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京:呼吁北京部分高校适度增加录取名额

(2010-07-09 18:04:13)
标签:

教育

考生

名额

高校

赵京

北京

分类: 佳文共赏

佳文共赏: 

赵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呼吁北京部分高校适度增加录取名额(2010-07-09 16:30:41)

 

晨雾 / 转贴

 

 北京提前批已经开始录取了,这也是考生和家长们最煎熬的一段儿日子,比这几天的酷暑还要让人难受。有位家长朋友在我博客留言时干脆把“考爸考妈”写成“烤爸烤妈”了,可见家长们的心情是何等焦灼。

 

最近的两篇估分博客,点击率突破十万,留言提问者数以千计,很多留言没有及时回复,还望家长和考生朋友们海涵!通过十几天来我和计桥同事们的推算,以及众多考生及家长朋友们的信息反馈情况来看,有不少大学在北京的录取分数线会比考生、家长心中预期的分数高。

 

这段儿日子,我也很纠结。如果发布客观的分析结果,很多家长和考生会很难受,还不如把分估低点儿,让大家心里先安慰一些,但这样的结果可能更难以让人接受。每次当我发布的一所大学预估录取分数线高于家长们的猜想时,我都感觉对不起各位考生和家长朋友们。我不希望自己的预测都能很准确,讨了一个“大仙儿”的虚名。反倒是希望自己的预估是错误的。这样很多考生也许就能够进入所报考的学校学习了。

 

从目前掌握的信息和数据来看,部分高校,比如复旦,交大,对外,中财在京的录取排名都会比去年高出许多。比如理科,对外经贸大学会超过北航,录取排名会在3000名以内。而去年是在4000名左右。

 

如果我的预测是正确的,那么许多考生将失去进入理想大学的机会。而许多家庭也将不知道下一步怎么办。我看到很多朋友在博客跟帖留言中已经黯然神伤……

 

我希望并呼吁部分高校今年在京招生时,适当增加录取名额,以平衡今年高考成绩分布紊乱造成的录取分数剧变!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高校把所有的下线考生都录取进来。只是希望,各大学尽量、尽量的多争取一些名额,多录取一些提档线边缘的学生。高校多录取一个考生,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让一个家庭快乐许多年。往大了说,这个决策将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我一直希望,每所大学的每年的录取排名不要有太大的变化。比如上一年该校的录取排名为4000名。如果遇到今年如果报的人多,能不能扩招一下,把录取排名尽量控制在3500左右。这样,下一年考生报考的时候,不会那么担心由于报考的人数增加,录取排名进一步提高。高校录取连续保持“大年”的结果,会让考生即使发挥正常,还是面临志愿落榜,这个结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去年我写了一篇批评南京理工大学的文章。今年我还应该专门写一篇赞扬南京理工的文章。感谢南京理工大学后期做的工作,许多考生因为你们的这项工作快乐的学习。我们考生家长没有忘记你们。

 

今年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部分高校降低在京录取分数线,哪怕是1分、2分。我相信这个举措会让许多考生和家长感谢你们!

 

请各位家长和考生们把这篇文章转载、分发一下,力争让这些高校的有关决策者看到,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呼吁部分高校增加在京录取名额!

 

最后仅代表个人向推动这项工作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向考试院及相关高校的决策者表示感谢!

 

信息来源:2010-07-09 新浪博客 赵京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175fe0100jpo1.html

 

晨雾点评:

 

    支持赵京老师的呼吁。虽然我们这种呼吁不一定能够起作用,但是它表示了我们的心情。了解晨雾的网友都知道,晨雾讲话比较直接。但是晨雾也存在和赵京老师所述的那种“纠结”。因为高考成绩分布的实情就摆在这里无法改变,直接讲出我们的真实预估分数常常高于家长们心中的期望,无形中造成了对家长们的“伤害”。对此,晨雾说一声对不起。

 

    一名考生直接影响到一个三人家庭,四位老人,再加上家长双方的亲戚,就是十几个、二十个人。北京市8万考生影响到一百多万人的和谐心情。晨雾呼吁部分高校决策人员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增加招生名额,能降一分是一分。晨雾同时也希望家长们理解高校人员的苦衷,他们也有难处,在考生分布的密集区,降一分往往涉及到招生计划很大的调整,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祝更多的考生能够录取心仪的学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