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场高考招生咨询3月12日(周末)启动

(2011-03-08 13:35:51)
标签:

教育

韩威

北京

填报志愿

就业指导中心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首场高考招生咨询本周末启动

23所高校招生就业负责人现场答疑  如何从就业角度选择专业

 

晨雾 / 转贴

 

    本报讯(记者贾卉一)3月12日至4月9日,今年北京首场大型高考现场咨询活动将拉开帷幕,目前很多高三考生家长及部分高二家长已经纷纷报名。此次名为“高考选专业”的大型系列讲座将在中国矿业大学科技礼堂举办。届时,将有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23所知名校招生及就业部门负责人现场答疑。

 

    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丹表示,在高考前,多数家长都会从就业出发来为孩子填报志愿。但具体到如何选择志愿,家长们仍存在着许多误区。比如基于自身经验做出判断、根据录取分数判断、或者“望文生义”等。王丹强调,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详细了解该校的招生和就业情况,有条件的家长最好与学校老师面谈。

 

    此次“高考选专业”讲座由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和北京教育人才培训中心主办。与其他同类型的活动不同,本次讲座的最大特点是,主讲嘉宾都是从就业的角度,来讲解如何选择专业,从而帮助考生在“考得上”的同时,还能“选对专业”、“入对行”。

 

    ■温馨提示

    邀请中学德育老师参加课程交流

 

    本次活动自发布信息之后,受到广大考生家长的积极关注。同时因3月13日的讲座涉及“如何从职业的角度选择高考专业、大学志愿选择——生涯规划第一步”等内容,许多中学德育主管老师也对此很感兴趣。为促进“中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并为之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高教学会《职业教育的高中-大学衔接》课题组拟邀请对此课题有心得、有兴趣的中学德育主管老师参加3月13日的讲座,讲座结束共同对“中学生职业兴趣引导”等课题进行交流。所有接受邀请的老师将获赠由课题组提供的《了解职业选好专业》专业用书一本。联系人:课题组郝老师 57256338。

 

    为保证更多家长获得与讲座现场嘉宾互动提问的机会,每场讲座均特别设置嘉宾主讲+现场答疑环节

    活动组委会提前征集家长问题

    问题征集热线:400-706-8806 本次活动每场讲座座位有限,请提前预定座位。

    海淀区预定电话:51905709 57256338 地址:海淀知春路113号银网中心A1801

    朝阳区预定电话:85626416 地址:朝阳区朝外大街38号保罗大厦301室

    网上报名:

    “北京教育人才培训中心”网站(http://www.bjrcpx.com/Index.html)

    高教学会《高-大衔接课题》网站(http://www.gdxj.org)

 

    >>专家分析

 

    专业选择不能盲目妥协

    ◎晨雾  新浪高三家长博客圈明星博主

 

    自2006年以来,晨雾就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研究高考志愿填报,他说,由于高考强度过大,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没有精力思考如何选择专业并进行职业规划,家长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孩子的分数能上什么样的学校。然而,如果只注重选择学校,势必会造成在专业选择上的妥协,这种妥协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就业。

 

    作为一名家长,晨雾非常理解家长的想法,“家长都希望孩子先集中精力把高考考好了,感觉只要孩子能进一所好大学,将来的就业就不是问题。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对于3月12日推出的高考现场咨询系列讲座,晨雾建议,有条件的家长都应当去听,因为这是关乎孩子一辈子发展的重要选择。“届时我也会详细讲解如何通过换算考生的成绩排名来填报志愿,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话题,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为将来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本报记者张晓鸽

 

    用发展的眼光选专业

    ◎周丽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的高中-大学衔接》课题组组长

 

    周丽虹表示,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在大学应该学习“一技之长”,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本科教育应该定位为基础的专业教育,而不仅是学习一技之长。由于我们过于强调大学专业的实用性,出现了“重工轻理,重社轻文”的现象。忽略理科和文科等基础学科,而青睐工科和社会学科等应用型学科,“这就是为什么前几年大多数忽冷忽热的专业都集中在工科和社会学科的原因”。

 

    周丽虹建议家长们从职业发展的角度选专业,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专业,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大学毕业这一静态的时间点。而对于即将高考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选专业的问题,可以缓解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和矛盾。让高考选专业的过程更加轻松和从容。

 

    ■高校解读

 

    ◎韩威  清华大学职业生涯发展教研室主任

    填志愿前先明确就业方向

 

    韩威表示,填报志愿前必须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所报考专业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来考虑,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因为不管是就业,还是未来的发展,都与高考志愿息息相关。

 

    许多学生上了大学之后会产生换专业的念头,韩威说,这种情况多是由于志愿填报不当造成的。“清华从大一开始就会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我们把学生前来咨询的问题分类后发现,关于专业转换的问题较多。学生之所以想换专业,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专业与自己的预期差别太大;有的是逆反心理,认为专业志愿是家长强迫自己填报的;也有的是因为社会评价的问题,认为其他的专业社会认可度更高等。因转换专业势必要牵扯到一个时间成本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慎重分析,给予合适的指导。”

 

    韩威认为,在选择专业前明确就业方向,不仅是高三学生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其实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当引导他们去了解不同的职业,为孩子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只有让孩子亲自接触,他们才能明确地感受到是否喜欢。家长、社会机构、学校,都应当为孩子提供更多的信息,帮助其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本报记者张晓鸽

 

    ◎王化深 北京交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填报志愿不是赌博

 

    “从就业角度来解析填报志愿,是一个倒推(反向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填报高考志愿前,家长必须了解孩子未来就业的大方向”,王化深称,在与家长的接触中,他发现,许多家长对于专业选择存在误区。“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能进入自己或自己的亲朋好友所在的专业领域,因为认为有人脉优势,可以在孩子就业时提供帮助。可是,四年之后情况究竟如何,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把孩子未来的职业压在一两个人身上,是一场赌博”,王化深说。什么样的专业选择才是科学的?他认为,专业的选择首先要与国家长远的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相关联。除此之外,家长还要在填报志愿前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并且在选择专业的时候,结合具体的学校考虑。

 

    王化深将在3月12日开始的“高考选专业”系列讲座中介绍北京交通大学的特色专业、就业方向和招生计划。 

本报记者张晓鸽

 

    ◎吕媛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助理

    选好专业帮助学生“走得远”

 

    一般的招生咨询活动可能更多地侧重各专业招生人数、分数线等问题,而本次讲座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考生和家长将选专业从一种单纯的“策略性”活动,转变成一种“战略性”活动,也就是把专业选择这一短暂行为,同考生将来的大学学习满意度、职业选择适配性、未来发展竞争力乃至生涯幸福程度联系起来,长远规划、通盘考虑。“我们的愿望是要使得学生不仅能够高考之后‘进得来’,还能够尽全力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学得好’、未来发展‘走得远’。”吕媛说。

 

    讲座上,吕媛将结合北京大学近3到5年各学科、各学院、各专业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就业单位、出国情况等,以及北京生源这部分学生的去向情况等进行介绍,同时还将介绍学生入校以后可以获得的学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项目。

 

    ◎权利 北京联合大学招生就业副处长

    填志愿前需了解就业情况

 

    在4月2日的“高考选专业”讲座中,权利将为家长们介绍北京联合大学的招生专业、规模和计划,以及往年的录取情况,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权利表示,在以往的招生咨询会中,各高校可能重点介绍的是招生情况等。在此次讲座中,她会重点把学校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包括就业比较突出的一些专业,学生创业的一些情况为家长做详细介绍。

 

    权利说,按照往年的经验,一般家长都比较关心某个专业好不好就业、未来就业前景等问题,所以往往会青睐财经、金融、法学类的专业,导致这些专业的分数也比较高。但由于家长掌握信息不全面,不太了解学校的就业情况等原因,学校就业率比较高、就业面宽的专业,并不一定会被家长接纳,报考时也不一定会考虑。权利说,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例,该专业每年的就业率都能达到99%或者100%,不少毕业生入职通用、现代等企业,但考生和家长在报考的时候并不会作为首选。她建议,填报志愿前,一定要详细了解该专业的招生和就业情况。

 

(点击图片可放大)

首场高考招生咨询3月12日(周末)启动
    说明:

    1.由于4月2日清明节调休等原因,原4月2日讲座内容推延到4月3日下午,全天有7所高校联合咨询答疑,已购4月2日或4月 3日门票的家长,可以于4月3日全天听课咨询。

    2.如因特殊情况,高校对其主讲老师的安排进行调整,主办单位将第一时间予以通知。请关注本报最新日程。

 

信息来源:2011-03-08《京华时报》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1-03/08/content_63808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