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2008-10-06 13:01:07)
标签:

人大附中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费曼

英国

高考

高招

教育

分类: 争议话题

给师生搭建更大舞台 ----
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素质教育

 

晨雾 / 转贴

 

看人大附中的素质教育 
图为刘彭芝校长与学生们在一起。王峰摄
 
  在中国教育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是一个颇受瞩目又有争议的学校

 

  之所以受瞩目,是因为她创造了若干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的奇迹,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学校园网、第一个科学虚拟实验室、第一个中学生足球俱乐部……还因为她连续多年在高考中独占鳌头,2004、2005、2007、2008,摘得北京市高考文科或理科状元桂冠……

 

  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有些学者说她积聚了北京最好的生源,行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线。

 

  几年前,我和这个学校的“掌门人”——刘彭芝校长同作为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副会长,曾有过接触,但未及深谈。后来,读到刘校长的《人生为一大事来》,对她有了更多了解。到北京工作后,我一直想探索这个学校的真实面目,想了解这个学校的成长奥秘,到底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于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在事先没打招呼的情况下,我独自“闯入”人大附中。

 

  “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第一次走进校园,丝毫没有让我“兴奋”,不像有些人说的“富丽堂皇”。坦率地讲,与苏州的梁丰中学、木渎高级中学相比,这里的校园与建筑,只能算“二流”。脚下的路有高低不平的地方,有裂缝很大的地方。陪我的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周建华苦笑:没有钱修。(晨雾注:看来作者还不太了解北京各高中的校园和建筑,人大附中的校园和建筑在北京算不上“富丽堂皇”,但是也绝对算得上“一流”)

 

  到了行政楼,刘校长正在与学生家长“谈心”。我提出先去看看课堂。于是看了几个教室,有的在学京剧,有的在学法语,有的在学陶艺。周校长自豪地告诉我,学校开设了150多门选修课,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四个领域,仅外语就有英、法、德等11种。每逢选修课报名时,老师们都要热情宣传,同学们则要挑剔地选择。我想,只专注于考试,只关心分数的学校,是不可能花如此大心思,开设如此多的课程的。

 

  周校长告诉我,人大附中提出要创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他说,刘校长一直认为“当代学生应该对不同的学科、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保持兴趣和尊重,而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的事物,发展自己的潜能,在未来生活中能够作出明智的选择。”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王羽熙同学具有绘画天赋,尽管分数不够,还是破格录取了他,并给了他发展才华的舞台,毕业时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电脑动画专业。还有12名同学参与了破译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实验,他们的成果获得全国大奖,世界权威杂志《Nature》首次出现了中国学生的名字。

 

  下午四点多,刘校长终于有时间“接见”我了,地点是在乒乓球室。周校长告诉我,刘校长擅长“乒乓外交”,客人到学校的最高礼遇是打乒乓。这是一个地下室,原来是准备停放自行车的,被改造成体育活动场所。刘校长对体育的情有独钟是出了名的。她告诉我,人大附中三高足球队多次荣获世界冠、亚军。成立于1992年的“三高足球俱乐部”开创了教体结合、由学校直接培养体育人才的先河。2002年,人大附中还与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共建国际象棋国家少年队,人大附中学生取得骄人的成果,两度获世界青少年奥林匹克团体赛冠军,多次获全国冠军。

 

  学校体育活动场所的第一间房是台球室。据介绍,一位爱好台球的同学进入人大附中时,家长问学校能不能配个台球室,刘校长便答应了。这让我听了很感意外,但这样的事在人大附中却很多。

 

  一个如此重视体育、重视特长与个性发展的学校,让我感觉不出这是一个以“应试”见长的学校,反而感到素质教育的新风扑面而来。

 

  “教师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搭建多大的舞台” 

 

  如果说第一次访问是不速之客的话,第二次则是刘校长主动邀请的“座上宾”了。6月12日,我陪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同志再次走进人大附中校园。

 

  再访人大附中,又有许多新发现。而人大附中教师们的成长故事,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我们见到了王玢老师,他本是学校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员,刘校长发现了他的才能,给他创造机会学习,委以工作重任,他成了学校校园网的开发和管理者。

 

  我们还见到了王琦老师。她是物理教研组组长,特级物理教师,论文多次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并用流利的英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2005年她赴英国参加“中学英语教师里丁项目”的英语培训,获得了最高等级成绩,回来后成为开创人大附中虚拟科学实验室的主力。

 

  化学实验员曹葵的故事更神奇。他工作之余喜欢经济理论,在学校引起议论。刘校长力排众议,支持他取得了学历,并取得研究成果,在学校开设了“西方经济学”选修课,受到学生欢迎。

 

  刘校长还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魏二明是临时工,在人大附中食堂当炊事员,他提出想通过成人高考上教育学院餐旅系深造,刘校长很支持,还给他报销学费。后来,他获得全国烹饪大赛金奖,为学生开设了“厨艺雕塑”选修课,现在已是学校食堂主管了。临时工王峰的故事也同样感人。他在人大附中种过花,烧过锅炉。刘校长注意到他喜欢摆弄电器,就破格把他调入电教室,多次送他进修,现在成为电教室副主任。他还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的摄影选修课也很受欢迎。刘校长骄傲地用PPT给我们展示他的摄影作品……这样的故事还有许多。我想,学校的工勤人员都能培养成出色的人才,普通教师就不必说了。

 

  刘校长说:“我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在世界一流的环境中成就世界一流的业绩。教师能翻多大的跟头,学校就给他搭建多大的舞台”。

 

  在参观时,我注意到学校有一个专门的排练厅,供爱好艺术的同学们在这里磨练基本功,在这间不大的排练厅里,培养出在国际上受到赞誉的人大附中艺术团。1995年成立的学校交响乐团,已经名声在外,2006年获得了第三十五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交响乐组金奖第一名,大赛评委会盛赞他们的演奏展示了“一流的音乐教育”。

 

  人大附中的各种学生团体十分活跃,还开展“模拟联合国”,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电影节、文化节、科技节……这里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比一些大学还丰富。

 

  支援西部,帮扶周边,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参观了校园,了解了老师,我们在会议室坐下来,聆听刘校长如数家珍的情况介绍。其中的许多成绩,刘校长的教育理念,在媒体的报道中已经很多。我特别关注的是两个问题:

 

  一是人大附中如何把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更多的地区与学校。我注意到,最近几年他们在努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西部教育和北京薄弱学校。他们结对帮扶宁夏六盘山高中,把该校的学生请到人大附中来免费“留学”,无偿帮助海淀区西颐中学、北航中学,与农大附中建立手拉手学校,还在北京郊区的延庆县设立了分校,把优秀教师派到延庆支教,一去至少一年,延庆的老师们慕名而来听课,一学期的课都上成了“公开课”……在座谈时,又听刘校长说,正准备为云南一所学校提供对口帮扶。人大附中不但没有独占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在不断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二是人大附中如何与国际教育接轨。我同样注意到,这是一所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学校。刘校长1997年一上任,就提出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先后有500多名学生出国参观,教师也有很多国际交流的机会。学校也没有忘记“请进来”,后来已不是“请进来”,是慕名而来——美国菲利普斯安多福学校、英国伊顿公学等多所学校都派团来交流。美国纽约州堪顿中心学校、纽约州立大学等多所学校与人大附中建立了友好校关系……人大附中还设立国际部,招收了26个国家的200多名学生,2007年首届毕业班就取得不俗的成绩。

 

  考察结束时,许嘉璐同志用八个字概括了他的感受:感动、钦佩、羡慕、深思。感动的是刘校长带领的教职员工视教育为自己全部的感情寄托;钦佩的是人大附中的创新;羡慕的是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也羡慕老师在这样的领导集体带领下工作;深思的是,他们在实践中把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以这种精神迎接中国教育改革关键阶段的到来。

 

  我的感受与许嘉璐同志不谋而合,他说出了我想要说的话。不过他的概括更有高度。

 

  两次来人大附中,明察暗访,挂一漏万,感慨之情难以言表。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这样的探索者;推行素质教育,需要这样的先行者。

  (作者朱永新  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

 

信息来源:2008-10-06《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8-10/06/content_112842.htm


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以快乐体验——
素质教育其实很有趣(教育论坛)

 

  新学年伊始,常听到新生家长抱怨:在中国当学生家长,真累!孩子还没适应新环境,书包就已变得沉甸甸,汉语拼音字母写得够工整了,离老师的要求却相差甚远,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到底是减轻负担还是增加负担?

 

  众所周知,负担过重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积弊。“减负”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应试教育的“磁场”里,学生、老师乃至家长的压力有增无减。原因很简单,升学是硬道理,不仅是大大小小的考试,就连评优秀、评“三好”,都与升学有关。教育者很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加重学生负担虽然受抱怨,但升学率差了不仅挨骂,还可能丢饭碗。

 

  素质教育的本义,应当是一种快乐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在释放“教育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应当给学生以快乐体验。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费曼在回忆父亲对他的培养时,讲过一个小故事:父亲让他观察一只鸟,问他许多有趣的问题,比如:这只鸟不停地啄羽毛,为什么?它是不是一边走一边啄羽毛?啄羽毛是在叼虫子还是为了整理羽毛?在给他讲了许多鸟的趣味知识后,父亲语重心长地说,要知道,哪里有食物存在,就一定会存在以它作食物而生存的生物。费曼说,“父亲告诉我的,也许在细节上并不准确,但他教给我根本上正确的东西。”美国科学院前院长阿尔伯茨引述这段故事时感慨地说:“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有像费曼那样的父亲,培养我们孩子的责任,就应该落在学校的身上。”

 

  西方教育家曾说,从学生心底流淌出来的快乐,来自于教育带给学生的成就感。素质教育不是花拳绣腿,不能空喊口号,耍花架子,而是一种生动具体、富有成效的实践。检验这种成效的标准,决不仅仅是分数。

 

  四年前,在泰国普吉岛,一位名叫蒂莉·史密斯、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威力强大的海啸将吞没整个海滩,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及时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这个真实的传奇故事,让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成效。这种教育带给人的,已不只是形式和内容的有趣、有用,而是一种获得成功的巨大幸福感。

 

  应试教育让不少学生获得升学的成功和喜悦,但同时,也带给在独木桥头失利的学生强烈挫败感。这是令人深感遗憾和不满的现实。改变这种境况,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博弈,不仅要打破分数和升学率造成的桎梏,而且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长、成功和成才的快乐体验。

 

  素质教育并不高深,并不复杂,不必给素质教育贴太多标签,也不要给它戴那么多高帽子,更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动实践,它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让学生和教师都感到快乐,因而很有趣!

 

袁新文 《 人民日报 》( 2008年10月6日 08 版)

 

信息来源:2008-10-06《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8-10/06/content_112844.htm

 

晨雾点评:

 

    本文作者首先指出人大附中是一个颇受瞩目又有争议的学校。其瞩目之处自不必说,其争议之点在于“积聚了北京最好的生源”行走的却是“应试教育”路线。文章试图通过作者本人一暗一明到人大附中的两次访问,来说明人大附中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虽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说服力还是显得比较弱,似乎存在人大附中“托”的嫌疑。

 

   一所学校挂上了一个所谓“素质教育”就真那么好?我看至少家长们不能认可。因为只要高考这个指挥棒还存在,评价学校就还得看升学率。假如人大附中高考升学率很低,不管它“素质教育”做得再好,根本就不会有人关注,当然不会也不值得产生任何的争议。

 

   有一位叫糖蜜的07优秀四中高三家长,在2006年11月30日参加完四中期中考试后的第一次家长会的第二天写了一篇文章《当人大附中的急躁遭遇四中的迂腐》,对四中提出了十分善意的批评。其缘由是因为四中的年级组长居然占用了家长会4/5的时间,大谈所谓的“思想品德教育”。我想这样的家长会无论发生在任何一所学校,家长都不会满意的。

 

   晨雾的看法,不用去刻意地追求所谓的“素质教育”。我们的家长都不反对“素质教育”,家长们不过是希望孩子在学校健康活泼、全面发展的同时,最终能上与孩子的学业水平相适应的大学而已。这句话说说容易,做到也不简单。一所学校怎样?家长们心中有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