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朋友圈》告诉我们:精彩的人生需要多个支点
(2024-07-25 12:43:52)
标签:
苏轼朋友圈苏东坡 |
分类: 读后有感 |
苏轼的人生跌宕起伏,堪称精彩。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叹服,并视其为人生榜样。那么,他如何成就了这样一个让人惊叹的人生呢?读了《苏轼的朋友圈》这本书,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精彩的人生需要多个支点。
支点一:家人
远航的锚点,避风的港湾
苏轼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乡绅之家。爷爷苏序性情快乐;父亲苏洵青年发愤,对苏轼兄弟的学业十分重视并教导有方;母亲程氏是当地的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又相夫教子,对苏轼的人生观的建立有重大影响。
在这样和睦、富足的家庭长大,又继承了父母良好的基因,苏轼形成了自信、自由的性格底色。他和弟弟苏辙的关系十分亲密,终其一生都相互帮助,情深义重。苏辙为救兄长,曾乞纳官以赎兄身。两人既是政治上的盟友,又是文学上的知音,还是血浓于水的患难兄弟。
苏轼和妻子王弗感情深厚,夫唱妇随,可惜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因病去世。十年后,苏轼为其写下了千古传颂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苏轼的续弦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陪伴苏轼25年,与他共同经受了“乌台诗案”,以及被贬黄州后的困苦生活。正是她无怨无悔的付出,才让苏轼度过了人生中的大劫难,保持了旷达洒脱的精神风貌。
苏轼生命中第三个重要的女人是侍妾朝云。在王闰之去世后,朝云接替了她的角色,在苏轼被贬惠州时坚定地跟随他照顾他,给晚年的苏轼带来了不少精神上的慰藉。
苏轼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孩子不满一岁就夭亡了,其余三子都人品贵重,富有才学。长子苏迈陪伴父亲度过了黄州之劫。
可以说,家人无私的爱与支持是苏轼远航的锚点、避风的港湾,也是他坚韧、乐观性格的来源。
支点二:师友
先做有质量的自己才能结交高质量的朋友
苏轼才学过人、人品高贵,身边总有贵人相助、友人相陪、弟子相敬。
苏轼十九岁时受到当时镇守益州的名臣张方平的赏识,将其举荐给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后在苏轼在朝中因诗获罪时,又是张方平上书为其讲情。在苏轼被发配黄州后,他又写信予以安慰。苏轼与他情同父子,张方平可以说是苏轼的引路人,也是患难见真情的好朋友。
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赞不绝口,在其主持的科考中,苏轼一举成名。欧阳修还将其引荐给当朝的重臣韩琦、富弼等人,这些人以国士待之。欧阳修可以说是苏轼的伯乐,这是不争的事实。
同乡范镇对苏轼的品格、学识都有很高的评价。这是个忠义之人,在苏轼遭遇“乌台诗案” 时,范镇不顾个人安危,四处奔走营救苏轼,并上书为其喊冤。
在苏轼落魄时,还有一众好友不离不弃。政坛上的好友李常与之书信往来频繁;王巩受苏轼连累被贬岭南没有任何怨言,仍然与其交好;在黄州时,太守陈轼将苏轼一家老小安置在官邸驿站;王齐余兄弟、太守徐君猷主动上门与之交好;马正卿为苏轼争取到了东坡地……
苏轼书法绘画双绝,一众才华过人的名士与之交游甚广。以画竹闻名的文同、以书法见长的米芾、亦友亦徒的书法家黄庭坚常在艺术上与苏轼共同切磋。他们的存在激发了苏轼的创作热情,在精神世界中使苏轼得以满足。
支点三:敌人
化敌为友,把人间炼狱变成修行的道场
苏轼与王安石由于政见不同而成为政敌。王安石实行变法后,苏氏兄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王安石借机打击报复,其属下见风使舵,致使苏轼陷入“贩私案”。不过,在经历了黄州之难后,苏轼看淡了恩怨,受诏从黄州移居汝州,经水路回京途中路过江宁时,有意拜访回归田园的王安石。此时的王安石经过了政坛的风风雨雨后,与度过黄州之难的苏轼有了相近的心境,两人虽然政见不合,但在文学上却相互欣赏,后二者相聚江宁,携手同游,唱和诗文,终于“相逢一笑泯恩仇”。
化敌为友固然美好,然而,世事难料,还有一些朋友走着走着就形同陌路,变成了敌人,并且对其施行疯狂复仇。章惇和苏轼原本是好朋友,后章惇在朝堂遭到围剿时,苏轼没有出言相救,还在他被贬汝州后写信劝慰时开了个不合时宜的玩笑,让章惇感觉苏轼是幸灾乐祸,最终致使二人反目成仇。章惇再度得势后,对苏轼进行报复,在其授意下,苏轼被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绍圣四年,章惇对旧党再次发难,苏轼先被贬到岭南,后又贬到儋州。后来风云变幻,章惇罢相,苏轼重新受到重用。章惇之子担心其父受到报复,写信请求苏轼放过章惇。苏轼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宽慰章惇之子,并关注章惇在岭南的生活,许诺将自己写的《续养生论》抄一本送给他。
苏轼几度在官场沉浮,早已看淡了名利,也看淡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过往的经历使他的胸怀更加宽广,所以容得下爱恨情仇,对以往的仇恨能够化解,也能够从心里原谅那些仇人。
支点四:自己
性格决定命运,爱好支撑人生
苏轼因为才华、人品受人敬重,常有贵人相助、家人相陪、友人相伴,从而使他一次次化险为夷。除此之外,他自身良好的性格和诸多的兴趣爱好则使他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有趣的物质生活。
苏轼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正是由于他这种待人接物的方式,使得他无论是身居庙堂还是被逐放蛮荒之地,都能很快交到朋友。他在金钱上不计较,与人交往诚心诚意,因此朋友们都愿和他来往。
苏轼是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除了书法、绘画、诗词外,他对美食、养生、旅行都有浓厚的兴趣,愿意花时间研究并践行。他发明的东坡肉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在流放之地他研究养生之学,还学习耕种、酿酒,甚至学会了理财,把一个月的供奉按天分好,每天取一份使用。
他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而这份热爱有助于他从眼前的困境中抽身出来,尽情感受生活的美好,让他对人生仍然保持热爱、怀有希望。
而一次次的向阳而生,又使他的胸怀日益宽广,对名利、恩怨和人生的变化无常看得越来越透彻、越来越平淡。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让他成为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人,终于成就了他无比精彩的人生。
越是艰险越向前,他曾说过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就是有这样的本事,把流放之地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不但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学会了诸多的生活技能,还交到了无数的好朋友。
他是一个真正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人。人们喜欢他就是喜欢他这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朋友。他的有趣灵魂至今还引得无数人为之赞叹。
做人当作苏东坡,他这一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