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600份简历无回音背后的偏见

(2013-04-19 13:55:46)
标签:

杂谈

■李妍 4月19日<中国教育报>专稿

据报道,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裴晓峰,两岁时被发现患有脑瘫,不过智力并未受到影响,身体上的残疾也仅是左手指略有弯曲,走路有点跛脚。尽管学业成绩优异,但在就业时,并不算严重的身体残障还是让这位年轻人面临窘境。他投出近600份简历,没接到一个面试的电话。一次招聘会上,他在展台前递上简历,一位面试官要求他当众“走两步”。按照要求,他绕着展台走了两圈并留下简历,结果却再没回音。

大学生就业难,残疾大学生就业更难。在大学生就业形式普遍严峻的情况下,处于就业竞争边缘地带的残疾大学生,无疑将面临更多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尽管为了保障残疾大学生就业,政府部门采用了很多手段,但效果并不显著。劳动报酬低、岗位设置边缘、就业歧视严重……依然是残疾大学生就业时面临的普遍困境。残障研究生裴晓峰“发600份简历无回音”,正是这种就业状态的现实佐证。

残疾人在精神与权利上,应该与普通人享有无差别的爱与尊严,这应该是社会文明的共识。不过,现实中的傲慢与偏见,却常常撕裂这种共识。

对学业优秀的残障研究生裴晓峰而言,就业单位对他的态度,不仅是600份简历石沉大海,还有缺乏人道主义情感的当众“走两步”。偏见产生社会排斥,许多就业机会就这么把残疾大学生排除在外。对更多已经跨进工作门槛的残疾大学生而言,偏见则表现在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能力估计不足,对保障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明确。几年前就曾有调查称,“90%的企业不安排残疾人就业,宁愿选择长期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调查显示,即便是那些已经雇用了残疾人的企业,也多会把残疾人安排得躲躲藏藏或者调至低端岗位。

本来,教育应该成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阶梯。消除社会偏见,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问题,根本还是要提高残疾人的教育水平和就业能力。但现在,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大学生,依然被很多能够担纲的岗位排除在外,就业时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非常普遍,“高不成低不就”正在成为一种常见的状态。很显然,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大学生拥有更强烈的平等意识,拥有更高的就业与自我实现期待。目前的情况,不仅直接影响到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削减他们对平等和尊严的期待,也最终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压力。

笔者以为,政府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对残疾人实行工资保护和补贴政策。对那些残疾大学生,也应建议学习更适合他们身体条件的专业,设置更合理的岗位。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祛除对残疾人的傲慢与偏见,这是真正打破各种不平等的重要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