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是更高级的爱
(2014-02-13 09:02:36)
标签:
0635-8238100曹晖曹晖心理咨询心理咨询 |
分类: 心理故事 |
一个例子足以说明接受是更高级的爱:
某个人帮助了你,你心怀感激(亏欠的愧疚感)很想回报对方,于是你买了礼物,去感谢对方,对方说不用谢,不用谢。拒绝接受你的礼物。你的感受如何?
对方快乐地接受了你的礼物时,你的感受又如何?你是不是很开心呢?感觉到轻松了吗?
是的,对方接受了你的礼物,就是把好的感觉给了你,自己承担了因接受而来的愧疚感。对方在接受你的礼物过程中成就了你的付出,让你的爱达成。
这是一种大爱!
当我们接受了某人的某些东西时,我们就会觉得内心有愧,而有所牵挂,当我们接受的时候,我们就会感激付出者,会感到欠了他的情。这些义务让我们感到浑身不适、压力重重,并试图通过回赠一些东西来消除它。接受是罪责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交换中,当我们全数接收过来,并回赠稍多一些时,在权利方面就会感觉到舒服些,就会产生清白无辜的感觉。当我们全数接受,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并且我们也全数付出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不拖不欠、无忧无虑和轻松自在。
将“宁愿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当成人生信条的人,他们是为了维持和得到清白无辜的感觉。
封闭自己:这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象。他们不是全数地接受自己需要的东西并为此感激,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因为他们没有需求,不需要接受。虽然他们不必对任何人感到感激,自己问心无愧,但那种清白只能让他们成为袖手旁观的观察者。他们因此经常把自己想象成为高人一等或与众不同。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也仅限于蜻蜓点水而已,相比较而言他们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
在许多消极挣扎的人们身上,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态度。他们对生活提供的一切采取不欢迎的态度,这种态度最早产生于和父母(或其中一个)之间的关系中。后来也不再接受其他的关系,不接受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一些人通过抱怨别人给的不够或者不合自己心意来证明自己的拒绝接受是有道理的。还有一些人通过指出付出者的错误和局限来证明不接受是对的。但结果都是固守着被动和空虚。
助人者综合征:另有一些人想通过否定自己的需要来维持清白感,除非他们已经付出足够多并感到拥有权利之后。在接受之前,以前的付出让我们拥有一些很短暂的权利,一旦接受我们需要的东西,那权力就会烟消云散。他们宁可维持自己权力感,也不愿意看到那些付出的人们对自己说三道四。他们会这样想:让你感到欠了我的情,好过让我欠你的情。
很多理想主义者都保持这种态度。这种人自我中心、抛弃需求、为自由奋斗。他们从根本上讲是和关系对着干的。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只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象,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平等。别人很快不想从拒绝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反而会怨恨他们,远离他们。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最终变得痛苦不堪。
完全付出与接受:这是一种通往清白无辜的途径,也是最好的途径,通过大量的付出和接受的交换,得到心满意足的感觉。这种交换是关系的关键:付出者接受,接受者付出。接受者与付出者双方是平等的。
对这种清白无辜感来说,不但付出和接受之间的平衡很重要,而且之间的量也很重要。少量的付出和接受,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好处;大量才会让我们变得富有。大量的付出和接受,让人们感到富足和幸福。
海灵格大师说到,轻易地表达感激,往往是一种逃避付出的行为。
在接受那些自己无法回报的东西时,表达诚恳的感激之情,是平衡付出和接受的另一种方法。
我们千万别随便表达感激之情,去逃避付出一些可能和应该付出的东西。
有一些接受是没法回报的,只有接受。比如孩子对父母说感谢,是苍白无力的,只有通过丰盛自己的生命时,才让生命升华了,带着感恩向下传递,才是对生命的回报。
因此,最大的孝是丰盛自己的生命去荣耀父母。
而传统教育让我们在关系中只求付出,不求回报。
真相是,只求付出时,你是好人,将接受的人成了坏人,平衡就被打破了。
因此,得到多的一方常常会离开那个关系。这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就不足为奇了。
警示:在我们教育孩子时,我们为孩子付出的同时,告诉孩子:你以后也这样对你的孩子就好了。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孩子因得到太多无法回报的压力与愧疚了。每当儿子关心我时,我都会告诉他:谢谢你对妈妈的爱!若你以后也这样对待你的伴侣和孩子,我会更幸福。
无数的父母就连孩子读书,都教育孩子说:好好读书呀,不然对不起父母对你的苦心啊。
这等于在告诉孩子:我不是在为自己读书!我需要好好读书是为了报答父母的苦心!
孩子学习的动力、乐趣、追求从何而来?
接受还表现在另一个层面。在关系出现危急时,通过接受事实(既已经发生的),要么离开关系,要么修复关系。
幼稚的宽恕,同样是破坏关系的。
当伤害别人而想得到别人的宽恕时,等于是没有办法承担愧疚,这有没有承担责任?所谓承担责任,就是真正地去弥补对方所形成的损失。
同样,简单地宽恕别人,是自大而已,不是道德高尚,相反,对方愧疚会持续更久。是剥夺了对方赎罪的机会。
真正能起作用的宽恕,既保护着肇事者的尊严也保护着受害者的尊严。这样的宽恕要求受害者在提出自己的要求时不要走极端,也要求他们接受肇事者提供的适当补偿。脱离真诚反悔的宽恕和拒绝接受适当的补偿,调解就无从谈起。肇事者主动承担很重要!
在关系中,压抑愤怒,忍气吞声,并不代表没有愤怒,不代表不想离开关系,只是在忍受着,扮演着受害者,这个过程中,以自己的受害程度来惩罚另一方,但忘了一件事,压抑隐忍的表现,孩子能感受得到,孩子会体验到愤怒、压抑,成了无辜的受害者。
海灵格老先生讲了一个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点(生活中自己也可以观察到这点):有个女人从不向丈夫隐瞒她与别的男人在一起过夜的事实。后来追溯发现:她在幼年时,父亲常带着情人来家里,母亲忍气吞声,装作没事似的。导致她在潜意里承接了母亲的愤怒,想替母亲报复父亲。因为她爱父亲,她只能将报复转移到无辜的丈夫身上。
严重警示:压抑愤怒、忍气吞声,是对关系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将严重影响孩子!
尊重已经发生的事实!要么离开!要么修复!别让孩子成替罪羊!
在亲密关系中,当一方的行为造成分手的后果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这条路的,但是,没有采取行动的那一方,常常会受到一些伤害。那么关系中的角色被颠倒了,付出行为的一方和承担后果的一方错位了。
分手也许是必须的。因为心灵需要更多的空间成长,而且,要离开的那个人早已经伤痕累累了。这种情况下,伤痛是不可避免的。
造成分手的一方,可以做些事来弥补。
我们的行动限制了我们的选择,以至于某些建设性的事情必然会造成不可避免的痛苦让我们承受。伴侣们常常停留在痛苦的处境里,除非他们遭受了更多的痛苦,足以补偿离开对另一方所造成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