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志愿填报方式?

(2013-01-22 09:12:31)
标签:

新浪博客

职务

人数

不喜欢

两个人

教育

分类: 佳文共赏

佳文共赏:

赵京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志愿填报方式(2013-01-21 15:08:40)

 
晨雾 / 转帖
 

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秦春华写过一些文章评论考后知分报考。在这么多招办主任中,唯有秦主任能够抽出时间来写这些文章,他的文章对于我们思考中国高考的改革无疑是有很大帮助。我们也应该鼓励更多的招办主任写类似的文章。但是由于秦是招办主任,有时难免会替高校说话(至少文章中是这样),因此,估计吐唾沫的人不少。


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认识到


1. 凡是有利就有弊。


2. 大众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符合大众的意愿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不能因为大多数行人都不看红绿灯就认为行人过马路不看灯是正确的。同理,不能因为大多数省市采用了考后知分,考后知分填报就是正确的。


只有对这两点有了共识,我们才能心平气和的讨论填报方式的合理性。填报志愿从方式时间录取可以分为三部分。


1. 报考的时间:考前考后


2. 报考的方式:估分知分


3. 录取的方式:分数优先(平行志愿),志愿优先


我们现在说平行志愿知分估分都是以本科一批为对象。我们先来看看考前和考后的优缺点。我们大家对于高考一考定终身这件事情是深恶痛绝,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其实一直强化一考定终身这件事情。大家喜欢的考后填报的方式比考前填报更强调高考成绩;平行志愿比志愿优先更强调高考成绩。


考前填报的最大优势是按照考生平时成绩来填报志愿。学生A平时学习比学生B好,如果考前报考,学生A报考的学校可能比学生B好。如果是志愿优先,学生A报考的学校可能比学生B好。但是,如果考生A在考试中发挥失常,他最后录取的学校将会很差。这也是大家对考前填报抱怨比较大的原因。


志愿优先。由于只能报考一所学校,因此我们报考的时候会从风险自己的喜爱来考虑。如果是平行志愿,由于可以选择多个学校,我们感觉风险小了但是事实上是更多的学生去了不好的学校。这话如何理解下面我们会用例子说明。


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 假设有6个人竞争4个岗位。这4个岗位分别是处长,副处长,科长,副科长。这6个人要通过一次考试。我们来看一下各种填报方式的优缺点。假设平时的能力是A高于BB高于CC高于DD高于EE高于F


1. 考前,估分志愿优先:因为每个人可以报考一个岗位(志愿),因此,大家就比较小心。一个人的心态会影响报考,有的人想冲一下,有的人想保稳妥。报考的结果有可能是这6都报处长这个岗位,最后5个人落榜;当然,更可能的情况是A报考处长,F报考副科长,而BCDE会选择副处长和科长,最后有两个人落榜。从这种情况会发现,即使A考试的时候没有考好,也不影响他的结果,因为从BF,无论他们考的结果如何都不影响A,这就是平时成绩决定了大多数人的结果。假设B高报了处长职务,落榜了,C选择副处长(也是高报),D选择科长,E选择科长,落榜的人是BECDF相对得到了相对他们成绩更好的职务。


2.考前,估分平行志愿:因为每个人可以报考4个岗位(志愿),那么这几个分别报考了处长,副处长,科长,副科长,结果谁考的好,谁当处长,考的最不好的两个人落榜。我们可以说活该你没有考好,但是可以看一考定终身的痕迹。当然实际情况比这个要复杂。相比上面的方式,这种方式似乎更公平了每个人都进入了他们的成绩相应的位置,谁也没有吃亏,谁也没有占便宜。但是我常说,生活中是没有平行志愿的。生活中必须学会做选择。比较而言,上面第一种方法收益的人更多,落榜的B会抱怨很多E因为成绩本来就不好,可能抱怨的比较少。考前、估分平行志愿这种填报方式让大家没有选择,也不用选择。如果是第一种方法,你还可以选择冒险保守,在这种方法下,即使你想冒险,也没有太多的办法。你的一切早就被分数决定了。


3.考后估分。 我一直都不喜欢考后估分这种方式是最不合理的。考前填报是根据平时成绩。而考后估分填报则是根据一次考试,而且,即使你估算出来成绩没有用,因为你不知道你的排名。以前天津是考后估分,我每年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收集估分来做排名。在这,我不想讨论这种方式。事实上我是希望这种方式完全取消。


4.考后知分志愿优先。学生知道了自己的分数最好是知道自己的排名。有了排名,谁更优秀就出来了),不管你平时是很牛,还是很,现在全看这一次考试的分数了。一考定终身的痕迹又显现出来了。


为什么考后知分,平行志愿受欢迎不敢说和中国文化有关系,但是肯定和我们一方面想用低分进好学校,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冒险关系。 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报考公务员?为什么那么研究生选择扫大街?因为这两个选择的结果更明显,人生的方向似乎更明确。


秦春华为什么不喜欢考后知分?他从两点说明了他的观点。一点是,高校录取学生成绩扁平化,二点是,学生专业难保证,这个两点归为一点,那就是对中国总体的教育发展不利。在讨论这一点前,我想问一下,把高中分为重点中学好不好 对于我这样,靠进入重点班,然后考入重点高中,最后进入重点大学的人来说,这种划分无疑帮助了我。但是我认为这种方法对这个社会不好。这个方式让少数人让普通学校的老师没有兴趣教课,让普通学校的孩子没有了榜样,让这个社会的素质降低。说到正题,同样的教育发展不利后果和考后知分有什么关系?和平行志愿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因为这两点让学生报考的风险降低,大家都根据分数去往好学校去钻,对于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影响相对小。但是对于其它学校的发展非常不利。这也是我非常反对把北大,清华在北京单独建立一个批次的原因。本来现在在中国就是两个超级大校,如果单独成立一个批次,报考的人没有了风险,大家更肆无忌惮的报考。结果是最高分的人都进入了这两个学校。在没有好生源的情况,想超于他们,难上加难。美国NBA“新秀”的选择方式之一就是每年让弱队先选引进竞争的机制。


再从中国各个省份的情况考虑,我建议的报考方式是考前填报,如果这个省的考生人数超过15万,给两个学校的平行志愿,如果考生人数超过30万,给3个学校的平行志愿。如果考生人数超过45万,给4个学校的平行志愿。对于北京,天津这样的地区,志愿优先最好。如果你喜欢平行志愿,你自己报低一点就可以了。你就不要冒险报北大,直接报人大就可以了。你就得到平行志愿的好处了。在实行平行志愿前,在天津理科排名3000的学生能够进入天津大学,而实行平行志愿后的现在需要达到2000;以前,理科排名2500的学生可以选择冒险报考南开,也可以选择稳妥的报考天大。实行了平行志愿以后,理科排名2500的学直接放弃南开天大


报考方案不要一刀切,学生报考要有一定的风险。


教育改革要有一定的数据做支撑。像黄灯罚款的这种制度出台,除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不和谐,好像看不出其它的作用。教育改革要多思考不要出台类似的政策,否则每次改革都有一批受害者。


改革不要用符合大众的观点来为改革的合理性加理由。所谓的符合大众也是嘴上一说,从来没有认真调查过。中国人那么多,怎么说都有人赞同。比如家长都说平行志愿好,那么,我问一个北京理科排名排在3000的学生:第一种选择:一定的希望进入北航,有可能被录取,也有可能冒着落榜的风险;第二种选择:北航直接被排除,肯定没戏最后可能进入北交大。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前者。我们这些所谓的专家,要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真正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思考。

 

信息来源:2013-01-21 新浪博客 赵京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175fe0102earm.html

 

晨雾点评:

 

    赵京老师的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深度。建议对高考志愿有研究的家长认真读一读。同时再读一下此前秦春华的文章和张恒亮的文章。这是高手的交锋,虽说观点都不同,读了之后能让我们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