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晰版的#现在的机构博弈#

(2012-08-09 00:06:52)
标签:

杂谈

#现在的机构博弈#很多朋友说之前微博图片看不清,咱勤学苦练一周时间,终于学会了发长微博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7463ZH00SIGG.gif

http://blog.guosen.com.cn/hd/upload/attachments/201107/4e2ef48d71401274f4000d3d/4e2ef4ff71401274f5000e5e.gif 
 

在机构内部,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如果能抛开个人成见,在得到很可笑的结论同时,再深入一点,则会深深理解一些市场涨跌背后的东东,深刻的理解这个行业相关各方的生存现状和从业人员的心态。虽然,每一次市场涨跌的背后构成的因素绝不简单,但有些事理却经久不变。 


总的说来,基金这类买方对券商研究这个卖方是很不感冒的,在平时,基金对卖方的要求,就是你要把你的观点,把你怎么想、怎么看如实的告诉我,这样的价值在于两个极端:如果基金认同你有研究能力,那么你就实质的具有对市场影响力,会影响基金的投资;而如果不是,那么基金基本上就是想知道你们这群SB在想什么,怎么想,然后反其道行之,这一点尤其是对券商的策略最明显——看看这帮傻子是怎么想是很多基金的心理,大家可以看看这几年来大多数券商策略和市场走势的对照,因此券商里的策略是一个很艰难和尴尬的角色,券商做策略的研究员也很辛苦,还经常搞不明白为什么市场总是向自己被嘲笑的方向运动。当然在券商中,金融工程价值量最低,很多基金私下认为金工既无参考价值,也无反向价值,按照他们的模型测试,基本上对错参半,各占50%,当然这一点也和市场对卖方研究报告的总体评价相似,有人跟踪研究报告的结果,用市场走势对证,发现也是对错参半,基本是平手,换句话说,看和不看基本一个样。最后大多数的卖方研究员就变成了一个跑龙套的角色,一个亟需人才的行业中并不需要的人物。 


但在两个时候不然,就是两个市场的极端: 


研究在行情上升时是最有影响的 


券商卖方是基金买方的心理医生 



很多统计表明研报的结论正确性是50%左右波动之外,还有两点: 


对于非专业投资者而言,我打赌绝大多数的投资者看不懂,看了也白看,能看懂的仅仅是最后那个结论,包括估值和买入建议,其实是最没价值的东东,稍稍有价值的观点和逻辑、分析框架,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能看明白,何况有价值的分析本来也不多; 


对于专业投资者而言,也不会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看这些报告,因为现在的研究报告基本上就是两种类型:董秘访谈电话录音型和吹牛大王历险记型,前者顶多是在董秘的忽悠下加一点个人主观润色和点评,后者则充满了乐观的想象力和股价勃起预期的热情,至于前面我们提到的,稍有价值的观点和逻辑、分析框架部分,真正的专业投资者缺这个吗? 


一个问题凸显出来,那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人拿着高薪,却乐而不疲,不舍昼夜的撰写这些报告呢? 


原因很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我们简单粗暴一下: 


1、这些报告可以使买方得到一定的安慰剂效应和免责的效果,所有的买入和卖出,都是基于专业研究形成的股票池,而不是个人意向和主观决断,另外,我们之前在一个帖子里也看过,考过六级的人都认为是自己努力,没考过的人都认为是题目太难,我们总需要有人在我们投资不利时当一个sb; 


2、还可以给并不专业的机构披上一件专业的外衣,这件专业的外衣是营销的光环所在,当你并不了解一个品牌的时候,你会如何做出自己的决定?看这个品牌的介绍,看从业人员的履历对吧?呵呵,所以你看到很多炫目履历的研究员,看到很多标签和名牌,没有人像方舟子一样去打假,何况,高知识低心智这种真实的谎言你又如何辨识?就像很多人都认为广告误导,但有多少人买东西不看牌子呢? 


这件外衣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皇帝的新装,新装里那两个骗子是最低级和大胆的骗子,而这个局中的所谓的骗子很多并不认为自己是骗子,他们甚至是远比一般行业辛苦劳碌、专心敬业的一群人。 


总的说来,研究报告不值得看,但在两个时候除外。 


行情上涨时,基金会不断的调整仓位,大家不要忘记,基金是基于专业研究的成果买卖股票的,“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基金本身也有仓位限制,而牛市来的时候,基金除了投资品种之外,基金的仓位就变得至关重要,举一个例子,两个投资者在牛市,前者的组合涨幅100%,对手组合才涨了50%,但前者仓位只有30%,后者则是满仓,谁的净值变化更显著?如果这是两只基金,你可以想象持有人不同的态度,所以牛市行走阶段,基金卖出一支股票之后,一定会尽快买入其他股票,除非他明确的判断市场将出现大幅调整,否则一定会全力出击,问题出现了,买什么呢? 


当然是有报告推荐的,尤其是那些有市场影响力的研究员,在行情上涨过程中,一个有市场影响力的研究员往往会提高对上市公司的评级,报告推出之后,一般会有非常不错的中短期涨幅,有时候,则要等上一两天,很明显,市场在犹豫,但终于有个扛不住的买入,于是股价发生向上运动,收出中阳,其他基金则暗自认同,看来这个SB这次说对了,于是蜂拥而入,股价长阳出现了...... 


这里提醒一点,至关重要的一点,当你发现很有影响力的研究员报告推出,市场反应越来越慢,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向上波动越来越温和,说明什么呢?对了,说明市场在犹豫,说明市场各方,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内心变得谨慎了,虽然你会看到很多乐观的投资总监访谈基金经理挥斥方遒,但他们心里可不是这么想,要么是主旋律不允许,要么是他们想看看别的SB是怎么看的,故意放出SB才能放出的烟雾,这就是去年7月真实发生的事情,呵呵。 


我有个哥们,四月初去某著名的基金公司服务,见到总监问他怎么看市场,他说要跌到2300点~2400点,总监很奇怪,问为什么,怎么看的,他说了四个字,技术分析,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总监心理的感受,自然是很不以为然,人家可是基本面分析的 


那基金在那个时候曾经是非常看好市场的,没想到之后开始了地产调控,结果指数狂跌,没几天,基金总监每天下午都要给这兄弟打一个电话,问市场见底了吗?老哥你怎么看啊等等,你可以想象该总监心理的压力,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其中一个对另一个形成了这样的权威膜拜,他多么希望从这个把好好的晴空万里叫成凄风惨雨的乌鸦嘴中挤出大盘见底这样的坚定承诺...... 


但市场还是无情无义的跌倒了2300点,市场企稳之后,总监的电话消失了,再见面又回到以前的样子,这说明,总监也并不认为他就是对的,没有把他奉若神明,总监也是人,无助的时候也是需要那么一个人来安慰,呵呵 


行情不好的时候,卖方研究开始忙起来,他们是一群无助的机构投资者的明灯,为这群在飘摇的市场中跌打损伤的不幸旅人做心理按摩,这个时候“那个SB”往往变成了研究员的大名,虽然理性大家都知道他们不是救世主,但感性世界,我们需要他们成为救世主,好吧,那就这样... 


投资者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繁复的逻辑,坚定的常识和细致的观察足够了,模糊的正确远比精确的错误更值得追求 

机构的运作就像一个复杂系统里无数巨大的齿轮,不同利益不同部门摩擦成本和协同难度远远超过一般人想象,如果核心错了,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出现可悲的“精确的错误” 

精确的控制更是不可能,其实阴谋论为很多人津津乐道,想象出层层黑幕,好为自己loser的结果辩解 

但事实仅仅是少许事实加上无尽无休的暗黑想象而已,不是那样,他们和我们,都是一群芸芸众生奔波的蚁族 

为什么要相信一个研究员能预测一家企业未来三年的发展状况呢?这个行业最资深的管理者都无法预知 

为什么要要求一个研究员能预测一家企业未来三年的股价变动呢?有这样人存在证券市场早就不存在了:)) 


这些问题,留给真正关心真相的人吧,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