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洪峰”从高考涌向考研

标签:
麦可思中国研究生教育考研人数《人民日报》 |
分类: 高考政策与规定 |
考研人数增11万再创纪录,高考人数两年下降104万
报考“洪峰”从高考涌向考研
晨雾 / 转贴
注:2010年高考录取人数为计划值。
制图:宋 嵩
本报北京1月16日电
据了解,从2006年到2010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127.12万、128.2万、120万、124.6万、140万人。除2008年略有下降外,从2001年至今,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呈递增趋势。其中,2011年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有30.5万人,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加。而高考的报名人数从2009年起则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达946万余人,比2009年下降74万人,比2008年下降104万人。日前,国内知名的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高考生源变化趋势的调查》报告称,我国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8年。
专家预测,由于大学生普遍认为深造能够增加就业竞争力,“考研热”短期内不会降温,并已成为就业形势的风向标。据了解,高校应届毕业生依旧是考研的主力军。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比上年增加约20万人。
对此,有专家分析,考研人数增多,是因为部分应届毕业生在本科毕业后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根据这个定位,决定利用研究生阶段去学习和实践,从而在毕业后获得更为理想的就业选择。
而高考生源下降则另有其因。据了解,中国的生育在1991年达到峰值,此后,全国新生婴儿数目下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0年,所以,高考人数的下降趋势还将持续8年。适龄高中毕业生数量渐减,加上出国留学或就业分流等因素,高校生源更加短缺。麦可思机构研究专家指出,“考生生源持续减少,这将使中国大学的‘生态圈’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重新洗牌”,中国高等教育的拐点即将来临,持续10年的高等教育“高生长”或将终结。
对此观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曾表示,适龄人口总量的减少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直接原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年报,我国现阶段的适龄升学人口正在不断下降。2008年—201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分别是849万、834万、803万。这种趋势将对高考产生短期影响。
此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曾指出,高考人数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生源数量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复读生人数减少,以及出国留学人数和直接就业人数增多。其中,前两方面为主要原因,属自然减员。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17日
信息来源:2011-01-17《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1/17/nw.D110000renmrb_20110117_1-12.htm?div=-1
小心“大五”现象(文化博客)
博主:袁新文(本报记者)
虽然高考生源呈下降趋势,可是考研人数却持续增多。这一减一增,引人关注又耐人寻味。
不少人认为,考研人数增加与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大约20万人有关,就业形势严峻,使更多大学毕业生加入考研大军。其实,政策导向也起了一定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对大学毕业生来说颇有吸引力,在没找到合适职位的前提下,考一个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一种明智选择。
客观地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对于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层次,具有战略意义。以创新创业人才为核心的高层次人才结构,可以使中国成为一个创造大国;而低层次的人才结构,只能使中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居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成为别国的生产车间。
对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母校进行分析统计,你会发现,获奖10人次以上的院校都是研究生规模较大的大学,也是培养水平较高的高等学府。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高等院校,都很重视吸引世界一流学生到本国接受研究生教育。美国研究生院委员会(CGS)顾问委员会的报告就曾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是美国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支柱。
因此,从一个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角度来看,重视研究生教育是时代之需、大势所趋。
但是,“考研热”并没有令人感到振奋,反而加重了人们“沉甸甸”的心理。这是因为,前些年,一些高校为“争办”博士点、硕士点,使出浑身解数,使出吃奶的劲儿,研究生教育呈“大干快上”之势。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究竟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为了“跑马圈地”,引起不少质疑。
在我国,一位导师同时带几十位研究生的现象,现在依然普遍。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里,研究生师生比例有一定标准。比如,美国高校中每个导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人数一般为2至3人。香港中文大学规定,每个教授同时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不能超过6人。而我国研究生导师的人均指导人数超过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上限水平。
不论是招生还是培养,与本科教育多有相似之处,这也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我国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制度,与高考越来越像,一些统考科目划定统一分数线,过于强调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应当具备的学术基础和科研素质。虽然近年来重视了面试环节,但由于导师缺少招生自主权,一些分数不高但学有特长的偏才怪才仍然难以被录取。在培养过程中,导师难以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不少学校和导师采用本科式教学模式。于是,有人把硕士生称作“大学五年级”。这种研究生教育的“矮化”现象比比皆是。
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不够合理,管理体制和培养机制不能较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求,这些,都是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积弊。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如何满足大学内在发展的自我诉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避免“大五”现象,真正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这些,应当成为今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头戏。
《 人民日报 》( 2011年01月17日
信息来源:2011-01-17《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1-01/17/nw.D110000renmrb_20110117_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