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大回应“预录取风波”

(2011-07-23 21:33:17)
标签:

教育

安徽

录取

无为中学

投档线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南大回应“预录取风波”
6学子未达投档线无法录取 
■平行志愿填得好,这些考生已被其他名校录取

■专家提醒,“预录取”风险大,对谁都没约束力

 

晨雾 / 转贴 

 
  最近,南京大学卷入了一场“预录取风波”。6名和南大签下“预录取”协议的安徽无为中学的高分考生,却并未被南大录取。南大的招办老师向快报记者解释,这几个学生是因分数没达到南大投档线,无法投档而与南大失之交臂。

 

  不过,好在这些考生的平行志愿填得不错,已经被南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录取。

 

  高分考生被“放鸽子”

 

  和往年一样,高考成绩公布后,作为老牌省级示范高中的无为中学迎来了不少高校的招生老师。6月28日,此时尚未到填报高考志愿的时间,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来到无为中学,宣传招生政策的同时,也希望部分高分考生可以和学校达成预录取协议。根据协议,如果被“相中”的高分考生在本科第一批次的第一个志愿(A志愿)填报南京大学,该校承诺录取,且可以在数个“预录取专业”中任意选择一个专业入学。

 

  最终,包括该校喻诗文老师女儿在内的6名理科考生(3人成绩647分、2人645分,1人646分)与南大招生老师达成协议后,当即收到了南大的预录取通知书。

 

  昨天,喻诗文老师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个通知书上写有考生的姓名、成绩和全省的排名情况,还填报了专业,他们选择的是南大的生物科学专业。一本院校在安徽的投档线公布后,南大的理科投档线为648分,这6名考生因此都没有被南大录取。

 

  这个事件在网上公开后,被网友称之为“南大鸽子门”。

 

  6名考生录取结果不错

 

  “出现这样的结果,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南京大学的一位招办老师告诉记者,现在为了能录取到优秀生源,“预录取”确实是许多高校在实行的招生办法之一,而南大也不例外。

 

  那么,南大最终为什么又对这6名学生“放鸽子”呢?这位招办老师告诉记者,南京大学负责安徽区域的招生老师在分析了近两年南大在安徽的招录情况后,确定了一个预估分,而无为中学的这6名学生,高考成绩都在预估分以上,因此南大跟他们签了“预录取”协议。但最终投档线公布之后,安徽今年的生源质量要相对好于往年,这6名学生都在南大的投档线之下。

 

  “我们肯定要尊重录取规则,在投档线以下,根本就无法投档,我们南大想要录取他们也是不可能的。”这位招办老师说,事情发生后,他们也做了解释工作。幸运的是,这6名考生的平行志愿填报得还不错,目前已经被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985高校录取。

 

  “预录取”并无约束力

 

  无为中学这6位学生的情况并不是个案,“预录取”最终被“放鸽子”导致的纠纷,几乎每年都在发生。

 

  对于这种“预录取”行为,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和考生私下里的行为,教育部门无权干涉,但是从招生程序和政策上来说,“预录取”是不被承认的。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江苏的招生政策,考生只有达到了高校在江苏的投档线,其档案才能被投到该所高校,然后大学才能在网上录取这名学生。“预录取”是在志愿填报和投档线公布之前进行的,此时高校根本无法确切地获知自己当年的投档线和报考情况,所以也很难确保录取。

 

  “在每年填报志愿的讲座上,我们都要提醒家长,预录取并不是百分百保险的。”一位高招专家告诉记者,因为录取规则中,“投档线为王”,过不了投档线,录取根本无从谈起,谁也无法作弊。作为考生来说,签了预录取协议之后,也可以不填报这所高校,因此双方之间的约束力几乎为零。

  快报记者 朱俊俊

 
信息来源:2011-07-23《现代快报》
http://kb.dsqq.cn/html/2011-07/23/content_109696.htm

 

 

7月21日新安晚报:

安徽无为中学6高分考生被南京大学“放鸽子”
拿到“预录取通知”却未被录取;教育部门表示“预录取”行为不被承认
 

 

南大回应“预录取风波”
考生收到的“预录取通知”

 

  收到了盖有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公章的预录取通知书,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没料到最后却被告知因为分数不够而无法被录取,安徽无为中学的6位高分考生觉得自己是被“放了鸽子”。作为名校争夺生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预录取”已经成为部分高校招生的潜规则。但是,这种“新型招生手段”因为不被教育主管部门承认,且不具备法律效力,个中隐患也开始逐渐显露。

 

  事件 高分考生被“放鸽子”

 

  “往年也有学校来和学生签订预录取协议的,最后都录取走了,谁也没想到今年会出意外。”无为中学的喻诗文老师对于自己在今年女儿填报高考志愿的问题上犯的这个“错误”,归因于“经验主义”。

 

  和往年一样,高考成绩公布后,作为老牌省级示范高中的无为中学迎来了不少高校的招生老师。6月28日,此时尚未到填报高考志愿的时间,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来到无为中学,宣传招生政策的同时,也希望部分高分考生可以和学校达成预录取协议。根据协议,如果被“相中”的高分考生在本科第一批次的第一个志愿(A志愿)填报南京大学,该校将承诺录取,且可以在数个“预录取专业”中任意选择一个专业入学。

 

  最终,包括喻老师女儿在内的6名理科考生心动,其中3人成绩647分、2人645分,1人646分,6名同学与南大招生老师达成协议后,当即收到了南大的预录取通知书。

 

  “这个通知书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也是盖了南大招生办的公章的。”喻老师说自己也知道这样的预录取通知书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但是往年被预录取的学生最终都被顺利录取,今年也有其他名校在无为中学进行预录取,因此当时并未怀疑。而为了确认考生确实遵守承诺,在志愿填报后,学校还要求学生将志愿确认表以及成绩单的复印件寄到了南大。

 

  一本院校的在皖投档线公布后,南大的理科投档线为648分,喻老师和其他几位考生家长开始担心,于是致电南大,得到的答复却是:因为分数不到投档线,6名考生将不能被南大录取,只能参加后面几个志愿院校的录取。喻老师告诉记者,因为得到了南大的承诺,6位考生在填报B、C、D志愿时没有太上心,并且名校对志愿次序都多少有些在意,所以这些考生在专业录取上就不再有优势。喻老师的女儿最终也被一所不错的高校录取,但是专业却并不理想,“万幸的是现在是平行志愿,我们也没有彻底放弃填报后面几个志愿,要是以前的录取方式学生就惨了。”

 

  记者随后联系南京大学招生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南京大学的录取已经全部结束,如果考生没有被南京大学录取,那么就没有录取的可能了。对于南大今年在安徽出现预录取通知书未兑现的情况,这位人士表示虽然很抱歉,但是也没有办法。记者随后又联系了南大负责安徽招生的张老师,但是其手机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调查 预录取已成“潜规则”

 

  不能说这6名考生太过轻率,事实上就在无为中学,也有一些考生和其他名校签订了预录取协议。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或者是因为本身分数就够高,或者是签约的高校通过扩招等方式降低了录取线,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预录取早就不是个例,也不是今年才出现,它已经俨然成为高校争夺优质生源的一个潜规则。

 

  “其实预录取也只是在名牌高校里出现,因为只有他们才对高分考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彼此之间竞争得很厉害。”安徽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普通的一本院校不会承诺录取,因为每年的招生形势都在发生变化,分数线难以把握,加上招生量大,万一承诺后不能兑现,家长追究起来,学校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而名校不同,他们每年生源基本固定,风险相对较小。

 

  事实上,近年来名校争夺生源已经进入白热化的地步。据了解,今年我省的高招分数线是6月24日公布的,而一些名校招生组6月23日即抵达安徽,随后的一周时间里,他们分散活跃在安徽的一些名牌高中学校里,向高分考生宣传自己的招生政策。而一般情况下,尖子生们都有几个学校“拉拢”,为了确保报考本校,高校就会通过预录取的方式来与考生达成初步协议。以无为中学为例,一些高分考生也收到了复旦大学等高校的预录取承诺。记者随后采访了省城部分名牌高中,发现情况基本类似,而且因为已经习惯,高中学校对此也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

 

  有高校因此追加计划

 

  虽然预录取这种模式不是今年才有,但是却一直没有出现问题,个中原因在于很多高校都最终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即使刚开始投档时被预录取考生的分数不够,高校也会通过临时追加计划的方式,将签订协议的考生录取。

  “我们一般不轻易承诺考生,但是承诺了我们就一定会将他们带走,这是对考生利益的保护。”一所名校的招生老师坦言,每年他们也会通过类似于预录取的方式网罗尖子生,但是会很谨慎。“当然也会出现估算失误的时候,譬如报考的人太多了,如果按照原招生计划,就会导致投档线高出我们承诺的分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追加计划,降低投档线以录取这些考生。”对于去年不少名校在安徽大幅追加计划,该老师表示,其中有一部分高校就是出于上述原因追加计划。这位招生老师承认预录取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由于教育部门没有明确反对,高校依然使用这种方法争夺优秀生源。

 

  虽然有风险,但是预录取的“成效”却是显著的。正常情况下,考生在得到专业保证后不会轻易变更自己的志愿。加上今年一些学校在发预录取通知书时非常谨慎,所以名校今年在安徽的录取最低分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调查 预录取已成“潜规则”

 

  不能说这6名考生太过轻率,事实上就在无为中学,也有一些考生和其他名校签订了预录取协议。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或者是因为本身分数就够高,或者是签约的高校通过扩招等方式降低了录取线,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预录取早就不是个例,也不是今年才出现,它已经俨然成为高校争夺优质生源的一个潜规则。

 

  “其实预录取也只是在名牌高校里出现,因为只有他们才对高分考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彼此之间竞争得很厉害。”安徽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普通的一本院校不会承诺录取,因为每年的招生形势都在发生变化,分数线难以把握,加上招生量大,万一承诺后不能兑现,家长追究起来,学校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而名校不同,他们每年生源基本固定,风险相对较小。

 

  事实上,近年来名校争夺生源已经进入白热化的地步。据了解,今年我省的高招分数线是6月24日公布的,而一些名校招生组6月23日即抵达安徽,随后的一周时间里,他们分散活跃在安徽的一些名牌高中学校里,向高分考生宣传自己的招生政策。而一般情况下,尖子生们都有几个学校“拉拢”,为了确保报考本校,高校就会通过预录取的方式来与考生达成初步协议。以无为中学为例,一些高分考生也收到了复旦大学等高校的预录取承诺。记者随后采访了省城部分名牌高中,发现情况基本类似,而且因为已经习惯,高中学校对此也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

 

  有高校因此追加计划

 

  虽然预录取这种模式不是今年才有,但是却一直没有出现问题,个中原因在于很多高校都最终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即使刚开始投档时被预录取考生的分数不够,高校也会通过临时追加计划的方式,将签订协议的考生录取。

 

  “我们一般不轻易承诺考生,但是承诺了我们就一定会将他们带走,这是对考生利益的保护。”一所名校的招生老师坦言,每年他们也会通过类似于预录取的方式网罗尖子生,但是会很谨慎。“当然也会出现估算失误的时候,譬如报考的人太多了,如果按照原招生计划,就会导致投档线高出我们承诺的分数,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追加计划,降低投档线以录取这些考生。”对于去年不少名校在安徽大幅追加计划,该老师表示,其中有一部分高校就是出于上述原因追加计划。这位招生老师承认预录取协议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由于教育部门没有明确反对,高校依然使用这种方法争夺优秀生源。

 

  虽然有风险,但是预录取的“成效”却是显著的。正常情况下,考生在得到专业保证后不会轻易变更自己的志愿。加上今年一些学校在发预录取通知书时非常谨慎,所以名校今年在安徽的录取最低分排名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信息来源:2011-07-21《新安晚报》
http://edu.anhuinews.com/system/2011/07/21/004266351.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