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掐尖”: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出击
晨雾 / 文
2010年北大首次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而受到舆论普遍的“掐尖”争夺生源的指责时,北大还是在反驳和辩解(《北大首次回应推优“掐尖说”》
),但是北大最有代表性的回应文章当数北大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2009年12月8日在《科学时报》上的《校长实名推荐,非智力品质开始呈现》。文章回顾了校长推荐制试行引发的始料未及的种种热议,称校长们的推荐理由,“真的让人眼睛一亮”。
卢晓东指出按高考成绩单一标准录取的学生,从北大的培养目标来看并非是最合适的生源。“高考显然考不出学生的好奇心,也考不出学生的抱负和坚忍。”
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学生高考成绩很高,但父母每周都要到学校,为孩子打扫卫生和洗衣服”;另一个是“学生高考成绩很高,但人生的最高抱负就是成为外企一名收入很高的会计”。按照目前高考制度北大必须录取,学生将来“成为行业引领性人物的几率是否很高?”却受到质疑。
卢晓东认为,在已经公开的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评语中,北大看到了学生们“其他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对于成为行业引领性人物,无疑比单独的智力更加重要。
在文中他列举了提出股票价格波动模型的华南师大附中学生梁昊等4名同学,来分析他们身上的创造力、抱负等非智力的优秀品质。这些学生的录取如果使得北大在高考中录取的状元数低于他校,对北大反而是更好的事。”文中称,如果说北大“掐尖儿”,那么此“尖儿”非彼“尖儿”。
总之,2010年北大在面对舆论的质疑,从不承认自己在“掐尖”,而是反复说明“校长实名推荐制”虽然未能录取“偏才”“怪才”,但是录取的的考生都具有“其他优秀品质”。
然而在2011年,北大充分地做好了媒体公关的准备,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出击。北大完全不再忌讳“掐尖”的指责,在公示校长实名推荐名单的同时,十分理直气壮地向公众表明: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具备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并给足了四条理由来释疑“不招偏才怪才”(详见:《北大回应质疑:偏才怪才不应成高招“指挥棒”》)。
北大的表态无非就是在说:我就是“掐尖”了,又怎么样?
北大的四条释疑理由看似很有道理,不容置疑。但是唯一经不起推敲的就是,校长实名推荐制毕竟还是自主招生的一种表现形式,最终还是要通过自主招生面试才能获得降分录取的优惠条件。而教育部在最初2006年的《自主招生定义及特点》 就对自主招生的招生对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一般要求是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等……
这里根本就没有提到学科成绩是否需要特别优秀。实际上指的就是某一方面的“偏才”“怪才”吗?如果大学要招收学科成绩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通过正常的高考录取程序就行了,何必还要搞“校长实名推荐”?
自主招生大战到今日已经不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粉饰了。北大讲出了许多自主招生高校想讲有不敢公开讲的话。这是高校争夺生源必要的手段,已经愈加赤裸裸了。
附:2011年1月23日北大释疑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四条理由:
(晨雾根据2011年1月24日《新京报》文章《北大首次释疑“不招怪才”》 归纳整理)
第一,中学教育不是大学教育的预科班,不是为了上大学而开设的培训班。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偏才”、“怪才”不是中学教育的目标。
第二,“偏才”、“怪才”的标准很难准确界定。到底哪些领域算是偏、算是怪?什么程度算是偏、算是怪?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三,大学的选拔标准带有“指挥棒”性质。如果大学把“偏才”、“怪才”作为选拔标准,那就一定会出现大批根据这个标准制造出来的“偏才”、“怪才”。实际上,这样的“偏才”、“怪才”不是我们希望的拔尖创新人才。这对基础教育的不利影响十分严重。
第四,进入21世纪,不能再用一个世纪以前的“偏才”、“怪才”标准去培养今天的学生。事实上,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潜力,“偏才”、“怪才”即使能够进入大学,也很难完成正常的学习,更谈不上毕业后实现创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