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听到震后母亲自杀的悲剧
(2013-06-19 14:52:35)李妍
尤其对那些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家庭来说,地震带走的不仅是他们的孩子,更带走了他们下半生的精神寄托。有调查显示,汶川地震后,有不少丧子妈妈重新生育却依然自责,无法再孕的母亲没有一个愿意主动收养孤儿。灾后一直进行心理援助的专家则表示:所有丧子母亲至今还没有完成“心灵重建”。内疚的心理,愤怒、抑郁甚至自暴自弃的情绪,加之难以重新找到精神寄托,都让灾后失子母亲的心灵重建,变得困难重重。这其实也预示着,对这类人群,尤其需要更加持续有力、连续跟进的心理援助。
心理援助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但它同时又是对每个个体十分重要的扶助。人之所以为人,其实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要把清心理脉络,让每个人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心理援助常必不可少。汶川地震灾后,为了抚平这场大震给人们带去的心理创伤,据说曾有近千人的心理专业队伍活跃在灾区,这里面既有政府机构派出的心理专家,也有一些民间慈善机构的心理救援队伍,他们对鼓舞“生者坚强”,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时过境迁,就在前两年,有报道又说,灾后救援的高峰期退潮后,许多救援团队又迅速消失,留下一大堆未完成的心理援建项目,汶川地震灾区仅剩1个灾后心理援助站。这与心理援助的持续时间显然无法匹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就认为,灾区心理援助应该持续20年。汶川地震如此,那么芦山地震呢?天灾频发,除了物质驰援、家园复建,我们有没有建立起一套持续跟进的心理救援体系,去重建灾后人们的精神家园?
如今,芦山丧子母亲自杀,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心理援助这个课题。作为芦山灾区已知的首例自杀事件,或许,这看起来只是某个个体的悲剧,但这背后需要正视的,却是一个群体的精神困境。如果不能打通他们的心理障碍,重视这个群体的精神困境,不能持续跟进灾后心理重建,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出现下一个张芝容,这显然是大家都不想再听到的悲剧。
前一篇:练摊的城管遇上执法会怎样
后一篇:洛阳大叔逆袭与柠檬水女孩被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