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教授,您也受了“北大扩招门”造假的欺骗!
---- 北大今年扩招了吗?
晨雾 / 文
今早读了熊丙其教授的文章《北大为何可逆教育公平“大局”大幅在京扩招?》。文章批评北大在全国上下呼吁推进教育公平、国家教改《规划纲要》也将教育公平作为重点的改革背景下逆势而为。由于教育公平问题是十分敏感的问题,文章影响很大,一日之内点击近12万,评论过700条。
熊丙其教授分析说,今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为8万,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0%。也就是说,今年北京地区学生升北大的几率比去年提高了80%左右!北大完全可以在保持录取率不变的情况下,可顺势减少20%在当地的录取名额,把这“余下”的名额投放到此前招生数减少的中西部地区,就可逐渐缩小各地的不均衡问题,而且,当地居民也不会反对。这可谓高校、社会、当地和中西部地区多赢之举。
熊丙其教授分析说,北大扩大在北京地区的招生规模行为表明,推进教育公平,难以寄望学校的自觉与所谓的社会责任——号称“中国第一学府”的北大都是如此,况何其他大学——而必须通过建立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来根据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出大学发展决策,同时保障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得以实施。也就是说,推进教育公平,必须靠改革教育制度来实现。
晨雾同意熊丙其教授文章的分析。但是熊丙其教授似乎也同样被“北大扩招门”事件蒙在鼓里,也是受了北大高招录取宣传的欺骗,而媒体也是根据北大的对外宣传口径进行的报道。真实的情况是:北大今年并没有扩招,或者只进行了很少的扩招。失去了这个事实前提,熊教授文章所有关于教育公正的呼吁也就失去了基础。
今年的所谓“北大扩招门”分三步:
第一步在7月10日媒体报道,北大公布了远高于去年的提档线(文632,理655);这个分数线的公布证实了此前关于北大提档线回大幅提高的猜测,也让一大批边缘考生的北大梦破碎了。
第二步7月11日北京晨报报道,北大招办负责人表示,如果生源质量好,会考虑在京扩招。这个消息给边缘考生带来了一丝希望,他们企盼着扩招带来提档线的下降。
第三步,如熊教授所了解到的,据7月12日媒体报道,记者从北大招生办了解到,由于生源质量非常优秀,北京大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扩招幅度高达44%。然而,当许多处于提档线边缘的考生在高兴地等待着扩招的结果时,等到的却是:一批次在京招生计划只有226人的北大在扩招112人之后,提档线居然一分没降。
人们开始质疑:北大到底扩没扩招?
谜底直到7月13日才揭开:据当日《新京报》报道,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等对北大扩招100多人的报道表示了质疑:
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线联平表示,由于扩招比例不得超过20%,且由于外埠高校原始招生基数就较小,因此扩招的实际人数很少。
针对此前有报道称北京大学进行100余人的扩招,市高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类招生绝大多数来自学校的自主招生计划,学校真正称得上“扩招”的计划并没有100多人这么多。
7月13日晨雾写了一篇文章《北大扩招门》。
晨雾分析到:为什么只见到北大扩招了112人,扩招幅度达43.8%,却见不到录取分数线下降(哪怕是降1分)?难道能解释为,北大首次提档线文科632,理科655就已经包含了扩招的122人。如果真是那样,北大提档比例超过120%涉嫌违规,高招办是不允许投档的。结论十分明显:北大用自主招生计划“充当”扩招,为求一个在家长中的好名声。
晨雾认为北大现在的做法在招生政策上没有违规,因为完成招生计划是它的义务,但是否扩招也是它的权利。但是把本来没有扩招或者仅仅少量扩招的行为人为夸张地美化为大幅度扩招,涉嫌录取宣传“造假”,道义上在考生家长中失信。
北大扩招门,有点像唐骏学历门……
晨雾的分析是仅仅站在家长角度看,北大的美化宣传试图在家长中买好,却没有做到。与熊丙其教授所站的角度相比,晨雾的角度可能是片面的和狭隘的。熊丙其教授是站在整个国家教育公平的视角,同样指责北大的所谓“大幅度扩招”是逆市而为,阻碍了教育公平。
可见北大的做法十分愚蠢,虚构了一件没有做的事情,却在所有方面都没得到正面的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