取人数及录取分数线。这里是叫“及时”?就是“本批次录取结束后、下一批次开始前”。从往年录取的情况看,实际上批次之间的间隔也就只有一天的时间。

 

   2.高校是否公示其预留计划数量了?预留计划是否超过1%了?预留计划的使用原则是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