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报到?

(2012-08-17 12:31:59)
标签:

少儿

大学新生

《北京晚报》

正方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家长报到?

 

晨雾 / 转贴

 

家长报到?

 

  昨天,清华大学正式迎来2012级新生报到。在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上,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特别发出提议:新生应独自报到,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而在该校迎接新生的报到现场,今年也特别设置了“警戒线”,家长一律只能在线外等候,新生必须带着材料独自登记入学。

 

  新生报到,以往我们看到了太多家长肩扛手提、千里送子的场景。在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传统下,大学新生到底应该如何迈出走进大学校园的第一步,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

 

栏目主持:李莉

 

  一辩:家长陪同,影响报到秩序?

 

  正方:“送学”大军让学校不堪重负

 

  许明(某211高校学生处负责人):每年新生报到日,蜂拥而至的家长是学校最为头疼的问题。最多的时候,学校要接待两倍于新生数量的家长“送学”大军,这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报到秩序。

 

  本地家长许多都是开车送孩子来报到的,机动车经常在校门外排起长队,导致工作车辆无法进出。学校的教室、食堂这时候需要专门腾出来供家长休息,学校甚至还需要派出专门的人员帮助解决家长的各种需求。而这些被挤占的人员和资源本可以直接服务新生报到。事实上,我们每年都号召新生独立报到,但是效果寥寥。希望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加大呼吁和宣传的力度。

 

  反方:合理分工,提高报到效率

 

  许女士(清华大学福建籍新生家长):送孩子上学报到前,我们看到很多高校在呼吁让学生独立去报到。其实我们送孩子上学不是因为时间多了没处用,而是发现家长一起陪孩子报到,合理分工,能大大加快报到效率,同时避免孩子一人忙中出错。

 

  今年送孩子报到,我们就专门做了分工。提前到北京熟悉校园环境,孩子自己进报到点去办理相关手续,我就在外面准备一会儿去宿舍办理入住的材料,孩子的爸爸已经去购置生活用品,然后大家一起在宿舍集合。半天下来,所有手续都搞定,还一点都不累。我觉得,其实只要学校注意引导,家长的速度快了,学校的整个报到效率都会提高,这不是挺好的吗?

 

  二辩:父母代劳,妨碍大学生独立?

 

  正方:生活高度依赖,思想焉能独立

 

  王旭春(北京某高校辅导员):新生报到日,在学校里放眼望去,最多的还是家长的身影:拎行李,背书包,还要腾出手来给孩子擦汗。在各院系报到点,我最多曾见过5位家长挤在那里,给1名新生办理报到手续,学生自己则在一旁拿着手机玩游戏。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如何形成大学生的“独立精神”。

 

  大学生的独立精神,不仅包括独立治学的态度、独立思考问题的境界,也包括独立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的能力,而后者正是现在许多大学生所欠缺的。我们恰恰希望大学生能够在独立来校报到的过程中,摆脱中学时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思维,开始独立面对挑战,安排自己的生活。遗憾的是,现在很少有家长和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

 

  反方:家长无非是希望分享孩子的荣耀与幸福

 

  丁向明(学生家长):新生是否应该独自报到,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我认为,家长送孩子上学,不应受到如此多的苛责。他们坐长途火车,肩扛手提,无非是希望能与孩子分享那份荣耀与幸福。现在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本来就差,阅历又浅。一个人报到又有多少家长放心?如此独立报到,不是强人所难,恐怕也是揠苗助长吧。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学生的独立精神不是一次独立报到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大学的综合氛围影响,在于整个社会传递给学生“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辩:独立报到,学校应给奖励?

 

  正方:实质行动远比空洞的口号有效

 

  侯正方(教育学博士):高校新生报到日,大量家长涌入,确实影响了学校的秩序。不少高校近年来也屡屡呼吁家长放手,让新生独立报到,但成效甚微。我觉得,高校不妨出台规定,给予独立报到新生奖励,应该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这种奖励可以是以奖学金等货币形式,也可以是学分鼓励的形式,前者显得直接,后者则意义更深远,因为独立自主本身也是大学培养的目标。这些实质的行动,鼓励新生独立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远比一些空洞的口号有效得多。

 

  反方:独立应是成年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杜金春(化名,北京某211高校副校长):新生报到,蜂拥而来的家长历年都是学校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过去在研究对策时,曾经有人提出以“现金奖励”的形式鼓励新生独立报到,但这一方案很快被否定。

 

  我们认为,作为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独立来校完成报到完成入学手续,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这是他们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跟在中学时期独自走进考场,拿起笔完成一场考试是一样的。这样基本的素质,为什么还要靠钱和学分去鼓励呢?所谓奖励资金我觉得还不如用在帮助贫困学生和残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上来得更有意义。

 

  专家观点

 

  家长过度包办

 

  最终导致子女“啃老”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现在的大学新生,连入学注册手续,父母也要包办,这是过去家庭教育的延续。在不少家庭,学生没有任何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自主生活的空间,学生完全“被管理”、“被规划”。所以同样,父母成为新生报到的主角,这就不是“新生报到”,而是“家长报到”了。

 

  家长当然想让报到过程顺利一些,但“放手”是迟早的事。越早放手,对学生的顺利成长越有利。我国的大学新生,进校后普遍不知道怎样安排时间、管理自己、规划未来,很快陷入迷茫,就是因为长期被“包办代替”的结果。

 

  事实上,家长包办得越多,最后吃苦果的还是家长。近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都会看到有家长带着孩子找工作,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家长冲锋陷阵,孩子站在一旁,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必定首先被用人单位淘汰。结果是,父母只有接受孩子变为“啃老族”的现实。另外,不少被“包办代替”的学生,也对家长不领情,认为是家长强加意愿到自己身上,在弱化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同时,也会恶化亲子关系。

 

  众说纷纭

 

  大学新生报到

  家长要做“甩手掌柜”

 

  晚霞之风:每年新生报到,只见家长忙活,学生做起“甩手掌柜”。家长送孩子报到,体验孩子入学的喜悦,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为了孩子今后的独立成长成才,更应把孩子该做的事交给他们自己做,甚至把整个行程的安排都交给孩子,让他自己订票、联系住宿,家长做一次“甩手掌柜”,可能这次会“摔跤”,但他今后每一步都会比别人走得更稳。

 

  bswzm:上午11点,送儿子去上海交大附中报到。看到校园内停满了送行的车辆,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采访车辆也来了。高一新生报到九成有家长陪,家长比学生来得多,少则一个,多则一家老小齐上阵。家长们提行李、挂蚊帐、铺床垫、整理物品等,我也在其中。什么时候儿子能真正独立?是不是我们包办得太多了?

 

  本报记者 张航 J067

 

  制图吴薇 H114

 

信息来源: 2012-08-16《北京晚报》

http://bjwb.bjd.com.cn/html/2012-08/16/content_126368.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