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肯定孩子“做的事”?

(2014-02-15 09:24:05)
标签:

0635-8238100

曹晖

曹晖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分类: 心理故事
如何肯定孩子“做的事”?
 孩子需要肯定,肯定可以让孩子建立自信,变得阳光快乐;肯定可以让孩子的好行为越来越多,坏行为越来越少。孩子表现好的时候需要肯定,表现不好的时候也需要肯定,我们除了肯定孩子的行为,还可以肯定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的动机,以及其它所有可以肯定的东西。

 

 

 

 

肯定,并不仅仅是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用,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给予肯定。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丑陋的东西总是让人胆战心惊。肯定可以让孩子产生美好的心境,从而留下美好的回忆;肯定可以给孩子信心和力量,激励他不断前行。

当孩子有了好行为,我们要及时地给予肯定,这样好行为才会继续;当孩子有了坏行为,我们要及时地纠正,不纠正就等于是纵容。父母越关注那种行为,那种行为就会越多;忽视那种行为,那种行为就会慢慢消失。此外,对于孩子的好行为,肯定越早越好,孩子年龄越小,实施效果会越好,也越容易。等孩子进入少年阶段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孩子在少年时代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叛逆父母的阶段。

 

    如何有效地肯定孩子 

 

有专家说:孩子成长过程中,自信的形成需要5000次以上的肯定。事实上,不少父母并不知道如何肯定自己的孩子。肯定孩子也是一种亲子教育技巧,要多多练习:孩子做得好的行为需要肯定,做得不好的行为有时也需要肯定;我们除了可以可定孩子的行为,还可以肯定孩子的情绪,肯定孩子的动机,肯定孩子可以肯定的部分,或者从他的角度进行肯定。

1.如何肯定孩子的行为

及时有效地肯定孩子,可以让孩子由被动地听从到主动地做事,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与“学”的区别。

什么是“教”?

所谓的“教”就是站在父母或老师的角度,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例如:“孩子,你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将来才会有出息。”

什么是“学”?

所谓的“学”就是从孩子创造的行为再强化,当父母和老师留意到孩子正在学习时,要及时地把证据进行肯定和强化。例如:孩子,当妈妈看到你做作业时,很开心,觉得你很努力,成绩一定会越来越好,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

当孩子有正确的行为,我们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不断地重复,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倘若父母、老师没有留意和及时地鼓励和肯定,便成了责备,孩子可能产生误会,认为这个行为可能不适合重复。例如:

悦悦妈看到悦悦放学准时回家,她这样说:“悦悦,你说5点回家,现在正好5点,你真准时,妈妈很开心。”

乐乐爸看到乐乐主动给花浇水,他这样说:“乐乐,我刚看到你给花浇水,你已经学会自己主动做事了,爸爸很高兴。”

丽丽妈看到丽丽去拉不小心栽倒的阳阳,她这样说:“丽丽,我看到星星栽倒了,是你把她拉起来的,谢谢你照顾弟弟。”

沟通技巧:

肯定的语言包括两部分:一是描述你看到的事情,二是表达你对此事的感受。肯定要及时作出,态度诚恳,用词简单,除了肯定行为,还可以上推到个人特质。

当看到孩子做错事或有不良行为,父母如果没有及时地纠正或优化改善,便是鼓励。孩子会误会这个行为可以接受,继续下去将成为一个坏习惯。例如:

明明答应帮妈妈去超市买酱油,可过了半天还在那玩,明明妈说:“我还没有看到酱油,妈妈马上就要做饭了,没有酱油可做不出好吃的鸡翅。”

星星玩完玩具没有收拾,就要妈妈带她出去玩,星星妈说:“我看到玩具还在地上,如果你现在收拾的话,我们就可以早点出去玩了。”

悦悦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一个小时过去了,才写了半张小字。悦悦妈走过去对她说:“我看到你才写了半张小字,这样下去恐怕到中午吃饭也写不完,你是打算先看电视呐,还是先写作业?”

 

 

2.孩子做的不好也需要肯定

孩子小的时候,自我认知能力还很差或者说没有自我认知能力,他们的信心主要来源于外界对他的肯定,父母是孩子外界最重要的人物,在夸奖孩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孩子的信心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夸奖,孩子需要夸奖,需要鼓励,这样才能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才敢于去探索和面对挑战。

沟通技巧:

NLP认为焦点放在那里,那里就会得到成长。父母想要什么,就要多关注什么,如果我们想要提升孩子写作方面的能力,那就要在这方面多多给予肯定,即使孩子做的不好,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一位卓越妈妈的分享,看她是如何肯定和引导孩子成长的:

园园刚开始学习写作的时候,对自己一点信心也没有。当她战战兢兢地把第一篇文章给我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他眼中的不安,似乎她在等待我的审判。看了她的文章,我发现那的的确确是一篇糟糕透了的文章:事情没有交代清楚,句子不完整,还错别字连篇。我当时在想:“我应该如何去评价它呐?”由于我知道,孩子对写作缺乏自信,所以我不能简单地说一句“不好”就了事。在我沉默之时,孩子流露出忧伤的眼神,可是她没有想到,我对她说了一句令人兴奋的话:“非常不错,这是你的第一次写作,爸爸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连一句话都写不出来。”这时,我看到园园眼中闪烁出兴奋的光芒。

不久,园园把她的第二篇文章给我时,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如果我看到园园的文章不尽人意,立刻把她否定了,甚至骂她“怎么这么笨!”这样就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毁掉了孩子的自信心,恐怕她以后再也不会写文章了,也就扼杀了她的一项才能。

评价事情总有个优、良、差之分。得了“优”自然要夸奖,这样能够增加孩子的信心;得了“良”夸奖是必须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找找差距;即使得了“差”,也要夸奖,不要给孩子世界末日之感,多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关键是能够发现并找到孩子闪光之处给予夸奖,在这种时候,千万不能让孩子失去信心。例如:

在家长会上:

当老师这么对你说:“你家孩子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自信心严重不足!”

你应该这样对你的孩子说:“老师说你听课很认真,学得很快,她很喜欢你,如果上课她提问的时候,你能积极地配合她,我想她会更加喜欢你的。”

在团队游戏中:

当你看到孩子总是失误或者犯错,被其它小朋友嘲笑:“笨蛋、傻子”的时候。

你应该这样对孩子说:“我看到你手脚挺灵活的,跑地也很快,可能因为你还小,还不熟悉他们的游戏规则,等你长大一点,我相信你会做得很好。”

在比赛过程中:

当看到孩子由于失误或者能力有限,没有晋级,被淘汰的时候。

你要这样对孩子说:“今天是你第一次参加比赛,能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有了这次宝贵的经验,我想以后你会做的更好的。”

找到可以肯定的客观事实,说出自己想要的。把焦点放在未来,而不是过去,过去已成定局,已经无法改变,未来可以掌控,我们有无限的可能性。这样就会让失落的孩子重新找到自信,勇敢地面对未来。

3.如何肯定孩子的动机

NLP认为,一切行为背后都有其正面意向,动机没有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当看到孩子犯错时,我们不能只是给予批评和指责,而忽视了他的正面意向。这样就等于否定了行为背后的动机,会严重地伤害他的心灵。孩子本是一番好意,却遭到指责,心里自然委屈的很。

小豆子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早年因病去世,是爸爸一手把他拉扯大。他的家庭一直比较清贫,豆豆爸每天都要做两份工作。马上就快到父亲节了,这天早上,六岁的小豆子提出要买一卷金箔纸。豆豆爸爸问道:“金箔纸这么贵,要它做什么?”小豆子笑了笑,却没有说,只是一直恳求。最后豆豆爸没办法,很不情愿地把钱给了小豆子,但是心里感到很不痛快,因为他觉得孩子有点不懂事。

孩子很高兴地走了,到了晚上,当豆豆爸爸回家的时候,看到小豆子双手背在后面,很神秘的说要给爸爸看一样东西。豆豆爸问道:“什么东西这样神秘?”

这时小豆子从后面拿出一个包装很精美的盒子,说这是送给爸爸的礼物,小豆子让爸爸赶紧打开看看,打开后,豆豆爸发现里面竟然是用金箔纸折成的盒子!豆豆爸爸一下子明白了小豆子早上古怪的举动了。

小豆子说:“今天是父亲节,谢谢爸爸,祝爸爸节日快乐!这个礼物是我用了两个小时亲手做的。希望你能喜欢。小豆子爸爸此时心里面一方面充满了温暖,一方面也感到很歉疚。

豆豆爸爸对小豆子说:“对不起,早上爸爸不该那样对你。”可是当豆豆爸爸打开盒子的时候却禁不住气氛起来,因为他看到里边居然是空的。豆豆爸爸质问小豆子:“怎么这么没有礼貌!里面什么都没有!”小豆子看到爸爸的举动,很委屈的说:“爸爸,我没有钱买礼物给你,但是这里边却装着我的999个对你的祝福。它并不是空的。”

儿子的回答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他感到非常地羞愧和深深的内疚。他一把抱住儿子,抚摸着他的头,不停的对儿子说:“对不起,爸爸误会你了!”

在我们与孩子沟通时,不要直接对孩子所说的话进行回应,而是要考虑话里隐藏的含义或他说话时的感受进行回应,这个上节我们已经讲过。对于孩子做的事也一样,我们不能直接针对其行为进行反应,而是要考虑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如何才能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呐,不要直接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得到答案一般都是意识层面的,经过左脑加工过的,不会是真正的原因;而行为背后的动机属于潜意识层面,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潜意识的某些深层次需要,即NLP逻辑层次中的信念、价值观和身份的需要。

所以,有时候面对我们的行为,我们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信念是行为的红绿灯,价值观是行为背后的推动力,但这些都位于潜意识,不容易被发现。

沟通技巧: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比如:你在做什么呐?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啊?这么做可以为你带来什么好处?这么做你在乎的是什么东西呐?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更全面、准确地挖掘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所以,有时候我们只有通过“提问”的方式,才能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何肯定孩子的动机,而不是针对行为直接反应,我们看下面这个案例:

浩浩爸下班回家,看到孩子正在鱼缸里捞鱼,然后放到有很多肥皂泡的小盆里。如果是在以前,浩浩爸肯定会大发雷霆,立即制止孩子:“你瞎鼓捣什么,这样鱼会全部被你弄死的!”但自从学了NLP的肯定技巧后,浩浩爸决定用一种新的沟通方式。

爸爸:浩浩,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浩浩:我在帮金鱼洗澡啊!

爸爸:你为什么要帮金鱼洗澡啊?(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浩浩:洗完澡,金鱼会更漂亮啊,电视广告里说洗衣服,可以让衣服更鲜艳。

爸爸:哦,原来你是在帮金鱼洗澡,想让它更漂亮啊!(肯定动机)

浩浩:嗯。

爸爸:卖金鱼的叔叔说,金鱼应该生活在清水里,它不喜欢有肥皂泡的水。

浩浩:哦,我知道了。

爸爸:那以后如果再遇到不懂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呐?(引导孩子)

浩浩:我可以先问爸爸或妈妈。

爸爸:哦,很好,如果我们都不在身边,应该怎么办呐?(鼓励孩子想办法)

浩浩:我还可以去查资料,问老师和同学

如果我们直接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反应,就会失去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机会,不问青红皂白,就去批评指责,这样就辜负孩子的一番好意。父母看到孩子经常犯错,不再喜欢孩子,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再愿意和父母说话。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就会走向危险的边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