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普通高考《考试大纲》各学科解读(上)
(语文物理化学
)
晨雾 /
转贴
编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日前正式颁发。《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复习备考的总则和依据。教师应如何准确理解高考命题要求、科学组织复习?
语文: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考生切盼已久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鲜出炉了。与2006年相比,有显著变化。
学习、研读新考纲,明确今年高考可能的变化,以确定复习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提出以下认识:
夯实基础
今年与去年相比在字音和字形识别的要求上,都加了“常用字”的限制,增加了内涵,缩小了考查的范围,将考查的对象限定在2500个常用字的范围内。
这种变化体现了不鼓励考生钻研冷僻字、繁难字,同时也引导考生不追求偏题怪题,多关注常用字,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态势。
提高能力
《考试大纲》仍然体现了对考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视,对写作的能力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比如在“有文采”一项中,原来有“词语生动”“文句有意韵”的提法,很笼统。现在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一方面降低了难度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写作语言的表达能力的重视,体现了反对追求华美,追求词藻堆砌的不良文风,要求考生努力做到语言与内容的统一。
养成规范
在写作的“丰富”一项中,多了“论据充实”四个字,这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而言的。虽然“论据充实”是写作议论文的必备素质,但今年进一步加以明确,体现了对议论文写作的规范要求。考试时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要具有此种文体的特点,不能写“非驴非马”“四不像”的作文。
展示个性
在写作能力“综述”中,“常见应用文”修订为“常见体裁的文章”,可选择体裁的外延扩展了,表明除了书信等应用文,对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体裁也予以认可。这对于在文学写作上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杨建宇)
物理:遵循考纲,把握复习重点
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物理部分与2006年相比没有变化,只在“题型示例”中分别增加了两个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它体现了近几年高考物理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命题原则。但是今年的《考试大纲》与三年前相比,变化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新一轮高三教师还应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把握命题特点
高考由于时间和题量的限制,对基本知识的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对重点、主干知识的考查不会减少。因为它们是物理学科基本知识的支撑和构架,是高考备考的重点工程。
高三第一轮按章节进行复习,不可能将相关的重要知识建立起广泛的联系。通过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分析对比分散于各章节的重点知识,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进一步通过拆分、重组、构建,形成知识模块,建立一个由叶脉、枝丫、主干构成的“知识树”。比如,针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为核心的专题,可设置从运动和力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问题;从能量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中的加速与偏转问题;从运动和力的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问题。
高考试题是《考试大纲》要求的典型范例,具有强烈的指示性和重要的示范性,是把握教学的重要标尺。研究近几年的试题,需弄清常考的、必考的、变化的知识点;实验考查了哪些基本仪器的操作、使用以及如何考查设计性实验;计算题的物理情景以什么背景材料切入,涉及到哪些重点和主干知识。通过认真研究,可以把握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
落实习题训练
搞好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是下一步复习的关键环节。训练时,应严格筛选题目、控制数量。选择的试题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悟出科学思维方法,总结出解题规律,突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跃迁。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结合考点设计训练。训练应结合《考试大纲》的知识点,对照课本,逐个扫描。把缺漏的知识,不扎实的概念设计成专项训练题,使学生通过做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同时把课本中的阅读材料、课后小实验、课本注解也习题化、问题化,确保不留知识盲点。
针对热点设计训练。近几年物理高考题总有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所以,教师应根据高考命题的热点改造试题、变换设问方式,克服思维定势。同时设计出一些贴近高考的新颖试题:比如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设计性的实验题目等,以使训练贴近高考。
控制数量与难度。在综合训练阶段,经常听到学生感叹,做了不少题目却在容易题上卡壳,做了很多难题还是在难题面前束手无策。其实高考难题数量很少,训练时难题过多会冲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自信;题量过大,考试太多,学生疲于应付,缺少归纳和总结,没有时间反思和补救,没有“提炼”,哪来的“提升”。对外地的模拟试卷不能全套照搬,应严格筛选,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
注意训练规范。解题不规范是分数提高的瓶颈。计算题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题中没有给的物理量要有设定,字母表达的物理量要符合“习惯”,题中用到的公式、定理、定律要说明根据;题解要像“诗”一样分行写出,方程单列一行,要写原式,不能写连等式、变形式或综合式。
搞好习题精讲
教师编选、评讲例题时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选择例题要有针对性,二是例题之间要有一定的梯度,即知识理解深度的递进关系、问题综合度的递进关系、分析问题能力的递进关系等。三是选择的例题应具有知识、方法、能力多种考查功能和示范功能。四是每个例题的意图、讲解的重点、拓展的内容都要讲清,同时讲解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的要点可归纳为:理解关键词语,挖掘隐含条件,排除干扰条件。
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定时”测试,学生只有在临考状态下才能暴露出问题。应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认真总结,弄清问题的根源,最后对照“标准答案”纠正错题。(河南省许昌实验中学 从德周)
化学:稳中有变,体现差异
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化学部分包括化学单科、理综化学、新课程版理综化学等三种,除新课程版理综化学呈现全新的考试内容外,其他两种在2006年《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微调,体现了基本稳定、个别调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命题要求保持稳定
通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双基”掌握程度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仍是高考化学命题的主要指向。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社会发展,学会用化学视角观察和认识科技、社会和生态的STS情境题,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可以预测,以新情境出现的信息分析类题目,无论是在综合卷化学试题中,还是在化学单科考试试题中,以及新课程化学考试试题中都会占有较大的份额。
今年化学新课程在部分省、自治区已进入高考检测阶段,在如何通过改变试题形式,考查或测量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认识和运用,以及考查和识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必然会有新型试题出现,并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试卷结构体现差异
尽管在题型、内容比例、试题难度等方面,今年的试题将会保持稳定,但新课程化学选修模块进入考试内容,给新课程高考试卷结构,尤其是新课程考生的应考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命题探索,仍应值得关注。
考试范围稳中有变
2007年高考化学在考试内容和范围的选择上,仍会保持突出考查化学学科主体内容或主干知识的特点,这是由“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即选拔真正具有学习潜能考生的命题指导思想所决定的。鉴于观察能力要求中已有了相关陈述,新的《考试大纲》将原“思维能力”要求中“对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予以剔除,这不属于考试内容的调整;删去“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的考试要求,并不意味着关于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及溶解度曲线不作要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课程化学的考试范围和要求,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常数、熵变、沉淀溶解平衡等新课程化学学习内容被列入考试范围,是新课程考生高考复习时应加以重视的。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在打破知识板块壁垒,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方面,进行了成功尝试。如2006年高考化学试题中,涌现出大量将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计算知识相结合,有机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试题,昭示出清晰的命题指向;通过改造、扩充、延伸传统试题,稳定试卷难度,同时向“题海”战术提出挑战;在看似简单的背景知识下,创新设问方式和答题指向,考查出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如2006年试题关于置换反应的考查,在提供概念表达式的前提下,要求考生写出符合题目设定要求的三个化学方程式,既体现了反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的命题意图,又实现了考查综合思维能力的命题目标。信息给予试题作为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方式已被引起普遍重视,但随着无机新材料的不断面世,以此为背景的试题不应被忽视;用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日益严峻的食品、健康等生态环境问题,虽在多种化学试题中都有突出体现,但作为考查学生科学素养、科学价值观的背景取材,仍应是我们关注的命题焦点。(山西省阳泉市教研室 檀中世)
来源:2007年2月28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文章引用自:http://www.jyb.com.cn/ks/gk/gksx/t20070228_66882.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