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录取”禁令之下  高校还会忽悠考生吗?

(2012-06-30 21:23:46)
标签:

上海

招生录取

高等学校

教育部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预录取”禁令之下  高校还会忽悠考生吗?

 

晨雾 / 转帖

 

  在2011年高考录取期间引发舆论广泛关注的“预录取”问题,近日终于有了比较“权威”的说法。在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即将开始之前,教育部发出通知,重新调整发布招生录取工作“十条禁令”。其中第六条为:严禁高等学校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签订“预录取协议”或以“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承诺吸引生源。

 

  其实,“预录取”本来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在当前高考中,合法的“预录取”只存在于自主招生阶段,而在集中录取制度中,高校拥有的自主权是十分有限的,只有根据考生的分数、志愿接收档案再进行录取,大学是无法对考生作出“预录取”的承诺的。万一高校最终的录取分数高于事先预计的分数,就有可能导致“预录取”的考生不被录取的后果。

 

  但是,热衷于制造招生政绩的高校,却硬是创造出了这一“录取手段”,以给学生“预录取”承诺的方式,诱导高分学生报考本校。而且,有的学校还利用考生和家长对录取政策不了解来“威胁”学生,要求考生不得报考他校,说什么签订“预录取”协议后,将在教育考试部门备案,如果不报考该校,不但诚信有问题,还会影响到其他院校的录取。

 

  其实,在目前的招生录取制度中,考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考分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填报志愿,学校用“预录取”方式威逼利诱考生报考本校,严重违背招生录取规则。

 

  据笔者了解,在招生期间签“预录取协议”已经存在多年。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视而不见,所以也被一些名校认为是被默许的。从严肃招生纪律,维护高考招生录取秩序出发,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出现“预录取”的苗头时,就进行严厉的处理,而不是等待问题演变得十分严重时才出手——一些高校感慨,本校本来觉得“预录取”不妥,但看到其他高校都采取这种方式“抢生源”,为了不使自己的招生处于劣势,也搞起“预录取”。

 

  “预录取”之所以可以带病运行多年,主要原因是,地方教育部门追求教育政绩的心理和高校追求招生政绩的心理一拍即合——地方教育部门希望本地有更多考生被名校录取,而名校每年的招生分数线,是评价当年招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现在教育部发文明令禁止高校“预录取”,高校将不能再以预录取之名录取学生。但这一禁令能否得到切实执行,前景并不乐观。从媒体报道看,一些名校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招生做法,只是把“预录取”工作做得更为隐蔽。为此,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禁令,对高校的任何“预录取”苗头加以制止,另一方面,需要考生和家长明白当前的高考录取规则,不能轻信高校的“预录取”的承诺,而应该对高校的违规行为进行检举,只有这样,才能杜绝高校的违规“预录取”,为所有考生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冰启(上海 教师)

 

信息来源:2012-06-30《北京青年报》

http://bjyouth.ynet.com/3.1/1206/30/7239873.html

 

教育部消息:

严格招生政策 严肃工作纪律 优化考生服务 严防招生诈骗

教育部多举措维护高校招生公平公正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即将开始,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严格执行招生政策,严肃招生纪律,优化考生服务,确保2012年招生录取公平公开,切实维护良好招生秩序。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在录取工作中要确保考生及时了解应知、须知的招生政策、高校投档和录取分数、征集志愿条件和办法、信访及申诉渠道等信息,特别要求加强保送生、自主选拔录取、艺术和体育类专业等特殊类型招生录取办法、考生资格和录取结果等信息公开。要求对考生的信访和申诉要认真受理,及时反馈,增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实效。

 

  通知强调要坚持“集体议事、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加强对志愿填报、计划调整、档案投放、拟录取名单确定和录取审核环节管理,确保国家招生政策执行不走样。高校调整计划要严格程序、范围和责任。要求各地各校加强对考生的报考资格或加分资格审查,对涉嫌资格造假的,一经查实,坚决取消其录取资格,已入校的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相关违规事实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

 

  通知要求在继续遵守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六不准”工作纪律的同时,今年重新调整发布了招生录取工作“十条禁令”:

 

    一是严禁省级招办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等学校指名投放考生档案;

    二是严禁省级招办对已录取考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

    三是严禁高等学校利用调整计划等降低标准指名录取考生;

    四是严禁高等学校在任何时间以任何理由向考生或家长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

    五是严禁高等学校参加各类中介机构组织且未经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批准的招生现场咨询活动;

    六是严禁高等学校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签订“预录取协议”或以“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承诺吸引生源;

    七是严禁高等学校恶性竞争生源或通过虚假宣传诱导考生填报志愿甚至欺骗考生入学;

    八是严禁高等学校无计划录取或超出省级招办核准的录取考生名册范围违规发放录取通知书;

    九是严禁高等学校避开省级招办通过中介机构或中学教师等自行组织生源录取考生;

    十是严禁军事院校未经教育部批准招收所谓“地方委培生”或“自费生”。

 

    对发生违规招生行为的单位或工作人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教育部要求各省级招办、高校要完善考生申诉受理和争议仲裁办法,维护好考生合法权益。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和“绿色通道”入学制度,不让一个新生因经济困难而放弃入学。要求新生录取通知书采用邮政特快专递等给据邮件方式寄送,确保新生录取通知书寄送安全。

 

  同时,要求加强对涉嫌招生诈骗等有害信息的监测和处理,适时进行预警或案例宣传,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攻击、窃取和篡改数据库和非法贩卖高考考生信息的违法行为,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每年录取期间,招生诈骗案件频发,不法分子通常利用网络发布“售卖内部指标”、“点招”等虚假信息进行招生诈骗。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通过省级招办或高校的权威发布渠道查询了解招生政策和信息,谨防各种诈骗伎俩;未经省级招办审核录取的学生,不能通过入学电子注册取得学籍。同时,正告不法分子,一切扰乱招生秩序、损害考生利益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信息来源:2012-06-28 教育部官方网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206/138463.html

 

晨雾点评:

 

    什么叫“预录取”?作为考前填报志愿的北京地区家长可能并不清楚。“预录取”从形式上有点像自主招生,就是高校在录取之前承诺考生第一志愿填报该校,即便没有达到分数线,只要没有低过一定的限度,高校仍然可以录取。本文中指的“预录取”是指在高考之后,高校为了争夺生源吸引考生第一志愿(或者平行志愿第一顺序)填报该校,对某些考生做出的“预录取”承诺。但是由于高校并不能像自主招生一样为这些考生预留计划,因此这些承诺碰到考生扎堆的“大年”情况是没有保证的。大家可以读一下2011年7月23日晨雾转帖的文章南大回应“预录取风波”就明白了。下面的图中的2011年的南京大学的“预录取通知”看似满正规的,但是最后形同一张废纸,并且维权无门。

 

   北京地区每年出现的家长对高校意见最大的投诉莫过于高校没有做到在招生宣传中说过的“一本线上XX分以上可以填报我校”。这是更难维权的了。第一空口无凭;第二即便有证据证明高校的工作人员说过那样的话,也至多承担社会道义上的责任,高校甚至道个歉都不会。近年来北京市的一本线连年下降,但是一些高层次的学校的提档线却不随之下降,所以晨雾近年来一再提醒在志愿填报的时候“一本线上XX分”很可能靠不住。今年的理科从现在看到的考生分布看,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虽说不会太严重,但580分以上高层次学校的提档线绝不会随着一本线下降7分。 

 

南大回应鈥溤ぢ既》绮ㄢ

2011年7月安徽考生收到的南京大学“预录取通知”,这份通知最终成为一张废纸。有6位拿到这个通知的考生被南大放了鸽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