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异地高考 -- 关注来自人民日报的风向标

(2012-11-27 10:15:08)
标签:

来源

变量

外地人

少数人

尽可能

分类: 晨雾原创

异地高考 -- 请关注来自人民日报的风向标

 ---- 评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异地高考,慢不得也急不得》

 

晨雾 / 文

 

    关注异地高考的人们请仔细研读一下今天(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上的一篇署名袁新文的“人民时评” -  《异地高考,慢不得也急不得》(本文后附有人民日报原文)。应当能够嗅出一点与此前媒体导向不同的味道了。我们国家目前虽然媒体很多,观点也可以有很多,媒体的一篇评论很可能仅代表评论作者的个人观点。但是了解中国历史经验的人们知道,人民日报上的一篇评论可能与其它媒体的评论还是不太一样。在涉及一项重大决策的评论时候,其“分量”肯定不同,常常代表着官方的风向标。

 

    这篇评论的标题:异地高考,慢不得也急不得,基本上就看出文章的调子:异地高考急不得。

 

    这篇评论上的副标题的第一句话:教育改革必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似乎在提示我们,像此前国务院转发四部委的通知精神那样,把异地高考方案交给各省区市去制定是否合适?

 

    这篇评论上的副标题的第二句话:既要考虑改革的力度,又要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这就是教育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中的原话。这里似乎隐含着,目前各省正在推进的异地高考方案在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方面存在欠考虑的方面?

 

    再看评论的内容,基本上通篇都在谈困难,谈谨慎。是在论证“急不得”。并且还举了一个春季高考的失败案例作为“前车之鉴”。

 

    该评论最后告诉我们:“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异地高考已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一种深刻的利益调整。”

 

    晨雾的看法:异地高考不会叫停。但是会适度降温,步子也会放缓。。。

 

    以上为纯属晨雾个人理解,但是今天看,与此前晨雾发表的几篇关于异地高考的原创文章的分析相符。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

 

附:人民日报评论文章:

异地高考,慢不得也急不得(人民时评)
教育改革必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既要考虑改革的力度,又要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

 

袁新文
  

  作为高考改革的一块硬骨头,异地高考正逐步揭开谜底。先是国务院政策出台,随后十几个省份明确表态具体方案将在2012年年底前公布。然而,人们最期待的京沪粤等省市还动静不大。为此,教育部日前表示,将会同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等开展专项督查,并分赴这些“热点地区”督促指导落实方案。

 

  异地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但审慎对待也在情理之中。这项招生考试改革,影响范围之大、涉及问题之广、争议之激烈、情况之复杂,远远超出教育领域。异地高考的门槛究竟有多高?口子开多大?条件会多严……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策设计的难点。条件太严、门槛太高、数量太少,到头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条件太宽、门槛太低、数量太大,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又会被稀释,流入地学生的利益可能受损。

 

  这样的“两难”困境,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人口输入量大的省市尤为明显。因此,这些地方实行异地高考的难度更大、敏感度更高,其政策还具有导向和示范效应。最新统计显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约有50万人,创历史新高;广东省有339万外来工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读书,近5年平均每年都以25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对于这些复杂的生源“变量”,政策如何科学应对?能否实现多方共赢?在制定异地高考政策过程中,这些都是绕不开的难题,不能不慎之又慎。

 

  并非没有前车之鉴。前些年部分省市实行春季高考改革,将高考由一年一次变成一年两次,旨在改变一考定终身问题,也为夏季高考减轻负担。虽然制度设计经过了反复论证,可是由于相关制度不配套,政策供给不给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致使春季高考改革“先天不足,后天缺氧”,没几年就几乎偃旗息鼓。刚刚被叫停的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由于当初只看眼前、不思长远,认为把农村孩子集中到城镇读书可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际上却加重了政府和家庭的教育成本,忽视了年幼孩子的亲情依恋,还埋下了学生上下学和校园安全的隐患。

 

  这些措施的得失成败警示我们,教育改革必须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既要考虑改革的力度,又要考虑群众的可接受度。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异地高考已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一种深刻的利益调整。在多元利益格局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兼顾,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如何平衡,还需要从政府部门到学生家长等相关各方一起来求共识、想办法、找出路。

 

  只有这样,才能让异地高考改革不走样变味、尽可能减少改革成本,也才可能成为一个有力的杠杆,撬动教育公平。

 

《 人民日报 》( 2012年11月27日   09 版)  

 

信息来源:2012-11-27《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2-11/27/nw.D110000renmrb_20121127_2-09.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