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生开始填报志愿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给自己定一个位置。然后根据这个定位给自己找学校。由于找学校是最终目的,如果有一个方法能将自己的成绩与最后的学校相连起来,只要这个相连是相对合理的,大家就会忽视定位的重要性。考生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考生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对强度,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确定自己的位置,是填报志愿的基础。
考生定位的方法,大致有三种,其它的方法都是在这三种方法的变种。
第一种方法就是用分数比较。比如,我高考成绩(或模拟成绩)是580,我就去看过去几年那些学校的录取线是580左右的学校。
这种方法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两次考试的难度不一样,两次考试的成绩是不能比较的。比如,北京市2005年北京大学的录取线是620分左右,2006年由于考题的难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6年北京大学的录取线是660分左右。如果拿2006年的成绩去和2005年的成绩比较,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考生不是专业研究这个的。他们会用最自然的方法(只要这种方法看起来合理)为自己找学校,而这种方法就是比较成绩。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分差为考生定位。分差指考生的成绩和当年可能的批次线的差值。我称为批次分差。什么是批次线呢?批次线是指考试院划定的进入不同批次的资格线。由于高考填报分为考前,考后填报,考后填报又分为估分和知分填报,对于考前和考后估分填报,准确的批次线是不知道的。所有上面,我说的是可能的批次线。
批次线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高校录取,也是为了规范高校录取。其目的不是为了帮助考生报考。但是为什么我们会用批次线来帮助我们选择学校呢?
利用考生成绩与批次线的分差来填报是对第一种方法的修订。使得在利用不合理的分数定位的方法上,误差更小一些。比如2005年北京理科一本的批次线是470,
2006年北京理科一本的批次线是528,如果考生想进入北京科技大学,在2005需要考到520分左右,到2006年则需要考到580分左右。如果用第一种方法,一个考生2006年考540分是可以考虑北京科技大学的,但是实际是不可能的。如果利用批次分差,进入北京科技大学在2005需要高出一本线50分,一个考生2006年考540分,其批次分差是12分,离2005年的批次分差50分相差甚远。考生需要528+50=578分才可以考虑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的实际录取分数是585。因此,这种方法明显的降低了错误的范围。
这种方法也是目前各种报纸,学校,书籍广泛推广的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减少了错误的范围,又比较好操作,现在成为广泛使用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两个假设,一是每年批次线的学生的位次是一样的。二是考生的考试成绩分布是一样的。但是这两个假设都是不成立的。
假设一:每年批次线的学生的位次是一样的
首先,我们要看看什么是批次线和批次线是如何确定的。
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是省(市)级招生部门根据全省(市)考生高考成绩水平和国家下达的招生来源计划,按一定的比例确定的录取新生的各批次、各专业类最低成绩标准。各批次、各专业类的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都不同。
批次分数线是确定考生录取资格、执行招生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除政策规定的特殊降分情况外,院校只能录取所在批次分数线上的考生,只有高考成绩达到或超过批次分数线的考生(通常称“上线考生”)档案,才有可能投到所报高校,由高校选择录取。
从上面可以看出,批次分数线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规范录取。而不是为考生填报志愿用的,其次批次线的划定是和当年招生计划相关的。
拿北京的批次线来说,理科一本线所对应的人数基本是1.29*一本计划招生人数。也就是说,如果一本计划招生1万人,一本线就是排名为1万3千人的考试成绩。如果这个学生考了510,一本线就是510分,如果这个学生考了490分,一本线就是490。
如果一本计划招生人数发生了变化,比如2008年北京理科一本人数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增加了约1128个名额。增幅为8.25%。那么今年一本线所对应的考生的排名就由2007年的17500变成19100。
假设二:考生的考试成绩分布是一样的
考试成绩分布是指比批次线高出一定分数的人数是相似的。比如2005年北京理科一本的批次线是470,
2006年北京理科一本的批次线是528,高出一本线30分的人数,在2005年是157人,在2006年是176人,两者相差不大。
在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分布变化不太大,但是如果考生人数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考生人数增加一倍,同时考生的水平没有大的变化,那么每个分数所对应的人数都将增加一倍左右。
由于这俩个假设都是不成立的,利用批次分差为考生定位,即不同年间,两个批次分差一样的学生能够进入同档次的学校,也就不成立了。这个问题在考生人数多的大省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四川省,高出批次线40分所对应的考生排名
年
|
批次线
|
排名
|
分数
|
排名
|
2007
|
533
|
27365
|
573
|
9322
|
2006
|
560
|
27421
|
600
|
7175
|
2005
|
598
|
25923
|
638
|
6831
|
由此可以看出,高出40分所对应的排名相差甚远。
2007年高出40分的学生排名为9300名,而在2006年高出40分的学生排名为7200名。这样就会造成许多学生误认为自己的分数很值钱,会用9000名的排名去报考7000名的学校。
因此,利用批次分差指导考生志愿填报有可能误导学生。只有在今年和前几年的分数分布一致的情况下,批次分差指导考生志愿填报才比较准确。
由于这种方法从本质上就有缺陷,在许多情况下是不正确的,于是,就产生了许多在这个基础上的修正办法,比如双批次分差,3/8法等等。应该说,凡是利用分数的方法,都是不够科学的。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排名为考生定位。排名是指一个考生在这个地区排在第多少名。其实这个排名是真正显示一个学生的实力。在给学生定位的意义上,排名是最准确的。这一点是不需要说明的。排在第一名的学生是最好的,不论这个学生考多少分。
在指导考生报考的作用上,必须假设招生计划变化不大。如果招生计划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说,一本招生人数由去年1万名变成5千名,用排名来指导就会有误导的作用。当然,这个时候,前面俩种办法也同样会误导。
如果招生计划发生大的变化,比如每个学校的招生人数减半,一本招生人数由去年1万名变成5千名,过去排名前1万3的人能够进入一本,现在,排名必须在前6千5百名才可以进入一本。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排名来指导报考?就上述假设,我们可以把前6千5百名学生的排名x2,来作为考生的报考排名。这种情况发生不多。而2008年由于汶川大地震,导致四川50万考生分成两批。其中,四川非延考区占人数80%,招生计划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排名来指导四川2008级考生?请看另一篇文章《应该把更多的高考名额划给灾区考生吗?——评四川高考“一碗水”如何端平?》
结论:
利用分数或批次分差为考生选择学校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利用排名是科学的。
参考文献
一本招生计划人数与市排名
信息来源:2008-07-06 赵京的BLOG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175fe01009q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