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想再听到震后母亲自杀的悲剧

(2013-06-19 14:52:35)
李妍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地震等天灾发生后,人们总会用这样的话语聊以慰藉。然而,“他们的死去,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死去了”,却也是那些在大地震中失去至亲的人们,常常难以逃脱的情感现实。昨日,地震灾区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付家营村民张芝容被发现自杀身亡,她系芦山“掉厕所身亡小孩”母亲,而此次事件,也是“4·20”芦山地震后,灾区已知的首例自杀事件。

      现实很残酷,不能让逝者重生,这种残酷,甚至会让生者滋生出负疚乃至绝望情绪,制造新的死亡。现在,“掉厕所身亡小孩”的母亲张芝容自杀,尽管具体细节仍不清楚,其自杀是否与儿子地震身亡有关亦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地震后丧子家庭的心理仍然亟需干预,社会在帮助这些家庭从物质上脱困之后,如何扶助他们从精神上站起来,怎样让生者真正在具体的生活中感受温暖、学会坚强,仍需要外界持续襄助。

     地震失子母亲张芝容之死,很容易让人想到几年前原北川农办主任董玉飞、原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翔之死。这些地震后的个体命运,都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在大地震中经历了丧子之痛,都在大地震后失去了安身之所,也几乎可以肯定,他们都在地震后遭遇了深重的精神灾难。这就是为什么,当大地震发生后,那么多心理专业队伍要进入灾区对受灾人群进行心理援建。当安身之所化为乌有,生活环境失去依托,安全感便很容易付诸东流,加上亲人离去,类似恐惧、悲痛、无助、绝望和内疚的情绪,就会同瘟疫一般如影随形。

尤其对那些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家庭来说,地震带走的不仅是他们的孩子,更带走了他们下半生的精神寄托。有调查显示,汶川地震后,有不少丧子妈妈重新生育却依然自责,无法再孕的母亲没有一个愿意主动收养孤儿。灾后一直进行心理援助的专家则表示:所有丧子母亲至今还没有完成“心灵重建”。内疚的心理,愤怒、抑郁甚至自暴自弃的情绪,加之难以重新找到精神寄托,都让灾后失子母亲的心灵重建,变得困难重重。这其实也预示着,对这类人群,尤其需要更加持续有力、连续跟进的心理援助。

心理援助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但它同时又是对每个个体十分重要的扶助。人之所以为人,其实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要把清心理脉络,让每个人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心理援助常必不可少。汶川地震灾后,为了抚平这场大震给人们带去的心理创伤,据说曾有近千人的心理专业队伍活跃在灾区,这里面既有政府机构派出的心理专家,也有一些民间慈善机构的心理救援队伍,他们对鼓舞“生者坚强”,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时过境迁,就在前两年,有报道又说,灾后救援的高峰期退潮后,许多救援团队又迅速消失,留下一大堆未完成的心理援建项目,汶川地震灾区仅剩1个灾后心理援助站。这与心理援助的持续时间显然无法匹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就认为,灾区心理援助应该持续20年。汶川地震如此,那么芦山地震呢?天灾频发,除了物质驰援、家园复建,我们有没有建立起一套持续跟进的心理救援体系,去重建灾后人们的精神家园?

如今,芦山丧子母亲自杀,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心理援助这个课题。作为芦山灾区已知的首例自杀事件,或许,这看起来只是某个个体的悲剧,但这背后需要正视的,却是一个群体的精神困境。如果不能打通他们的心理障碍,重视这个群体的精神困境,不能持续跟进灾后心理重建,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出现下一个张芝容,这显然是大家都不想再听到的悲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