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爱心车” 等您报名
法晚联合祥龙公司 推出免费送考服务 已是第四年举办 考生可拨打电话预订
晨雾 / 转帖
本报讯(记者崔毅飞
王祎)2012年,本报再度推出“高考爱心车”活动,欢迎需要送考服务的考生踊跃报名。这是本报连续第四年推出这一公益活动。
6月7日和6月8日,本市将迎来新一年的高考,为了让出行有困难、打车不便的考生顺利赶赴考场,即日起,法制晚报与北京祥龙出租客运有限公司再度牵手。凡有需求报名“高考爱心车”的考生,即日起可拨打本报热线报名。
高考前,本报记者会根据报名考生的住址,为考生就近安排一位司机师傅。高考两天,我们的爱心司机,将为考生提供“两天早上的送考服务”,将考生安全、准时从家门口送到考场。
在我们的爱心司机当中,有多人是第四年参与这项公益活动,他们中很多人都拥有丰富的高考送考经验。
---------------------------------------------------------------
考生报名需要提供的信息
考生的家庭住址、考场学校及地址、手机号码、家庭电话。
(以上信息务必准确无误)
报名热线:5863
5863
-----------------------------------------------------------------
法晚“高考爱心车”简介
2009年的5月29日,新月联合出租汽车公司的“的哥”刘春波致电本报,表达了想组织高考爱心车队的心愿。
在本报的号召下,以新月联合出租汽车公司新三分公司、祥龙出租客运公司五分公司的“的哥”为主的一支高考爱心车队迅速组成。
在之后的三年里,爱心车为本市百余名考生提供了送考服务。在之前的活动中,本报记者曾跟踪采访,爱心车司机有的早早来到考生家外等候,有的为考生准备了饮用水和药品,他们不计报酬、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所有考生和家长。
在拿到高校录取通知书之后,很多考生给司机叔叔阿姨打电话报喜。
欲详细了解本报爱心车,请关注法制晚报今起开始刊发的“高考爱心车”专版介绍(今日为9版、10版、11版)。
信息来源:2012-05-26《法制晚报》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2-05/26/content_369834.htm
2009年高考前夕 本报热线接来电
出租司机愿送考活动年年不中断
的哥电话 成就爱心车传统

2009年6月6日,参加高考爱心车队的司机师傅们在本报园区内集合
摄/时会理
从2009年至今,由法制晚报组织的高考爱心车、爱心送考活动已经历时三年。在这项公益事业当中,本报得到了祥龙、新月两家出租汽车公司的出租司机师傅以及社会车辆的大力支持,三年间他们为近200个考生家庭提供了送考帮助。
时光荏苒,随着活动影响力的扩大,“高考爱心车”已经成为本报的公益品牌。今年,本报将继续坚持爱心送考活动。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公益事业,我们回首过去三年的送考历程。
这看似简单的“送考之路”其实并不平坦,忽视任何细节,都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发起
一位的哥电话 引出一片爱心
时针拨回到2009年高考前10天。本报接到一位出租司机师傅的电话,在电话中他表达了为高考学生义务送考的愿望,但苦于无人组织类似的活动,希望本报能够为他们这些拥有公益心的出租司机与考生之间搭建一座平台。他们将为高考学生提供免费交通服务。
这位打来电话的出租车司机师傅名叫刘春波,是北京新月联合汽车有限公司三分公司的一名司机。如果没有他的来电,也就没有本报这项活动的诞生。
记者经过了解,当年本市将有数以万计的高考生走入考场,直面生命中又一次重大挑战。为了能让他们在这两天安全、及时地赶到考场,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本报也希望配合出租司机师傅们,为莘莘学子献出一份爱心。
刘师傅的想法,唤起了报社同仁的公益心,此项公益行动得到了报社领导和同事的认同。本报的值班编辑岳照宇亲赴新月公司与其领导接洽,确定此项活动可行,当时就有新月公司的50位出租司机报名。
新月公司的领导也积极支持司机们的善举,他们对司机师傅们加强宣传,尽全力保证高考生及时、安全用车。
在第一年的活动当中,除了新月公司,祥龙公司也热情地加入到爱心送考活动当中,为送考提供了充裕的车源。
牵线
一群采编人员 完成一个梦想
第一年的爱心车活动,由本报当时热线东南版组的编辑记者主要负责。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接触这项工作,毫无经验可言。
在送考活动前夕,本报热线电话同时成为了考生家庭的报名电话。这里面也有接线员的一份功劳,他们对打进电话考生的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进行了详细记录。同时,接线员还要对考生提出的各种送考问题进行解答,这些都加大了他们的日常工作量。
根据每天接收到的信息,由记者进行整理和统计,随时掌握报名数量。每天的报名情况,记者都会以稿件的形式汇报给编辑,由编辑协调到当天的报纸版面当中。从而让报名的考生家庭能够及时了解到活动的进展和相关信息。
整个活动的前期,从接线记录、到记者整理、再到编辑上版……就像流水线一样按部就班、井井有条地进行着。直到高考前的三天,记者对报名考生的数量进行最终的核实。
记者将所有报名考生的信息,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进行回访,反复确认考生的“姓名、用车需求、家庭住址、考场地址、手机号码、家庭电话。”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容不得半点差错,一旦有误造成的后果则不堪设想。
随后,记者为考生安排距离较近的司机师傅。再通过电话为他们一一牵线,确保他们联系上,提前做好沟通工作。
在高考前两天,本报在报社内的广场上组织了发车仪式,志愿送考的司机师傅全部到场,活动也进入到最紧张的阶段。
行动
一个美好开始 成就一个传统
在发车仪式之后,活动的重心转移到了送考的司机师傅身上。
考生家的住址、考点的具体位置,在准确掌握两个重要信息之后,司机师傅会根据沿途的路况,选择出一条最佳送考路线。这条路线要保证尽量避开堵点,让考生安全、准时、顺利地到达考场。而这些细节,都需要司机师傅和考生提前沟通,并且一一亲自踩点落实。
记者了解到,所有的司机师傅都提前到考生家以及考点进行了模拟驾驶,就像高考之前考生的模拟考试一样。从而做到让自己心里有数,也让考生家庭放心。
不要小看了踩点,有一位司机师傅发现,有的考生把考场搞错了,要不是司机师傅提醒,必将铸成大错。
到了高考当天,所有的司机师傅都按约定的时间提前一个小时到达考生家楼下。趁着考生下楼前的时间,很多司机又把爱车里里外外擦拭一遍,好让考生有一个良好的心情。
按照车队长提出的要求,考生上车后,司机都会提醒他们:“有没有带准考证?”千万别小看这句话,还真救了两位考生。有的学生考前过于紧张,很容易忽略到一些致命的细节。
在送考途中,司机师傅们除了安全驾驶,还会和考生适度聊天,尽量帮他们放松心情。直到看着考生走进考场的那一刻,司机师傅们的心才算踏实下来。
在每一位司机师傅的努力之下,第一年的送考服务圆满成功!这一次完美的结束,同时也成就了一个美好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两年间,本报继续坚持了爱心送考活动,并且都获得了圆满成功。高考爱心车成了本报的一个“传统项目。
发展
一直不曾放弃 打造一个品牌
每到高考前,组织高考爱心车的并非法制晚报一家,但每年法晚所组织的送考活动,却是规模最大的,得到的社会反响也是最好的。
在爱心送考行动期间,本报的爱心车同时得到了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关注。经过三年的坚持,爱心送考活动已经成为本报的公益品牌。
而在报社同事的眼里,付出最多的当属我们可爱的出租司机师傅们。他们付出时间、精力、汽油费,是最最实在的硬件支援。
在这三年的送考服务当中,有不少考生、考生家庭和司机师傅成为了朋友。除了金榜题名不忘司机师傅外,逢年过节也不忘给司机师傅们送去短信祝福。
今年的高考即将来临,本报将续写爱心车的历史,把这份公益心继续传承下去。
信息来源:2012-05-26《法制晚报》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2-05/26/content_369835.htm
儿子考前突发烧报名法晚爱心车 收捷报锦旗送司机
认可法晚称“踏实”——
考生妈妈 至今珍藏当天报

“以前觉得报纸就是张纸,可现在觉得法晚这张报纸背后,给人的是放心、踏实,就像你们的口号‘离你最近’。”曹凤华说,去年与爱心车相关的报道,她一直珍藏至今。儿子考上大学后,她会时不时地在报摊上买份法晚,细细翻阅,当回法晚的读者。
复读的儿子高考前发烧,这可急坏了曹凤华。幸运的是,她通过《法制晚报》找到了一位稳当可靠的司机,将儿子安然送往考场。
儿子的喜讯传来,她第一个告知司机并送去锦旗。时隔近一年,那些天所经历的焦灼、安心和感动,她仍铭记在心。
或许这段经历只是她和儿子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但那份雪中送炭的友好和无私,足以让她感动万分。
2011年6月1日
发愁
儿子考前发烧 急坏单亲妈妈
丰台区海户西里,47岁的曹凤华看着在隔壁房间温习功课的儿子,心情烦躁地捋了捋自己的头发。再隔几天就要高考,但她还没有找到将儿子送往通州考点的车。
儿子小崔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高考了。上次高考失利,小崔发愤图强,复读时非常努力,前不久通过了空中飞行体检,曹凤华和小崔都有了底气,“如果不出意外,这次肯定能考好”。
偏偏在这节骨眼上,小崔突然得了感冒,一直发烧,只好一边打点滴一边复习备考。曹凤华想来想去,还是打算找辆妥当点儿的车送儿子去考场,“至少孩子能在车上睡一觉”。
可是单亲家庭没有其他人可以依靠。平日里性格开朗的曹凤华急得整夜睡不着觉,嘴上起了好几个泡。
2011年6月4日
惊喜
邻居读报支招 申请到爱心车
这天上午,曹凤华的老邻居胡阿姨来串门。看到曹凤华不安地在家直转圈,胡阿姨一打听,乐了,“急啥,不是有现成的车吗?”
胡阿姨是《法制晚报》的老读者。她翻出法晚前几天刊登的爱心车报道,催促曹凤华赶紧报名。
曹凤华试着拨打58635863,还真报上了名,可她心里还是没底儿,“报了也不一定能申请下来吧”。没想到当天晚上法晚的工作人员就打来电话。
时隔近一年,曹凤华还准确地记得司机师傅的名字——刘万余。
但曹凤华也得知,刘师傅住在房山云居寺附近,要从家里赶到丰台再送小崔到通州,这不等于绕了一半儿北京城嘛!曹凤华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也有些担心刘师傅是否能准时到达。
2011年6月6日
送考
提前一天踩点 这车开得真稳
小崔的考点就在他复读的通州潞河中学,但离家还是太远。曹凤华决定6月6日下午就把小崔送到学校去,高考两天住校。
下午3点多,刘师傅从家里准时赶到了曹凤华所住的小区。在前一天,从没去过潞河中学的刘师傅就踩好了点儿,沿着去考点的路走了一遍。虽然不是紧张的高考当天,但车上坐着个生病的考生,刘师傅比以往拉客人时还要重视,这位话不多但是有经验的老司机将车开得稳稳当当,一点儿都没有急刹车和颠簸。
路边的景色从车窗外匀速闪过,儿子在车里安静地看着复习资料,曹凤华彻底放下心来。“我一坐车就晕,但那天一直都没有晕车”,坐这么稳当的车,在曹凤华的记忆里只有两次,第一次是结婚,第二次便是送儿子参加高考。
折腾50多公里 师傅一分钱没收
也算巧了,前往考点的路上,刘师傅的车居然一路绿灯,行驶到通州路口时,眼前的红灯也在刹车前一瞬间变成了绿灯,“挺顺,是个好兆头,看来孩子肯定能考好”。
曹凤华一下子乐了,刘师傅无意中的这句话让她连日来紧张焦灼的心多少得到了些安慰。
从家到学校差不多20多公里,再加上刘师傅从房山赶过来,少说也有50多公里的路程。“我问他参加这活动有没有奖金,他说没有”,感动不已的曹凤华非要给刘师傅塞点儿钱,可刘师傅说啥也不要。
安然到达考点后,刘师傅没有急着离开,目送曹凤华母子走进了学校大门,他才掉转车头去接别的乘客。
曹凤华过意不去,随后给刘师傅发了条短信感谢,而刘师傅的回复曹凤华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谢谢你尊重我们的劳动,祝孩子取得好成绩。”
2011年8月27日
报喜
拿到录取通知 短信最先谢司机
高考很是顺利,只是小崔的喜讯来得稍晚一些,可8月底拿到中国民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母子俩还是乐坏了。
曹凤华把报喜的短信第一个发给了刘师傅,“儿子考上了,是托您的福”。正在忙碌的刘师傅看到短信也喜出望外,“谢谢你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我真高兴,祝贺孩子考上理想学府”。
其实自高考结束后,曹凤华就一直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向刘师傅和车队表示感谢,这次录取通知书拿到手里了,“更得谢谢人家了”。
曹凤华决定给车队送一面锦旗。锦旗上写什么好呢?想了一夜,又请教了单位里有学识的老教授,曹凤华决定写上“无私送考生情系学子心”。
把锦旗送到车队那天,曹凤华终于又见到了当初送自己和儿子的刘师傅,刘师傅高兴得合不拢嘴,“谢谢您对我们劳动的认可,我这劳动挺值,看来以后还得继续做好事”。
2012年5月22日
延续
儿子语文考试 用上法晚的素材
记者近日造访时,再次聊起去年的这些事,曹凤华还清楚地记得每个细节。她热情地拿出儿子以及录取通知书的照片给记者看,“这还不多亏了你们法晚的爱心车嘛”。
采访时,曹凤华非要拉上老邻居胡阿姨。胡阿姨经常把法晚关于高考信息的报道拿给她看,结果儿子去年语文考试时,作文里就用上了法晚提供的素材。
也正是因为胡阿姨催促她报名爱心车,儿子才能顺顺当当地去高考,曹凤华一家才能认识刘师傅这位好心人。
“当初劝她报名爱心车,冲的就是法晚这个牌子”,老读者胡阿姨心直口快,“打个车也就百十来块钱,谁拿不出来啊”,“这要是个随便贴在墙上的广告,倒找钱我都不让她去,找你们法晚挑出来的司机,图的就是个可靠”。
如今,小崔已经快要升入大二,学业顺利。曹凤华和刘师傅也时不时地联系。刘师傅邀请她没事时去房山逛逛,尝尝家里人的手艺。她也告诉刘师傅,如果孩子需要补习英语,自己随时可以帮忙。
从去年开始,曹凤华也时不时地买份《法制晚报》看,登载着爱心车报名信息的报纸,她也一直珍藏至今,“以前觉得报纸就是张纸,可现在觉得法晚这张报纸背后,给人的是放心、踏实”。
本版文并摄/记者 王祎
信息来源:2012-05-26《法制晚报》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2-05/26/content_369837.htm
考前脚伤愁咋去报名遇到好的哥 车接车送还陪考
两天就成家里人 至今回忆仍感动
扭脚考生 伤拐三年不舍扔

魏烁当年拄的那副拐,也被他特意保存了下来,作为与吕师傅情谊的见证
摄/记者 郭谦
2009年,法晚爱心车护送的首批79名考生中,扭到右脚架着拐的魏烁最让人挂心。但因为有了出租车司机吕师傅,他又成了考生中最受呵护的一个。
提前一小时赶到家里,连续两天接送去考场,考试期间一直等在考场外,“就跟他自己孩子高考一样。”
三年过去,魏烁学业有成。他精心珍藏当年印有自己和吕师傅合影的报纸,怀念着那个夏天,这位亲叔叔一样的人带给自己的低调的温暖。
意外之困 考前打球扭伤脚 这还咋出门
2009年高考的前一个月,所有的高三学生都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可偏偏魏烁和朋友打篮球时不小心扭到了右脚。
这可急坏了魏烁的父母。“孩子遭罪不说,高考当天怎么去考场啊。”魏烁的母亲张女士很发愁,当天亲戚朋友都上班,找谁都不合适。
正在这时,张女士经常买的《法制晚报》上刊登了爱心高考车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女士拨打了报名电话,并将魏烁的特殊情况告诉给了工作人员。
没想到,第二天就接到了《法制晚报》的回电,说给魏烁找了位细心的吕师傅。“那么多考生,当时没想到真能给联系上师傅。”已经过了三年时光,张女士仍然记得接到电话时的惊喜。
小魏独白
说实话,我真没想到高考前会出了这么一个岔子。考点在西四,我一大小伙子,打算着要是脚稍好些就骑车去,脚不好就坐公车。可我妈担心我,想给我打车。
我家住在长椿街路口,从早到晚都不好打车,可把我妈急坏了。后来她说报名了法晚爱心车,还排上了。
其实我一开始真没把这当回事儿,当时也还不知道这件事给我带来这么大的触动。
意外之喜 车接车送又陪考 的哥忒贴心
得到吕师傅的电话后,张女士将自家的情况告诉了他。怕出意外,细心的吕师傅还在高考前一天赶到张女士家,带着她先去探了探考点,又将她送回家里。这次探路也让张女士更加放心,“没别的,就他了。”
紧张的高考日终于到了。早晨7点40分,吕师傅右手托着拐杖,左手扶着一瘸一拐的魏烁,一步一停地挪到出租车旁,将他搀坐在副驾驶座位上。
知道魏烁有晕车的毛病,吕师傅一路上起步、停车都尽量和缓。临近考点时,附近的道路已被管控。吕师傅亲自下车向交警讲明情况后,出租车一直开到了考场门口。
由于不能停车,吕师傅帮着张女士将魏烁搀扶下车后就离开了。事先没有跟师傅商量过的张女士以为师傅去拉活儿了,没想到过会儿师傅打来电话,说自己在附近找了个地儿等着孩子考试结束。
张女士的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感动,“很多家长都是送一趟就完了,他比家长还上心。”
小魏独白
第一次跟吕叔叔见面我就特别信任他,他是个挺实诚的人。能感觉他真的挺关心我,好多事都是他主动去做,比如帮我拿拐,这一路上我的心情很放松。
后来才知道,吕叔叔怕堵车,竟然提前一小时就到了我家附近,一直等到我们约定的时间才打电话给我妈。
考完第一场出来,想着中午就在附近吃个饭,找个地儿坐坐就行了。谁知吕叔叔竟在外面等了我一上午,中午还要送我回去,我这心猛地就暖了。
怕耽误事儿,他连午觉都不睡,还怕跟我爸妈聊天影响我休息,就把音量关掉看电视。我倒是呼呼睡了一觉。
下午吕叔叔又送我去考场,下车时,他突然对我说了句“考试顺利”,还说上午忘记说了,下午一定补上,我一下子就乐了。
意外插曲
下雨天妈妈没去 放心托的哥
高考第二天,张女士记得很清楚,一整天都在下雨,吕师傅就提出由他陪魏烁去考试就行了。
“想都没想我就答应了。”经过一天的相处,张女士觉得:“以师傅的为人和细致,孩子出不了啥事儿”。
魏烁的同学恰巧住在附近,张女士看到下雨天他正出发赶公车,试着问了问师傅,能不能把那同学也捎上。“一个也是拉,两个也是拉,上来吧。”吕师傅爽快地答应了。
过意不去的张女士劝吕师傅,考试时间挺长的,不用跟那儿等着,“先去拉活儿吧,能赶回来就行。”可吕师傅坚决不同意,“万一耽误了怎么办,这两天我就全贴上了。”张女士打算拿钱补偿吕师傅,但同样遭到了拒绝,“不是钱的事儿。”
最后一天考试结束,回到家已经是饭点儿,尽管张女士夫妇极力挽留他吃晚餐,但吕师傅把魏烁搀进家里后,转身摆摆手,“行了,我的重任已经完成了。”随后钻进了出租车里笑着离开了。
小魏独白
我妈说她不去考场的时候,我一点儿没不乐意,有啥事儿去找吕叔叔,他肯定跟对自己孩子一样上心。
考得怎么样咱另说,但是考试的时候特别的踏实。这还跟家长陪着考不一样,没有压力。一个原本陌生的人这样对你,心里就只有感动。
第一天出了考场,是我妈主动找我,但第二天出了考场,我第一眼就去找吕叔叔,看见他就在门口不远处等着我,脸上笑眯眯的。中午回家一起吃了顿饺子,吕叔叔和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怕我有压力,吕叔叔不跟我聊考试,我这脚是打篮球的时候伤的,他就跟我聊篮球。后来我才知道,白天他在考点儿等我,晚上5点到12点还得去拉活儿,勉强拉够这一天的份子钱。
走的时候,他不让我们多说谢谢之类的话,但是回头跟我特别说了句,“以后有事儿再找我。”
三年感慨 伤拐至今不舍扔 合影仍留存
高考一结束,张女士就做了一面锦旗送到车队。魏烁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时,她也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给了吕师傅。
事情已经过3年,魏烁当年拄的那副拐,也被特意保存了下来。考上一所专科学校的魏烁如今已经开始实习,今年就将毕业,但当年的很多细节张女士都还记忆清晰,“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么感人的回忆。”
当年高考爱心车出发时,本报刊登了一张吕师傅和魏烁的合影。这张2009年6月7日的报纸,张女士和魏烁还精心保存着,过了这么多年,既没有折角,也没有发黄的迹象。
记者和张女士聊天时,魏烁一直看着桌子上报纸中戴着眼镜的吕师傅的照片,“第一天见到吕叔叔,他就是这幅笑眯眯的模样,现在看他,就跟我的亲叔叔一样。”本版文/记者王祎
信息来源:2012-05-26《法制晚报》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2-05/26/content_369838.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