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南名人罗士信葬于何处?

(2010-03-31 09:03:09)
标签:

文化

分类: 追根溯源

    众所周知,济南老城原有罗姑泉,据元《齐乘》载,这里是唐朝名将罗士信的故宅。相传罗士信之姊,独居于此,抗暴死,故称为罗姑泉。又因泉呈井形,亦名罗姑井。罗士信也就是隋唐演义上的罗成,在民间,与秦琼、程咬金名气相当。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罗士信葬于何处?网上的百老师说,“平定王世充之后,罗士信再从秦王镇压刘黑闼义军。武德五年(622年)在洺水城(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南)的防御战中,罗士信一军陷于义军重围,城破被俘拒降,为刘黑闼义军所杀。谥号"勇"。葬于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

    而俺近日读宣统《恩县志》,发现另外一种说法。

http://s13/middle/53fe7c38t830e795ad1ac&690

    如上,《恩县志》记载,罗士信墓在旧治东南,士信,历城人。从秦王击刘黑闼。守洺水,城陷,不屈而死,移葬于此。这“旧治”指的何地?该县志另一页上有解释——“恩旧城,在县西四十里,城址岿然。旧有四坊……”

    接下来再给大家说说这恩县县城和恩县旧城:

    很久很久以前,在南北朝时期吧,北齐有个叫贝邱县,县城位于今天的鲁西北一带。后来的数百年里,这里的行政区划名称多次变革,有时升格为贝州,有时为贝州州治,有时为贝州历亭县县治……到了北宋,这里属于河北东路恩州历亭县。在庆历八年(一说是七年),也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诞生才几年的时候,贝州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当地有个叫王则的人犯上作乱,震惊朝野(《宋史》有记载)。仁宗皇帝命文彦博(也就是后来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重要人物之一)宣抚河北,去平息王则起义。文彦博帅军贝州城下,让军队采取挖地道的方式暗度陈仓,镇压了起义,将王则正法。文彦博也应此而升官。在这次镇压活动中,文彦博宅心仁厚,砍了王则的头,却善待并了他的同党,除主要首领外,估计其余从众没有追究刑事责任。因为这个缘故,当地人请命,将贝州改为“恩州”。

    又过了数百年,到了明洪武二年,可能是考虑到这里因战争减员很多,朝廷把恩州降为恩县,划归东昌府高唐州。洪武七年,又把恩县县治迁到东年四十里的许官屯。自此,老县志成为恩旧城,简称为旧城。

    为什么我要对这个事如此考证呢,因为,俺就出生于恩旧城东6里的村子里(现属武城县)。而上中学的时候呢,就在恩城(属平原县)读的书。新中国成立后,把德州第一大县恩县一分为二,东面归平原县,西面归武城县,自此,民国时期俗称的“高(唐)恩(县)夏(津)武(城)”成为历史。

    按照《恩县志》记载,罗士信墓应该位于恩旧城的东南,俺老家在恩旧城的正东偏南一点,如果记载确切的话,当年的罗士信墓说不定就隐藏在我们庄西南的庄稼地下面。

    恩县多次修过县志,目前能看到的雍正《恩县续志》比较简约,没有提及罗士信墓,不知道明代恩县志上是否有记载?

    另外值得存疑的是,现在的恩城在宋朝时是什么地方?我怀疑,当时的贝州(恩州)可能就在现在的恩城了,并非是明初才东迁的。因为,我在恩城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给我们说起王则起义,并让我们去看碑刻,我清楚地记得,在恩城南关一口井的井沿上,有块残碑上面写着“平王泽处”几个大字。而恩县志上也提到,平定王则叛乱时挖洞攻城就始于洞子头村,今天,在恩城西面五六里处尚有大、小洞子村。

    续:

    我又在1983年《武城县地名志》上找到关于一篇《旧城浅考》的文章。http://s6/middle/53fe7c38t832d847f7b05&690

看完这段叙述,我隐约感觉弄明白了。王则起义的时候,贝州州治和历亭县县治不在一起,当时历亭县县治应该在旧城,而贝州州治应该在恩城,而不是清河县西北,我上学时发现的碑就是明证。1134年,因黄河发水,恩州(原贝州)州治被迫西迁历亭县县治。直到洪武年间又迁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