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部:集中力量打好异地高考这场“硬仗”

(2012-11-27 09:13:55)
标签:

新华

做好事

意见

事件

负责人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教育部:集中力量打好异地高考这场“硬仗”

 

晨雾 / 转帖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吴晶)教育部有关负责人26日对记者表示,异地高考是教育公平的标志性事件,“要集中力量,打好这一硬仗”。

 

    这位负责人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近期,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中,教育部将会同发改委、公安部和人社部,按照“解决实际问题,突出重点,区别不同情况分类督查”的原则,对各省(区、市)开展专项督查,还要分赴京沪粤等地督促指导落实方案。

 

    今年秋季开学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现在离年底只有1个多月时间,除青海、黑龙江、山东、江苏、福建、湖北等省已初步明确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条件外,多数省(区、市)尚未出台方案。

 

    一段时间以来,异地高考在学者呼吁、民众关注和媒体聚焦下日益成为社会热点,它所牵涉的家长就业状况、学生学籍管理以及流入地承载能力等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综合管理能力,也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更严峻挑战。

 

    “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高等教育战线要率先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将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有关部门将对矛盾突出、工作压力大的几个重点省市实地督查指导,摸清情况,督促帮助他们研究制订方案。在调查研究、发现典型的同时,召开协调推进会,交流制订工作方案的情况,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信息来源:2012-11-26 新华网 / 新华教育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11/26/c_113807315.htm

 

异地高考考量制度设计灵性

 

晨雾 / 转帖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近日表示,将督促京沪粤等地落实异地高考方案,它排在明年两会前的12项具体任务中的第2位。他此前称,异地高考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11月26日《新京报》)

 

作为人口流入较集中、频繁的北上广,在异地高考的落实上,显然承受着更复杂的考验。它们能否先行,既关切着众多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权益,也会为全局性推进提供参照。

 

  教育部明确表示,将督促京沪粤落实异地高考,无疑是着眼于其前沿位势。而从目前来看,京粤尚未披露落实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上海则是透露了部分相关原则。

 

  异地高考牵涉到利益再分配,虽然它寄寓了无数人的期许,但利益拉锯下,它必然会掺入各种轻重权衡,不可能是“无痛”的。

 

  异地高考“开闸”固然好,但如果“零限制”,势必会引发担忧。如何界定门槛,在“预防投机”和打破藩篱之间找到平衡,考量着制度设计的灵性。基于此,“不完全放开”、“有条件准入”,完善学籍管理,规范对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也就成了不二对策。

 

实质上,高考生源迁徙与“资源水位差”撇不清干系。因而从长远来看,促进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实现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是不可或缺的势头。

 

作者:佘宗明(四川 媒体人)

 

信息来源:2012-11-27《上海商报》

http://www.shbiz.com.cn/Item/194580.aspx

 

 

晨雾点评:

 

    “教育部:集中力量打好异地高考这场“硬仗””

 

     新华社这题目看上去很“硬气”。这里“教育部负责人”对新华社记者讲的话就是11月18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扩大会议上的发言。我们最好去读一下教育部网站上杜玉波讲话的原。应当能看出并没有那么“硬气”,可以明显感觉教育部的底气不足。甚至连“京沪广的异地高考方案肯定能在年底与公众见面”都看不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