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录取”禁令之下 高校还会忽悠考生吗?

标签:
上海招生录取高等学校教育部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预录取”禁令之下
晨雾 / 转帖
在2011年高考录取期间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预录取”问题,近日终于有了比较“权威”的说法。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即将开始之前,教育部发出通知,重新调整发布招生录取工作“十条禁令”。其中第六条为:严禁高等学校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签订“预录取协议”或以“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承诺吸引生源。
其实,“预录取”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在当前高考中,合法的“预录取”只存在于自主招生阶段,而在集中录取制度中,高校拥有的自主权是十分有限的,只有根据考生的分数、志愿接收档案再进行录取,大学是无法对考生作出“预录取”的承诺的。万一高校最终的录取分数高于事先预计的分数,就有可能导致“预录取”的考生不被录取的后果。
但是,热衷于制造招生政绩的高校,却硬是创造出了这一“录取手段”,以给学生“预录取”承诺的方式,诱导高分学生报考本校。而且,有的学校还利用考生和家长对录取政策不了解来“威胁”学生,要求考生不得报考他校,说什么签订“预录取”协议后,将在教育考试部门备案,如果不报考该校,不但诚信有问题,还会影响到其他院校的录取。
其实,在目前的招生录取制度中,考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考分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填报志愿,学校用“预录取”方式威逼利诱考生报考本校,严重违背招生录取规则。
据笔者了解,在招生期间签“预录取协议”已经存在多年。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视而不见,所以也被一些名校认为是被默许的。从严肃招生纪律,维护高考招生录取秩序出发,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出现“预录取”的苗头时,就进行严厉的处理,而不是等待问题演变得十分严重时才出手——一些高校感慨,本校本来觉得“预录取”不妥,但看到其他高校都采取这种方式“抢生源”,为了不使自己的招生处于劣势,也搞起“预录取”。
“预录取”之所以可以带病运行多年,主要原因是,地方教育部门追求教育政绩的心理和高校追求招生政绩的心理一拍即合——地方教育部门希望本地有更多考生被名校录取,而名校每年的招生分数线,是评价当年招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现在教育部发文明令禁止高校“预录取”,高校将不能再以预录取之名录取学生。但这一禁令能否得到切实执行,前景并不乐观。从媒体报道看,一些名校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招生做法,只是把“预录取”工作做得更为隐蔽。为此,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禁令,对高校的任何“预录取”苗头加以制止,另一方面,需要考生和家长明白当前的高考录取规则,不能轻信高校的“预录取”的承诺,而应该对高校的违规行为进行检举,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高校的违规“预录取”,为所有考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冰启(上海 教师)
信息来源:2012-06-30《北京青年报》
http://bjyouth.ynet.com/3.1/1206/30/7239873.html
教育部消息:
严格招生政策 严肃工作纪律 优化考生服务 严防招生诈骗
教育部多举措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即将开始,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执行招生政策,严肃招生纪律,优化考生服务,确保2012年招生录取公平公开,切实维护良好招生秩序。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在录取工作中要确保考生及时了解应知、须知的招生政策、高校投档和录取分数、征集志愿条件和办法、信访及申诉渠道等信息,特别要求加强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艺术和体育类专业等特殊类型招生录取办法、考生资格和录取结果等信息公开。要求对考生的信访和申诉要认真受理,及时反馈,增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实效。
通知强调要坚持“集体议事、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加强对志愿填报、计划调整、档案投放、拟录取名单确定和录取审核环节管理,确保国家招生政策执行不走样。高校调整计划要严格程序、范围和责任。要求各地各校加强对考生的报考资格或加分资格审查,对涉嫌资格造假的,一经查实,坚决取消其录取资格,已入校的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相关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通知要求在继续遵守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六不准”工作纪律的同时,今年重新调整发布了招生录取工作“十条禁令”:
教育部要求各省级招办、高校要完善考生申诉受理和争议仲裁办法,维护好考生合法权益。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绿色通道”入学制度,不让一个新生因经济困难而放弃入学。要求新生录取通知书采用邮政特快专递等给据邮件方式寄送,确保新生录取通知书寄送安全。
同时,要求加强对涉嫌招生诈骗等有害信息的监测和处理,适时进行预警或案例宣传,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攻击、窃取和篡改数据库和非法贩卖高考考生信息的违法行为,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每年录取期间,招生诈骗案件频发,不法分子通常利用网络发布“售卖内部指标”、“点招”等虚假信息进行招生诈骗。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通过省级招办或高校的权威发布渠道查询了解招生政策和信息,谨防各种诈骗伎俩;未经省级招办审核录取的学生,不能通过入学电子注册取得学籍。同时,正告不法分子,一切扰乱招生秩序、损害考生利益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信息来源:2012-06-28 教育部官方网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206/138463.html
晨雾点评:
2011年7月安徽考生收到的南京大学“预录取通知”,这份通知最终成为一张废纸。有6位拿到这个通知的考生被南大放了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