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与个体——从两部贺岁片说开去
(2024-02-21 16:18:21)
标签:
《第二十条》《热辣滚烫》张艺谋贾玲雷佳音 |
分类: 观后感怀 |
今年的贺岁档竞争很激烈,张艺谋的《第二十条》和贾玲的《热辣滚烫》引发热议,我也谈谈观后感吧。我是大年初七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路口的万达影院看的,正好是中午,刚从太阳岛玩儿回来,想休息一下儿。好巧不巧的影院工作人员推荐了套餐,可以买三张票,我自己又添上了一张票钱,就这样夫妻俩把两部影片一起看了,两部电影观赏前后相差四分钟,看完觉得对比还是挺明显的。
先说说两部影片的相同点吧,首先都是喜剧,很适合在春节上映;其次是两部影片都集结了极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第二十条》分别由雷佳音、高叶、马丽、张译、赵丽颖、刘耀文主演,一众配角也是星光闪烁,有田骁、陈明昊、于和伟、李乃文、丁勇岱、范伟、许亚军等;《热辣滚烫》则由贾玲、雷佳音、张小斐、赵海燕等出演;第三是两部影片演员演技到位、台词过硬、飙戏精彩,全程无尿点。
两部影片的不同点是关注的对象不同。《第二十条》更多的是将视角从关注个体移向群体,从三个具体的案例描绘出众生像,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热辣滚烫》则仍摆脱不掉个人的标签,贾玲关注的还是小我,讲述的是个人励志的故事。
要论谋篇布局、叙事能力、导演水平还是《第二十条》更胜一筹,张艺谋毕竟是大导演,丰富的从业经历以及他个人的能力是明摆着的。他抓住了现实社会中典型的具有争议的现象:如何对待见义勇为、解决校园霸凌、防卫行为中的过当行为,他巧妙地把三个案件串联起来,让办案的检查官同时又成为在校园霸凌一案中勇敢面对丑恶行为而失手将霸凌者打伤的孩子的父亲,将一个对上访者规劝拦截的执法者和一个为了儿子的前途送礼走关系的父亲这两个角色融于一身,交织刻画出主人公在法与情面前,从不知何去何从到最后坚定地做出正确选择的心路历程,通过他的行为与心理转变让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共情共鸣。影片结尾时雷佳音饰演的韩明在听证会上的发言一气呵成、点明主旨: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正如影片中所言,在实际的司法判决中,在判定防卫过当时是有严格的标准的,片中韩明甚至拿出视频给上访人分析他的行为在哪个时间点是见义勇为,哪个时间点是正当防卫,哪个时间点变成了防卫过当。然而正如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在观影评论中所说的:必须身临其境,带入防卫人的立场,不要对防卫人过于苛责。是的,没有完美的受害人和防卫人,如果总带着一种旁观者清的态度去判决,那么受害人或防卫人就有可能成为了法官眼中的犯罪人,即便他们是为了保护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利益,如果都是这样判决,那么人们面对欺凌时还能挺身而出、奋力反击吗?
《第二十条》勇敢地揭示出以往判决中的问题,起到了普法的作用,也倡导了更加人性化的司法行为。“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片中这句震聋发馈的话语直击人心。这个别人,不只是涉案人,也包括他们的家属、朋友、同事,甚至路人。一个人的生死荣辱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同时影响到他的社会关系,与他相关的人都会受到影响,社会舆论的导向也影响着更多的民众未来面对此类事件的行为,法律应是惩戒坏人保护好人的,因此对于条款的解读绝不能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影片的上映表明了一个态度,法制建设虽然任重道远,但还是在一直不停地向前走;法律从业者也在反躬自省,在运用法律条款办案时应从人性出发,办案既要有尺度还要有温度;普通民众要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向不法的行为说不。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惩恶扬善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看完了《第二十条》再看《热辣滚烫》就轻松多了,不必动脑筋,就跟着主人公一步步地向前走,看着一个躺平十年,在人生中遭遇失业失恋、亲人反目、友人背叛的loser如何突然觉醒,要为自己赢一场的孤勇者的奋斗历程。减的是体重,增的是信心和勇气,最终她没有战胜对手却战胜了自己,不放弃的她终于赢了自己,在拳击比赛的赛场上不再退缩、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站起来,最后虽然输了比赛却获得了自己的认可和别人的尊重。
可以说,这两部影片都是用喜剧包裹着的正剧。《第二十条》从大处着眼,启发了群体的集体意识,促使法律更加走向公平公正;《热辣滚烫》从小处着手,激发了小人物面对生活磨难不屈服不放弃的斗志。这两方面缺一不可。改变命运首先要靠个人的努力,其次要在一个公平民主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人们对弱者愿意并敢于出手相助,而这种善良会回向自己,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有爱有温度。
前一篇:哈尔滨为什么火
后一篇:如何度过人生的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