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高招办专家谈志愿填报
(2013-05-13 14:29:54)
标签:
教育个人体制报名人数过去时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北京考试报汇集:
区县高招办专家谈志愿填报
晨雾 / 转贴
填报志愿时考生要权衡四因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考试中心 马 华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是令考生与家长最感头痛的事情。考生志愿填报不当,可能会造成考分浪费、志愿落空、批次整体落选,甚至名落孙山。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归纳了一些考生在填报志愿中要权衡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应对方法。
一、填报志愿要做到知己、知彼
考生首先要知己:第一,身体条件。考生要遵循《考生体格检查表》中的有关指导性意见,避开限报专业。第二,分析自身的成绩、兴趣、优势和强项。考生要根据平时成绩在班级、年级、学校中所处位置、近几次模拟考试成绩所处位置、兴趣爱好、体检情况、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和临考发挥水平、家庭经济条件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目标高校”和“目标专业”。
其次要知彼:第一,当年高考最新政策、规定,高校的录取政策和录取情况(如人数、专业、二志愿等)。第二,院校及专业前三年的录取分数线,仔细研究其招生层次和冷热变化情况。第三,高校的办学历史、师资、科研、学科点(硕士、博士)建设、专业设置、主要课程、对考生政治面貌和身体素质有无特殊要求、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学校收费情况和奖贷学金发放办法等。第四,仔细查阅有关高校的招生章程,了解招生条件、提档比例、专业级差、录取规则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失误。
二、第一志愿填报是关键
北京市本科录取批次为提前批以及本科一、二、三批,四个批次依次录取。提前批设置两个顺序志愿,每个志愿填报一所学校。一、二、三批各设置两个顺序志愿,第一志愿设置一所志愿学校;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设置三个志愿学校。以上每所志愿学校设置五个志愿专业,考生填报时同时注明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学校录取规则为:第一志愿按照“志愿优先,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进行投档;第一志愿录取结束后再进行第二志愿投档录取。平行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对同一批次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进行一次性投档。从以上投档规则来看,第一志愿至关重要。考生如果第一志愿没填好,就很有可能落选到平行志愿或下一批次院校。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走出只关注提档线的误区,详细了解欲报高校近三年的录取线——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考生将最低分作为志愿填报参考风险太大,最不靠谱;最高分意味着考生在选择专业时有很大自主性;平均分在填报志愿中最有实际意义。所以,按平均分填报志愿校,按最高分选择专业应当是明智的。
另外,录取调档比例一般在学校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高校投档一般是将附加分计入总分进行的,但是专业录取时有的却是按实考分排序、分专业的。若高校按招生计划的120%提档,最终被退档的很可能是靠附加分投进档案的考生,所以按实考分报志愿才有把握。
考生还要注意“大小年”,即由于报考人数多,导致录取分数线上调、录取比例下降,因而又造成第二年因不敢报致使报考人数减少、分数线下降的现象,反之亦如此。“大小年”现象主要是考生只看上一年录取分数线造成的。
三、第二志愿填报不可忽视
一志愿最重要,但考生也不能放弃二志愿。很多考生出于自信或不了解第二志愿的含义,在志愿表的第二志愿一栏为空白,这实际上是放弃。这种情况下一旦本批次第一志愿未被录取,则直接降到下一批次。
考生填报一志愿和二志愿要适当拉开档次,留出足够空间,否则会导致步步落空。确认招收二志愿的高校途径有两条:一是与欲报考校联系咨询,阅读该校当年的《招生章程》,确认有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明确规定;二是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资料包括近三年来全国普通高校在京招生录取情况的汇总与统计,涉及了每所高校、每个专业的计划招生人数、第一志愿考生报名人数、第一志愿考生上线人数、实际录取考生人数及其分数分布,是考生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中第一志愿录取人数”是考生和家长判断一所大学是否招收二志愿的重要指标,当“实际录取人数”大于“其中第一志愿录取人数”,说明该校第一志愿没有招满,招收了第二志愿考生。考生还要注意该校是否设置志愿级差等。
考生要了解平行志愿的录取原则,从A志愿校到C志愿校的顺序,投档到有计划余额的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比例统一为100%,相同分数的考生符合同一所学校投档条件时同时投档,各批次的平行志愿实行一轮投档。考生了解这些对非第一志愿的填报很重要。
总之,考生若能做到一、二志愿间保持梯度,录取率就会大大提高。
四、做好专业的排序
有的高校在录取时一般也有专业级差,专业级差分一般在3至5分之间。当考生的成绩未达到第一专业志愿录取分数,则其总分减去专业级差分后参与第二专业志愿排序。有的考生成绩高于志愿校的最低分但仍未被录取,原因是所填的几个专业录取分数都比较高,其成绩没有达到所报专业的要求;或者当第一专业未被录取时,第二专业按照级差分又达不到所需分数;又不服从专业调剂。
因此,要想做好专业的选择和排序,考生可从五个方面来考虑和确定。第一,要选择分数能“够得着”的专业;第二,所选专业是考生喜欢、能接受,至少是不反对的;第三,克服选择专业时追热门、望文生义的毛病;第四,将所报的该校专业往年的录取分数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第五,填写“专业服从调剂”。
总之,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克服不理智,加强客观性;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知己知彼,方能减少志愿填报的失误。
信息来源: 2013-05-11《北京考试报》
http://bjksb.bjeea.cn/html/ksb/gaozhaozhuanban/2013/0513/48196.html
如何提升志愿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北京市丰台区考试中心 张 峰
考生选择志愿时,要注意提升志愿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建议考生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三方面政策要求需了解
1.了解招生录取的政策。招生录取工作政策性很强,整个录取过程均按操作程序进行,整个程序的规定都事先向社会公布,考生要予以重视。
2.了解各高校具体的招生办法。考生档案被投到高校后,高校是按什么原则将考生安排到各个专业的,安排到各个专业时优惠加分是否还能享受,考生也要了解清楚。
3.了解国家体检标准和各高校对身体条件受限的专业的有关规定。身体条件是高考分数外考生能否被录取的硬性条件。许多专业对考生的身体条件有限制,如色盲的不能报考生化、美术类等专业,还有的专业对身高、耳鼻、四肢等有限制。每年我们在录取时都会碰到考生填报自身条件受限的专业,这样的失利非常可惜。
二是五项基本原则需掌握
1.实事求是原则。考生要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进行综合分析,全面考虑,统一安排。志愿不要偏高,偏高容易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也不要偏低,偏低会留下遗憾。
2.拉开梯度原则。考生在同一批次内选报院校志愿时,相邻两个顺序志愿之间要有一定的分数“差异”。即第一志愿院校选定后,考生在第二志愿栏内选报的院校一般应是:本科连续几年内生源不是很充足的院校(另本科一批还要参考高校招生章程是否预留计划招二志愿,但一定要了解条件)。考生如果按照这种差异选报志愿,排在后面的院校顺序志愿发挥作用的几率会更大一些。
3.留有余地原则。填报志愿要掌握好合理的梯度。考生在慎重填报第一志愿的前提下,填报第二志愿时不要集中于同一层次,要注意拉开档次。同时要做到有进有退,要充分留有余地,以争取更多的录取机会。
4.突出重点原则。今年普通高校录取工作分为5个批次进行,一个完整的志愿方案可能要涉及二十余所院校和几十个专业。面对众多的招生院校和专业,考生要根据本人情况有重点地选读有关资料,设计与自己志向一致又与自己估算的高考成绩匹配的志愿方案。
5.志向决定志愿原则。考生要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状况等情况。确定自己的专业爱好,要分析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动手能力强,还是善于动脑,以及组织管理能力,艺术修养、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是适合学习基础理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还是适合学习应用科学,将来直接从事生产或服务等。考生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不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后作最后选择。
三是把握三方法,科学填报志愿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规律,增强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是总结归纳策略。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采取升学优先、就业优先、专业优先、成本优先、学校优先、位置优先等不同的填报策略,综合考虑本人兴趣、条件、实力以及高校招生章程和分数要求,在本人实力与高校要求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二是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考生要综合分析近三年高考各分数段的人数、各高校在京录取分数线、全市最低控制线、院校调档线、专业平均分、各高校近三年的志愿集散情况等,来填报学校与专业志愿。
三是采取措施避免志愿填报失误。考生首先要在志愿正式提交前认真核对,避免科类混报、专业误报、条件限报等常识性错误;其次要避免认识误区,不攀高、不盲从、不徒慕虚荣、对专业和学校不“跟着感觉走”等,对志愿填报把握好院校、专业、地区等梯度,提高志愿的满足率。
信息来源:2013-05-11《北京考试报》
http://bjksb.bjeea.cn/html/ksb/gaozhaozhuanban/2013/0513/48197.html
高考志愿选择,客观定位是关键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考试中心(北区) 刘景艳
考生对自己、对高校有一个客观准确的定位,是志愿选择成功的关键。而客观定位正是困扰很多考生和家长的难题。在此,笔者给大家提供几点建议。
一、了解政策,理解关键概念
有人说填报志愿就是“撞大运”,这说法不太确切,“大运”蕴藏在实力与认真准备之中,正所谓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事前的各方面准备是非常必要的,了解政策就是必须准备的内容之一。
高校招生考试的政策很多,考生和家长重点要了解和掌握填报志愿、录取等环节的政策规定,尤其是以下几组关键词一定要理解,弄清规则:
1.志愿设置与录取体制
2.顺序志愿与平行志愿
3.录取批次与志愿顺序
4.控制线与提档线
5.志愿优先与分数优先的投档原则
6.专业调剂与专业级差
二、掌握信息,获取准确资料
填报志愿信息包括:全市报名与计划情况;本人在考生群体中的位置;拟选报高校的情况;近几年市、区成绩分布与大学录取情况等。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要准备好四种资料:
1.考生必读
2.各大学招生章程
3.高校招生专业目录
4.近三年高校录取统计资料
考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要权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
2.各区县考试中心网站
3.各大学网站、开放日
4.北京考试报
5.教育面对面高招直播咨询节目
另外,东城区考试中心网站向区内考生提供了15种填报志愿参考资料,其中包括近三年全市及本区高考录取相关资料,同时开通了《高考志愿填报数据参考系统》,供考生查询近三年东城区考生本科实际录取情况,可供考生选报志愿时参考。
三、客观分析,正确定位
1.定位自己
依据高中三年成绩,特别是高三期中、期末、“一模”、“二模”等几次大考成绩、校排名、区排名,分析出自己在全区考生中的位置,这叫基本定位,要客观准确。
考生定位时不要只看绝对分数,要根据模拟考试分数与模拟批次参考线之间的分差以及排名情况综合考虑,要留有余地(考虑加分影响、发挥程度等)。
由于命题思路、考试环境、考生考试心态、评分标准及尺度的掌握等都不同,模拟考试成绩与高考结果是不一样的。绝大多数考生每次考试的结果在排名上都有变化,所以模拟考试成绩只能是高考填报志愿的一个重要参考,考生定位要综合考虑,才会相对准确。
2.定位大学
①看近三年的情况
依据:《录取分数分布统计》、各大学在全市及本区的提档及录取信息。
②根据全市各批次控制线及各大学录取分数分布,从资料中找出某所大学在所在录取批次中的位置(高中低)。考生要注意每年考试院高招办规定的各批次录取控制线。考生看的时候要留有余地,不要只看最高或最低的分数段,重点看人数较集中的分数段。
③找规律,看趋势
考生要对资料中提供的三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看学校近三年在本市招生的提档线与当年本市同批次分数控制线之间的分差及其变化范围,从中找出规律。如有的学校招生一年热、一年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小年情况;有的专业逐年升温,而有的专业又是多年处在低温处。多几个参照点,对志愿选择的准确性把握会更大。
3.切忌盲目套用
考生不要直接拿自己的模拟考试成绩“对号入座”。《录取分数分布统计》是过去时的录取统计,考生主要看某所大学在这一批次中的位置。考生要用自己在整个考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和院校(专业)在这一批次中的相对位置来找近似值参考选择志愿。考生位置略高出学校位置,才有可能被学校录取。
四、把握好“风险”与“保守”的度
考生往往把握不好定位,经常过高估计自己,认为自己的潜力大,临场发挥好,在志愿选择上盲目高攀,一味追求“名牌”、“热门”,结果是高分低录或落选。造成这种志愿填报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考试水平不稳定,模拟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差距很大,根据某一次发挥较好的模拟考试成绩填报志愿造成了实际录取院校和一志愿院校之间的落差。二是对志愿填报信息掌握不足,对自己在全市考生中的定位过高。
考生定位要客观,必须综合考虑,一次偶然的高分并不能代表自身的真实实力。考生不要幻想奇迹的出现,要注重客观现实。量力而行是考生坚实前进、不会产生巨大心理落差的基础。
当然,造成高分低录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考生的一志愿填报过于保守,造成最终录取院校与实际考分有较大落差。考前填报志愿不可预知的因素很多,的确有风险。同时顺序志愿录取采用志愿优先的投档原则,在录取过程中优先考虑志愿,当考生未能被一志愿学校录取时,将失去分数上的优势。因此,大多数考生不会将最喜欢但是竞争激烈的学校放在一志愿,而是出于稳妥的考虑把不太喜欢但风险较小的学校放在一志愿。如何把握取决于考生和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考生在选择志愿时,必须从个人实际出发,慎重把握好“风险”与“保守”的度,选好志愿,特别是选好每批次一志愿,万不可盲目攀高,也不要过于保守。
信息来源:2013-05-11《北京考试报》
http://bjksb.bjeea.cn/html/ksb/gaozhaozhuanban/2013/0513/48198.html
晨雾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