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海归月薪三千”能催生教育投资理性
晨雾 / 转贴
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科博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上,约有2000多人现场求职。大多用人单位对“海归”开出的月薪为3000元。不少“海归”认为,待遇太低,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有留学生两年花费50万元,家里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而一些用人单位则表示,“海归”已经没有太多的优势,特别是那些自费留学的人。(《北京晨报》5月28日)
在很长的时间里,“出国留学”是何等耀眼的字眼!“海归”的光环,吸引了大批国人到海外求学。据新华社报道,从1978年到2005年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93.34万人。而人数大幅度增加,是在1999年国家对学生出国留学政策作出调整,出国留学已由过去公派为主过渡到以自费为主之后。
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了,留学人员的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就连留学人员自己也坦言:留学人口的素质出现了普遍下降。留学生的素质,自然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体现出来。而企业是现实的,他们要看的是实际效果。如果说在刚开始引进留学生时,他们还会考虑到留学生的光环和广告效应,那么随着留学生的增加,随着使用留学生的成本和效益的倒挂,他们就自然会对留学生重新认识,重新决策。
然而,国内不少家长还被“海归”从前的光环笼罩,以为只要子女出国,就能学到一身的本事,只要子女在国外“镀上一层金”,回来就有好的前程,“考不上大学就出国去留学”成为很多家长的选择。《中国教育报》曾报道,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中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出国留学计划持支持态度,有33%的家庭甚至做好了花费40万~50万元的准备。
为了获得国外教育经历,中国人支付了高额费用。媒体报道,澳大利亚从对中国的教育出口中大大获利,对华教育出口在对华出口产业中位居第四,从中国获得的收益仅次于羊毛、矿产等传统资源对中国的出口。据统计,我国每年外流的教育资金至少达3.75亿美元。不能说,中国人在教育上投的钱只能由中国人来赚,问题是我们的付出要值得,要用我们的钱换回我们需要的理念、学识、技能等。但是,我们很多人出国留学,简直就是瞎投资。有些学生是因为考不上大学才出国的,基础很差,在国外学习跟不上;有些是被父母逼出国的,干脆在那边混日子,赌博吸毒……那些到中国淘金的国外学校,有很多是二三流的学校和社区学院,他们把高价的中国学生,作为他们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中国学生在那里,根本学不到什么。
这次“海归月薪只有三千”的事实,也许能惊醒不少人。如果能这样,让国人在教育投资时少一些盲目,多一些理性,未尝不是好事。(谢昱航)
原载:2007年05月31日 《中国青年报》
信息来源:2007-05-31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5/31/content_6177073.htm
2007年05月28日《北京晨报》原文:
2000多"海归"找"婆家"
用人单位开出月薪3000元
在招聘会上,奥组委展台前最热闹,不少海归争着递简历。
“对于海归人员,我们大约提供每月3000元的薪水。”昨天(27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科博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首次专场招聘会举行,约有2000多海归人员现场找“婆家”。大多数用人单位给海归们开出的月薪与部分国内毕业的本科生相当。
会场目击:海归求职 青睐奥组委
昨天,包括北京奥组委、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联想集团等4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本次“海归”招聘会上选人才,大约2000名海归凭国外毕业证等免费入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还在现场向留学人员提供海外学历学位认证、就业落户等“一站式”配套咨询服务。
奥组委是本场招聘会最热闹的展台,大约有上百人挤在展台前排队等待送简历。奥组委今年面向海归招聘国际联络部等工作人员,但要求都较高,很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掌握两门以上外语。一位从澳大利亚留学回国的钱小姐告诉记者:“在奥组委服务估计是一种临时的、志愿性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能丰富我的阅历,是一段很好的经历。”
海归自述:留学两年花费50万元
“我的期望工资在8000元左右。”在英国攻读MBA的留学生于洋拿着简历在招聘会上转了1个小时,还是没有找到中意的工作。他直率地告诉记者,大多数单位给的待遇“实在太低了,而我的留学成本很高,对比起来很不平衡。”于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在英国读书两年,学费生活费约花了50万元。“为了让我留学,家里几乎花光了全部积蓄。我回国之后还要买房、结婚,经济压力很大。”
记者在场内多家招聘单位询问,发现大多数单位给海归们开出的月薪仅为3000元,这样的薪水和一些国内本科毕业生差不多。北京邮电大学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称:“我们倾向于要海归,因为有些课程需要老师具备国际视野。但在同样的岗位上,海归们的待遇和国内人员是一样的。目前博士们大约每月薪水为3000元。”
用人单位:能吃苦“穷孩子”受欢迎
“现在海归们越来越多,海归已经没有太多的优势。尤其是一些自费读硕士的留学生,只去一两年,对国外情况了解并不多,有些人语言都没学好。我们不会因为你是‘海归’就给你加分。关键还是看你的能力,你的工作经历。”一家前来招聘留学公司告诉记者,他们更看重应聘人员的工作经验。
对于一些拿着父母的钱出国留学,在国外生活奢侈堕落的留学生,一些用人单位明确表示拒绝。“我们希望聘用在国外艰苦奋斗的留学生,因为这样的人更能吃苦,经历阅历也更多。”一些用人单位称将在面试的过程中详细询问海归们留学的经历,自己赚取奖学金或学费的“穷孩子”更受欢迎。(记者代小琳/文殷楠/摄)
原载:2007年05月28日《北京晨报》
信息来源:2007-05-28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5/28/content_6160776.htm
晨雾点评:
出国留学好不好?是一个很大的讨论题目,多年来一直在讨论之中。由于出国留学已经变得不那么神秘,逐渐理性的人们现在已经开始将问题转化为:从教育投资的角度来看,出国留学划不划算?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出国留学的门槛降低了,留学人员的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总体上说,留学人口的素质出现了普遍下降。使得一些货真价实的海归人员也跟着背了黑锅
-- 有人把出国留学人员归纳到“考不上大学”的行列,确实也冤屈了一些人。
一位出差的同事回来提到在火车卧铺车厢无意中听到上铺两位旅客从谈论孩子学习开始的对话中的几句话:
……
-
XXX的孩子去澳大利亚留学了。
- 没考上大学吧?
- 考上个比较差的学校,不愿意去。
……
出国留学有时竟然成了“考不上大学”的代名词。
招聘单位对待海归人员已经从高薪优先录用,变为与国内毕业生同等看待。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有“歧视”海归人员的情况。
这里说的歧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歧视是由于某些海归人员本身确实是滥竽充数混了个洋文凭,甚至连英语都还不过关;还有一种歧视是人家担心你眼高手低用着不踏实,说不定哪天就要走了,宁愿用一个国内毕业生。
别管海归还是国内毕业生,用人单位最终注重的是你的能力。你刚来,谁知道你的能力怎么样?就因为你出国读书花钱多,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你就必须薪水高?哪有这个道理?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你要先接受这个现实,逐渐用你的能力来证明你比国内毕业生的本事大,你才有资格跟人家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